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初唐诗人的人生

    1. 唐朝诗人都有哪些人

    有: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鬼——李贺;四明狂客——贺知章;七绝圣手——王昌龄等。

    1、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2、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3、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4、贺知章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

    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86岁告老还乡,不久去世。

    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5、王昌龄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昌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贺知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2. 唐朝诗人李白一生是怎样的

    一共1010首

    李白全集

    第一集(古诗五十九首)

    第二集(乐府三十首)

    第三集(乐府三十七首)

    第四集(乐府四十四首)

    第五集(乐府三十八首)

    第六集(古近体诗二十八首)

    第七集(古近体诗五十三首)

    第八集(古近体诗四十三首)

    第九集(古近体诗二十四首)

    第十集(古近体诗三十二首)

    第十一集(古近体诗二十五首)

    第十二集(古近体诗二十五首)

    第十三集(古近体诗二十六首)

    第十四集(古近体诗三十四首)

    第十五集(古近体诗二十一首)

    第十六集(古近体诗四十四首)

    第十七集(古近体诗三十三首)

    第十八集(古近体诗三十二首)

    第十九集(古近体诗六十首)

    第二十集(古近体诗三十六首)

    第二十一集(古近体诗五十八首)

    第二十二集(古近体诗四十七首)

    第二十三集(古近体诗六十三首)

    第二十四集(古近体诗八十八首)

    第二十五集(补遗三十首)

    3. 魏晋时期的诗人与初唐时代的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的不同

    生命意识是初唐诗人群体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

    其在对汉魏生命意识的总结中,继承了人类对生命长度的追求。这种追求因盛世的到来变得更为急迫,却往往因个人际遇而无法把握,从而流露出个体生命之悲。

    进而,他们将个体的生命和群体的生命放在历史的时间流中,与宇宙对话,探求并最终获得与永恒的同在感。 唐代文学以唐诗作为时代文学的代表,通常被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分别以风骨顿起、兴象玲珑、奇崛妙丽、衰飒悲凉的风貌呈现出渐变的趋势。

    其中初唐是一个为文学盛世到来酝酿氤氲气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文学一方面因内部规律的律动,一方面因时代氛围的推动,在文学的理论、内容和形式上都为唐代文学的黄金时期做好了准备。

    众所周知,唐代文学最摄人心魄的特点即在于“盛唐气象”。而创造出这种气象的创作主体唐代文人在无可匹敌的时代下,拥有着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作为个体的生命所进行的一种理性思索以及情感体验,是个体的人开始意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因而引发对个体生命在长度上进而在质量上的关注,及在情感上或紧张、或悲怆、或豁达、或颓废等相关感受。正是有了“生命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人才区别于其他生灵,并作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而存在。

    “生命意识”可以说是初唐文学中重要的一环,承接汉魏以降的思考而来,在其基础上又因新朝气象有了新的认知。本文拟对初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初唐四杰”、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的生命意识及其流变过程作出探讨。

    他们在新朝风气中,或对汉魏以来的生命意识作出总结和呼应,或在时代风云中生发这个时代特有的生命焦虑感,或在与宇宙的对话中获得生命圆融之感,将对生命意识的体认达到一个与宇宙同在,不缺不失的高度,从而为“盛唐气象”的到来做好了创作主体内在精神的准备。 一、初唐诗人对汉魏至唐生命意识的总结 汉魏以来,生命意识常常成为文学中一个主要的命题。

    因为处在末世(东汉末年)或者乱世(魏晋),风衰俗怨,社会动荡,朝代更迭,更兼政治压抑等社会现状,士人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和生命完整的关注尤为突出。总体来说,他们的生命意识可分为如下几种:一是在时空中或社会情势下对个体生命短暂的清醒认识,如“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古诗十九首之驱车上东门》),又如“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古诗十九首之回车驾言迈》),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这是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同时又因为政治迫害或黑暗,而多有忧生之叹,如曹植在“任城王薨”后,有“大别”之意,生出“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之感(曹植《赠白马王彪》)。魏晋时期以阮籍为代表,在司马氏政权的险恶形势下,“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作八十二首《咏怀》诗,“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李善《文选》卷二十二)。

    二是对追求生命延长而服食药石求神仙这种做法的理智认识,如“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古诗十九首之驱车上东门》),又如“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古诗十九首之生年不满百》),“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曹植《赠白马王彪》)。三是面对个体生命短暂客观事实而及时行乐,如“……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十九首之驱车上东门》);“昼知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古诗十九首之生年不满百》)。

    四是对被视作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的功名荣华的追求,如“……立身苦不早……荣名以为宝”(《古诗十九首之回车驾言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古诗十九首之今日良宴会》),“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陆机《猛虎行》)。五则抛弃社会价值观,以隐居田园的生活方式来获取生命的舒展和自由,可以说是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途径,以陶渊明为代表。

    如“……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神释》),又如“……吁嗟身后名,于我如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汉魏时期可以说是人生命意识觉醒进而到自觉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人对生命的长度和质量进而本质都有了不同方向的探求。

    到了初唐,唐人对汉魏以来生命意识有了一个总结。这个总结集中体现在“初唐四杰”之卢照邻笔下的《行路难》中。

    他主要就生命长度这个主题进行了感慨和总结。 卢首先将眼前的长安繁华置于一个沧海桑田式的状态中,以此时已经“枯木横槎卧古田”的古木作为盛衰更替物化的一个见证者起兴。

    接着,卢以一种极端亢奋的情绪和极度密集的节奏叙述了这株古木盛时的境况,隐喻着城市中曾经繁华的人事。至于“巢倾枝折凤归去,条枯叶落狂风吹。

    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处,转向对生命短暂的叹息,“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流水”,。

    4. 初唐四杰对于我们的人生启示

    “初唐四杰”是指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思想严肃,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由他们开始了初步的定型。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他们的诗尽管未能摆脱南朝风气,但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预示了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起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他们是真正的唐诗的揭幕人。

    [初唐四杰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滕王阁》;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四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七言)。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对“四杰”十分敬佩。

    “四杰”拔起于初唐,他们自觉地批判齐梁文风,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抒发真情实感,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同时,他们又以大量的杰作,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为盛唐之音的到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的首创精神和改革文风的勇气和魄力是我们所不可或缺的。

    5. 唐朝诗人哪个人活的最短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初唐诗人的人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