•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集注序全文翻译

    1. 《兰亭集序》全文翻译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胸怀抱负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的交谈;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世的人看我们今天,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2. 《楚辞章句序》的全文翻译

    译文:

    以前孔子叡圣明哲,天生卓尔不群,高于侪辈,确定经典学术,删定《诗经》、《尚书》,使《礼》《乐》雅正,制作《春秋》,使后世治国者有所依循。孔子门人三千,个个通晓老师论述六经的微言大义。孔子死后,大义离乱而微言断绝不传。

    其后周王室衰微,战国群雄纷争,礼仪道德坍塌崩溃,谲诡奸诈丛生于人心,于是杨朱、墨翟、邹衍、孟轲、荀卿、韩非之流,各自以其所学著书立说,有的传述古人,有的借以显达于当世。

    屈原恪守忠义而造人污蔑陷害,心中无限忧郁悲愤,故遵循《诗经》传统而作《离骚》,对君,有讽谏规劝之用,于己,则聊以自慰,抒发郁结之情。

    当时,君主昏庸,朝政紊乱,而忠贞之言不被采纳,愤懑之情充斥胸间,时或喷薄而出,于是又作《九歌》及其以下25篇。楚国人民为屈原的高风亮节、瑰丽文采所折服,因而将其作品辗转传播。

    原文:

    昔者孔子叡圣明哲,天生不群,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门人三千,罔不昭达。临终之日,则大义乖而微言绝。

    其后周室衰微,战国并争,道德陵迟,谲诈萌生,于是杨、墨、邹、孟、孙、韩之徒,各以所知著造传记,或以述古,或以明世。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

    遭时闇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出处:出自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王逸(生卒年不详),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县)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中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楚辞学者所重。

    又作有赋、诔、书、论等21篇,及《汉诗》123篇,今多散佚,仅存《九思》,为哀悼屈原而作。明人辑有《王叔师集》。

    王逸《楚辞章句》所依据的底本,就是刘向所整理出来的本子。《汉书·艺文志》说屈原有二十五篇作品,而王逸《楚辞章句》中归到屈原名下的二十四篇,是《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

    另外,还收入了宋玉和一些汉代作家的作品:《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其中《九思》是王逸自己的作品,而且也有注,所以有很多人认为这不合情理,由此怀疑这一篇是后人增入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王逸

    3. 儒林外史序翻译 唐诗三百首序翻译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

    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馀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能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 请以是篇验之。

    社会上的儿童一上学,就学习《千家诗》,因为它容易背诵,所以一直流传不衰。但它选诗太随便,好坏不分,而且只有五七言律诗和绝句两种体裁,唐宋人的诗混编在一块儿,体例没有个标准。

    我便从唐诗中流传的名作里挑出最重要的作品,每种体裁有几十首,一共三百多首诗,编成一本书作为家庭私塾的课本,让孩子从小学习,就算到老也照样能读,这比起《千家诗》来不是更好吗?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就拿我这本书作验证吧。

    4. 诗品序原文翻译

    钟嵘《诗品序》读解 南朝梁钟嵘的《诗品》与刘勰的《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宗白华曾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艺术和文学批评的名著,谢赫的《画品》,袁昂、瘐肩吾的《画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都产生在这热闹的品藻人物的空气中。” 可见,《诗品》产生的时期正是中国文学艺术理论批评空前活跃的时期。

    钟嵘在《诗品序》中谈到自己品诗的来由时曾说:“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宾实,诚多未值。至若诗之为技,较尔可知”。

    可见“品”可以追溯到人物品评,因为在对人的品评中常用到自然喻象,所以到魏晋时期,品藻人物就开始由对人物的品评推及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同时,因为齐梁时期的文艺创作也出现“准的无依”“不显优劣”“曾无品第”的局面。

    钟嵘写作《诗品》的直接的目的就是“辨彰清浊,掎摭利病”,显优劣、列品第。钟嵘的“品”可作动词和名词两种方式来理解:作为动词它为品尝、品味之意。

    它是个体的感觉,与个人的具体经验有关;又是对感觉的进一步感觉,即是对具体经验去进行品味和回味;它是美感产生的开始;它又意味着分辨或区分,在其中择优取善从美,于是才有上品中品下品之分,有三品九品之分。作为分辨区分的结果,就是名词意义上的“品”了。

    钟嵘总体上把五言诗的诗人划分为三品,一品即为一类,各类中再以风格的不同分细类,所以其理论文本的结构就是“三品论诗”。这是《诗品》体例结构的“经”。

    把三大类别的诗歌的文学风格总结为“国风”、“楚辞”和“小雅”,“国风”类的诗歌温柔敦厚且富于文采变化,钟嵘又将其分为质朴(古诗一派)与华丽(曹植一派)二派。“楚辞”类则注重抒发个体遭遇和个性情感的抒发,以李陵为代表。

    “小雅”类将个人情感上升为哲学思考,忧患意识较突出,此派独阮藉一人。这是《诗品》体例结构的“纬”。

    《诗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接近于纯粹的文学批评。与《文心雕龙》就文章立论不同,《诗品》专就五言诗立论,钟嵘认为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全书分总论(诗品序)及正文两部分。总论讨论诗的本质、五言诗的历史、品诗的标准及方法等,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概念。

    正文以“品”为经,以风格类别为 “纬”,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理论构架。它一共品评了从汉至南朝共123位五言诗人(包括《古诗》的无名作者),论其优劣,定其品第。

    《诗品序》中一篇重要的诗论。它包含以下重要的诗学观点: 其一、“吟咏性情”说。

    钟嵘对诗歌和人的感情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提出: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这几句说明诗的产生源于“气”。

    “气”首先是自然的物理的气,它作用于外物使外物变化,作用于人使人形成神气,作用于文则形成文气、体气和骨气。创作主体感于外物的变化,内心产生情感的动荡,于是形成了诗。

    所以,通过这句可以看出钟嵘的诗歌本质观,即它是表达人的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产物。“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说明诗又可以反作于人的感情。这句话原出于《诗大序》,但《诗大序》中还有“正得失”一句,钟嵘删去不用,因为“正得失”中有政治教化的色彩,可见钟嵘是特别强调诗人自身的情感世界和个性品质的。

    正因为钟嵘强调了自然情性的真实可感和自然天成,所以他反对“理过其辞”的玄言诗,反对在诗中用过多的典故。 其二、在钟嵘的物感说中包括现实生活这一层意义。

    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应该是自然和社会生活共同使诗人触动并感发。他说: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这一段充分说明了现实生活经历对于诗人的情感冲击会有多么强烈,诗人的创作冲动也是在观于外物和体验人生的之后产生的。

    在人生经历上,钟嵘尤其强调了“怨”,这是从孔子“兴观群怨”说发展而来的,但孔子之“怨”因为与“事父” “事君”有关,含有一定政治教化色彩,钟嵘之“怨”,则完全是一种个体的精神痛苦了,更具体的说,是一种“离怨”。钟嵘举了屈原流放、昭君辞汉、征夫戌边、闺妇伤别等等为例,说明这样一种离怨,是非得以放声歌唱才能抒泄出来的。

    诗歌因而可以使“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 其三、“即目直寻”与“自然英旨”说。

    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即目直寻”说和“自然英旨”说。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5. 《诗集传序》朱熹的全文翻译

    有人问我说、做什么而作的诗。我回答他们说、人生而静、自然的特性、感于物而行动、性的目的。既然有想了、就不能不思考。既有想了、就不能不说。既有说了、是语言所不能尽、你发自咨嗟咏叹的剩下的人、必有自然的音响节奏(节奏)而不能就算了。这首诗说的写的。说、那么他们用来教是什么意思。说、诗人、人心中的感物而形于言的多了。心之所感而邪正,所以说的显现有是非。只有圣人在上、就他所感的人没有不正,而他的话都足以成为教育。他们有的感的杂、而所发不能没有可选择的、就上的人一定会想办法从反、因而有以鼓励惩罚的,这也正是教育的。从前周朝兴盛的时候,上自郊庙朝廷而下一直到乡里闾巷、他的话纯粹而不出於正的、圣人已经协的声律、而用的乡下人、用的国家、以化天下。至于列国的诗,那么天子巡狩、也必须陈述而观之、以行升降的典。从穆后、再以衰落。至于东迁、而放弃不讲了。孔你出生在这个时候,既不能位、无法进行升降的政於是特举其登记并讨论它、去其重复、正的纠纷、而其善的不足成为法、厌恶的不足以为戒的人、也就是修改而去的、以简约、看长远、使学习者即是就有以考其得失、好的老师的,厌恶的改了。因此,他们正走在一个虽然不足以时、而其教育实际上被在万世、这是诗之所以能成为教育的原因。说、那么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如果是,是什么原因。说、我听说他、凡诗所说的风的、多出于里巷歌谣的作、所谓男女一起歌颂、各言其情的原因。只有周南昭南亲被文王的教化以成德、而人都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所以他的头发在说的、快乐而不超过过度、哀而不达到伤、因此而篇仅仅是《诗经》的经典。自邶而下,那么国家的治乱不同、人的贤能与否也不同、其所感而发的、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的、在这里变了。至于《雅》、《颂》之篇、就都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的话、她对和谐而庄、他的仁义宽厚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本来是为万师法程而不可改变的原因。至於雅的变化的人、也都是当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一般人所为,而圣人取之、他的忠厚侧怛之心、陈述好的意、尤其是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的。这首诗的经营、所用人事浃于天下、天道备在上、而没有一个合理的不具备的。说、那么他学的是该怎么办。说、本的两个南来求其端、参考各国以尽其变、正的於雅来大其规模和他在颂来要他停止、这学诗的主要原因。于是在章句以纲的、训诂以纪之、吟咏以发达的、涵濡以整体的、观察的性情隐微之间、审的言行枢机之始,就修身及家、统一天下之道、也不需要有其他的要求而得到的在这里了。问的人唯唯诺诺地退了出去,我当时正在编辑诗传、就把这句话用帽子那篇次说。

    淳熙四年冬十月戊子日、新安朱熹序

    这是百度翻译查的

    6. 兰亭集序全文翻译,,急

    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7. 王曦之的《兰亭集序》的全文翻译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的开初,(我们)聚会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在一起)做修禊的事情。许多贤人都到了,年纪轻的和年轻老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还有清澈的激流,(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众人)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乐演奏的热闹,(但)饮一杯酒吟一首诗,也足以畅快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徐徐吹来,舒畅极了。抬头观看天地广大,低头审察物类的繁盛,这样来纵目流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呢。

    人们相聚在一块,周旋应付度过一生。或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或者寄情于山水,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取舍有差别,(性情有)安静和躁动的不同,当他高兴地接触所遇到的事物,一时有所自得,(就感到)高兴和满足,竟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生了。过去(自己)所喜爱(的事物),顷刻之间已经成为陈迹,还不能不因此发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自然的变化,终于要归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哩。”岂不令人悲痛吗!

    8.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全文翻译+重点字词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北面的兰亭聚会,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一辈子。

    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所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如果碰到和我想法一样的,(我)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作的诗。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于这次集会的诗文。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已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3、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

    贤:形容词做名词。 5、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

    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流:使动用法。 7、惠风:和风 8、骋:尽情施展,不受约束。

    骋:使动用法。 9、俯仰一世:周旋应酬度过一生。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 10、悟言:面对面谈话。

    《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

    11、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12、趣舍:通“趋”趋向。

    舍,舍弃。 13、老之将至: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

    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4、俯仰之间: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

    15、死生亦大矣: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语出《庄子·德充符》。

    判断句。 16、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

    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17、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

    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

    18、齐彭殇:把长命的和短命的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

    殇,指短命夭折的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

    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 古义:①所用来。

    如:所以游目骋怀;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如: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如: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句式】 古汉语句式: 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即状语后置) c) 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d)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

    9. 求朱熹《诗集传序》的全文和全文翻译

    诗集传序 原文

    或有问予曰、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动、性之欲也 。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 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尔发於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音奏)而不能已焉。 此诗之所以作也。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於言之余也。心之所感而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之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於乡党闾巷、其言粹然而不出於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於列国之诗、则天子巡狩、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於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於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劝黜陟之政、於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正虽不足以行於一时、而其教实被於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於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昭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於言者、乐而不过於淫、哀而不及於伤、是以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於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师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於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侧怛之心、陈善之意、尤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於天下、天道备於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曰、然则其学之也当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於雅以大其规、和之於颂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也。於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性情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亦不待他求而得之於此矣。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辑诗传、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序

    10. 顾况诗集序.全文翻译

    苏州的山水景色,风姿独秀,瑰异奇丽。

    太湖中的异石,洞庭山上的桔子,以及华亭的鹤鸣,与虎丘、天竺诸佛寺,一个接着一个,秀丽无比,令人欣赏不迭。顾况先生就生在这片秀美的山水中。

    先生的秉赋,聚集了山水的清新;先生的资质,汇聚了大自然的清脱飘逸;先生的文章,像风吹鲜花,散发出浓郁的芳香。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擅长歌行尤其是七言歌行,气势奔放奔腾,往往就像能够穿透苍天的心脏,探出月亮的腋下,出人意外的惊人之语,不是一般人所能比得上的,令人读了最为快意。

    李白、杜甫已死了,除了先生之外,还能与谁交往呢? 先生字逋翁,名况,由进士进入仕途,他的为人和他的文章风格相似。先生曾经跟随韩晋公到江南任节度判官,屡次建立很大的功绩。

    入朝任著作佐郎,不能委曲求全,苟且取容,被众人所排斥,出任江南郡丞。过了几年,才弃官而去,不再有北上长安谋官的意向。

    在茅山盖了屋子,意度飘逸,就像古代的三茅君又出现了。最后,寿终正寝。

    我年幼时,曾在扬州孝感寺见过先生。先生身披黄衫,穿着白绢鞳头,眼珠明亮,炯炯有神。

    望过去,真像一块高洁的白玉,像一只飞翔的白鹭。见面交谈后,非常高兴,认为我像扬雄、孟轲,但对来不及见到我成名感到非常遗憾。

    从那时起到现在,三十年过去了,知遇的厚意,没有片刻忘怀。 去年,凉国公李逢吉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我跟随他镇守襄阳,有人告诉我,有个叫顾非熊的人,在门口求见。

    一问,原来就是先生的儿子。他拿出先生的诗集二十卷,哭着拿给我看,请我阐扬它。

    这时,正好李逢吉改任宣武军节度使,我整顿行装,随着他一同回到洛阳,因此虽然答应了,但没有实践诺言。现在已经又过去一年了。

    非熊来催促,于是写下以上文字,题在集子的开端,作为序。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