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凉州词》的故事

    1. 请用古诗凉州词改写一篇小故事,谢谢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长相不佳,国舅长孙无忌显得有些矮胖。

    一天,两人互相作诗解嘲。长孙讽欧阳诗曰:耸膊成山字,埋肩畏出头,谁家麟上角,画此一弥猴。

    这首诗把欧阳询的缺点夸大得入木三分。欧阳询也不示弱,马上作诗奉还: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

    只因心浑浑,所以面团团。该诗既形象又刻薄,令长孙哭笑不得。

    两人的讽嘲诗被群臣传为笑料。传到唐太宗耳朵里,唐太宗大笑不止。

    并且幽默地对欧阳询说:“你这首诗千万不要让皇后知道了,她如果晓得了会不高兴的!”因为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李世民深知妻子长孙皇后是贤后,是不会为这些小事生气的,趁机故意幽她一默。

    7. 都说韩复渠粗,其实他粗重更有幽默,如写大明湖:“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蛤蟆,咕呱咕呱咕咕呱。”写趵突泉:“趵突泉,泉趵突,三个泉眼一般粗,咕吐咕吐咕吐吐。”

    最经典的还是:“趵突泉里常开锅,就是不能蒸馍馍。” 8. 军阀张宗昌文化程度最低,可他也会写诗,切诗极富幽默。

    如他的《笑刘邦》写道:“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

    他游泰山写道:“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他在《天上闪电》诗中写道:“忽见天上一火链,好像玉皇要抽烟。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链”这就是粗人的幽默,这就是水平低的人的幽默,这幽默怕是一般人来不了吧! 9. 清朝乾隆年间,江南某地有一乡绅,家有一妻一妾,三人夜处一室,帐外有一小房乃丫环卧间,一日晚,乡绅突发诗兴,命妻、妾各吟七言诗一句,其妻曰:“两只船靠一篙撑”,其妾紧接道:“一船不撑便相争”。

    此时乡绅忽闻丫环在帐外长叹一声,因问之曰:“丫环长叹为何事?”丫环见问,急忙吟唐诗一句作答曰:“野渡无人舟自横”。至此,他们四人已各吟一句,合成一诗曰:“两只船靠一篙撑,一船不撑便相争。

    丫环长叹为何事?野渡无人舟自横。”令人捧腹不止。

    10. 有一才女,于新婚之夕,新郎索诗、女辞之,郎强索不已,女无奈,稍作沉吟,便道:急忙哪得有诗来,暂把唐诗借两排。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新郎闻之大笑,遂拥新娘入帐中。 11. 相传,慈禧命人写了一幅扇面,写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料,写的人一时疏忽,把“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写丢了。

    慈禧看了之后,非常生气。认为这是故意影射自己不懂诗文。

    于是命人把写字的人抓来,让他当场念来,念不出就杀头。 想不到那位写扇面的人看了自己写的诗之后先是一惊,既而灵机一动,对慈禧说:“老佛爷,非是臣写错了诗,而是臣根据王之涣的诗改写的词。”

    慈禧觉得新奇,连忙叫他念来听听。那人随口念到:“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于是,《凉州词》真的成了“词”。

    2. 凉州词古诗的故事

    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为她的扇子题诗。那位书法家写的是唐朝王之涣的诗《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于疏忽,书法家忘了写“间”字。慈禧大怒,要杀他。那位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说:“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一首词。”并当场断句,念给慈禧听:慈禧听了,转怒为喜,连声称妙。

    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资料参考自:

    3. 【凉州词【古诗】】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赏析】 凉州(今甘肃武威)位于河西走廊.这首诗描写了黄河上游辽阔荒凉的景象.此诗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指遥望黄河,其源仿如出自白云间.“羌笛”是西域乐器,“怨杨柳”是指羌笛声奏出哀怨的《折杨柳》一曲. 首句设想奇特,是溯流而望.这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视觉方向相反,强调的重点也不同.李诗强调气势,王诗强调源流之高远.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一起.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诗人把一座城说成一片城,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孤城如一叶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间淹滞,正如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由此便推出了一个"怨"的主题:这偏远荒凉的边塞啊,春风都不肯光顾,而人却要背井离乡地在这里苦熬岁月.如此深长无奈之怨却以"何须怨"这样宽慰的语气说出,曲折达意,举重若轻.仔细想来,《折杨柳》之曲也的确无助于消解幽怨.那么怨谁呢?诗人没说,倒是同题的另一首诗微露怨词:"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轻轻地怨怨"春风"算了.《唐诗正声》吴逸一评:“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

    4. 凉州词古诗原文

    诗词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 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2.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 3.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4.君:你。 5.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6.催:催人出征。 7.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最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

    5. 凉州词的诗意和故事

    《凉州词》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张籍。其古诗全文如下: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鉴赏】

    张籍的《凉州词》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写眼前景物,同时点出了所写的地点、时间、天气、季节。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群低飞的鸿雁,并使人看到雁飞的地点是边城,时间是日暮,天气是阴雨。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再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片出芽的芦苇,并从芦苇的长势说明已是春暖季节。这前两句:一写从边城仰望的天空景。一写在边城俯视的地面景,都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的景物。诗的后两句则把诗境扩展到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一直把诗思推到视线之外!

    原文网址:

    6. 凉州词背后的故事

    凉州词 —王翰 『作者简介』王翰,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景云进士。开元中任秘书正字,通直舍人等职,后贬官仙州别驾,道州司马,随卒。

    任侠使酒,恃才不羁。王翰诗作词藻华丽,意境壮阔。

    其诗传世者不多。《凉州词》颇有名,原有集十卷,现已失传。

    葡萄美酒夜光杯①,欲饮琵琶马上催。②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人征战几人回?『注释』 ① 夜光杯,一种玉制的名贵酒杯。

    ② 催,催促马上出发。Liangzhou Lines Wang Hang They are about to drink The finest wine from Evening Eadiance cups.When the sudden sounding of the pipa urges them forth.Don't scorn them,They who drunken fall upon the battlefield:In ancient days or now,how many return who go to war?这是一首边塞诗。

    边塞是唐人诗中习见的题材。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形成的过程中,都有过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斗争和融合。

    中国从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唐代,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是极为频繁的。

    汉族和其它兄弟民族的人民,和睦相处,习以为常。但由于各族统治阶级的贪婪和野心,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也多次发生过战争。

    在各族人民居住地区的并不严格的分界线之间,为了保卫和平生活,就往往各自设置戍守工事,屯驻防卫力量。唐诗中所谓边塞绝大部分都是指这种地方而言(当然在唐时,也有过中国和外国之间的战争,也称国境线上的防御工事为边塞。

    这两种边塞,同名而异实,在今天,仔细地加以区别,是完全必要的。) 唐人的边塞诗,绝大多数涉及民族战争,这是很自然的。

    这种属于中国内部民族矛盾的战争,一种是属于侵略的不义战争,一种是属于防卫的正义战争。就其性质而言。

    帝王们的黩武开边,将军们的贪功启衅,掳掠人民,觊觎财富,都是不义的战争;而反对民族压迫,保卫人民生活,抵抗侵略,讨伐骚扰,则是正义的战争。但由于政治、军事局势的复杂多变,防卫也可能由胜利而转化为侵略,或者相反,侵略也可能由失败而转化为防卫。

    另外即使战争的性质是正义的,但如广大人民保卫民族主权的热情和他们对于统治阶级憎恨的矛盾,慷慨从戎与久戍思乡的矛盾,将领逸乐和士卒辛苦的矛盾等等,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诗篇中所反映的内容也很复杂。唐代的边塞诗数量很大,有许多是无法考察其确切历史背景的,我们就只能从诗人的感情来加以体会看它们所写的战争是在歌颂或者暴露。

    当然由于这些诗人都是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我们不能认为他们所反对的战争就一定是不义的,所赞美的战争就一定是正义的但一般地说,广大人民所受到的战争对于生活的影响,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还是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他们的创作。他们接受了人民的生活形象所给予的教育之后,也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民的真实思想感情。

    因此,我们在唐人边塞诗中,感受到人民对于当时国内民族矛盾所导致的战争在感情上的脉搏,感觉人民对于当时国内民族矛盾所导致的战争的态度,并从而判断其性质的是非,还是可能的。唐人七绝很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也是其中之一。

    它是按凉州的地方乐调歌唱的。《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凉州即今甘肃河西、陇右一带,州治在今武威县。此诗以边塞战场生活为题材,但诗人对于他所要表达的观点,却不是从正面描写而是从侧面衬托显示出来的。

    它一上来不写战争,却写饮酒。饮的是葡萄酿制的美酒,盛酒的是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宝杯。

    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的特产,而传说中的夜光杯,据《十洲记》所载,也是西胡献给秦穆王的,所以都是本地风光,与边塞情调切合。(这里的葡萄美酒是实,夜光杯则是虚,它不过用来指制作精美的酒杯而已。

    大凡诗歌中所用的词和字,常常有基于艺术的要求而加以夸饰的地方,为的是增加声音、颜色之美。这,也就是《文心雕龙》所谓“因情赋采”,读时不可以词害意,信以为真。)

    次句写正要开怀畅饮的时候,马上的乐队已经弹起琵琶,催人出发了。先写美酒宝杯,使人觉得非痛饮不可,次写琵琶催发,又使人感到欲尽醉而不能。

    由平静舒适的环境中一下子转入紧张激昂的气氛里,文情极抑扬顿挫,变幻莫测。(有的注家认为,这个 “催”字仅指催饮,何必奏琵琶于马上呢?乐师们尽管可以坐着或站着表演。

    正因为饮后立即就要出征,所以乐队才在马上奏曲,饮时则侑酒,出发则送行)。第三、四两句是征人设想之词。

    虽然出发在即,我却依然痛饮,不辞醉卧沙场,也许会引起你们见笑吧?但是自古以来,有几个人是在战争之后活着回去的呢?那么,在未死之前,我为什么不痛快一下呢?这,又有什么可笑的呢?这种感情是很沉痛的,但却用豪迈的语言表达出来,显得这位军人的胸襟似乎很是旷达。凡是忧伤的感情,如果用悲哀的语言来表达,还不一定能使人感受到它的分量,而用与之正好相反的豪迈旷达的口气说出来,就往往觉得非常沉重深刻。

    在生活中,一个人气愤极了,反而会发笑;悲哀极了,反而会唱歌。如柳宗元所说的:“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痛哭。”

    此诗所。

    7. 十首凉州词凉州词的古诗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 山天相连, 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 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 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凉州词第二首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译文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

    凉州词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8. 古诗(凉州词)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赏析】 凉州(今甘肃武威)位于河西走廊。

    这首诗描写了黄河上游辽阔荒凉的景象。此诗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指遥望黄河,其源仿如出自白云间。“羌笛”是西域乐器,“怨杨柳”是指羌笛声奏出哀怨的《折杨柳》一曲。

    首句设想奇特,是溯流而望。这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视觉方向相反,强调的重点也不同。

    李诗强调气势,王诗强调源流之高远。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一起。

    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诗人把一座城说成一片城,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孤城如一叶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间淹滞,正如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

    由此便推出了一个"怨"的主题:这偏远荒凉的边塞啊,春风都不肯光顾,而人却要背井离乡地在这里苦熬岁月。如此深长无奈之怨却以"何须怨"这样宽慰的语气说出,曲折达意,举重若轻。

    仔细想来,《折杨柳》之曲也的确无助于消解幽怨。那么怨谁呢?诗人没说,倒是同题的另一首诗微露怨词:"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轻轻地怨怨"春风"算了。《唐诗正声》吴逸一评:“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

    《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

    9. 古诗凉州词的资料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全唐诗》 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注释

    ①凉州词:《乐府诗集》卷七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引《乐苑》云: “《凉州》,宫曲名,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邝陇右道凉州,治姑臧 (今甘肃武威)。此诗用《凉州》曲调,并非歌咏凉州。 ②北朝乐府《鼓角 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 愁杀行客见。”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凉州词》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 山天相连, 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 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 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10. 凉州词古诗

    找到两首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直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 山天相连, 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隐约可见。

    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

    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

    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 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

    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 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凉州词第二首作者: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译文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赏析凉州词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

    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唐诗《凉州词》的故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