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早秋杜牧
1. 【语文诗词鉴赏题~~~~~求解答《早雁》杜牧【题目:1本诗描写的是
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旧历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八月正是大雁南飞的季节,此诗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通篇为咏物体,前四句写大雁惊飞,影过皇城,鸣声回荡在长安城上空.言外之意是:不知是否能引起皇宫中统治者的关注?后四句安慰大雁:胡骑尚在,你们到春天时也不要急于北飞,潇湘之地也可以觅食.此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明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这是非常含蓄的怨刺方法.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诗人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据《资治通鉴》载,回鹘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问题是:朝廷上的“春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更像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它们的归宿是:“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莓苔,是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由南征而想到北返,这是一层曲折;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找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通过层层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莫厌”二字,耽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2. 唐诗早秋作者严武军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释 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朔云:北方的云。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
朔:北方。边:边境。
西山:指四川省西部的岷山。 ⑶更催:再次催促。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称为“飞将军”,这里指严武部下勇猛的将士。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
译文 昨夜秋风吹进边关,寒云冷月笼罩着西山。催动飞将追击骄横的残寇,决不让来犯者一人一马活着回去。
赏析 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
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
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3. 秋梦杜牧的古诗翻译注释
翻译没找到,给您找了个题目练练手。
杜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题。
秋 梦
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人借思妇委婉地流露出自己的忧国之思。
19.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8.答案:B
解析:该选项考生查的是学生对句意、概念的理解,“残梦”说明 是梦醒后留有余思,“夜断魂”也说明梦醒时分的现实与梦境的对照产生。而选项说成“无法成眠“即没有入睡,与梦醒相矛盾,是曲解文意。
19.不好。“晨”字虽然清晰交代了时间,但其意蕴不如“又”字丰富。“又”字说明不是寄一次,而是寄多次,表达了对戍边丈夫的牵挂,对其守卫边塞的支持。(2分)“织女心”仅突出思妇的思念,“天外心”则既写出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包蕴更丰富:不仅是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也是支持丈夫戍守边塞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3分)诗贵含蓄蕴藉,作者将自己的爱国思想灌注到少妇思边的诗句中,摆脱了一般闺怨诗的俗套,具有撞人心扉的艺术力量。(1分)
(若从肯定方面作答,视答题情况给分)
4. 杜牧古诗中秋全解
杜牧所作中秋的诗,应为《秋夕》。
释义: 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凝视天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
原诗: 《秋夕》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秋夕:秋天的夜晚。 1、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银,一作“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2、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3、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4、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
5、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扩展资料: 全诗描物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呈现出灵动之姿、飞腾之势,颇动人心魄。前者旨在为后者营造氛围,后者意在为前者规范意蕴,两者相互衬托融为一体。
具体来讲,一三句属于描物写景,二四句属于叙事抒情。 首句,看似客观展现“银烛”、“秋光”、“画屏”等物,实则为诗中女主人公的出场布景。
第二句将环境由室内移至户外,叙述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子,不顾秋天的寒意,正忘情地与漫天飞舞的欢快萤火虫嬉戏。 第三句的环境扩展到整个宫廷、整个无边无际的黑夜。
置身于如此冰冷、冷漠的空旷之地,女主人公不禁长叹:“凉如水”! 正当全诗情感最浓时,诗人笔锋斗转。尾句纯然叙事,似乎不曾抒情。
这个天真烂漫的女子,借与萤火虫嬉戏以忘忧,借凉如水之叹以泄愤,终至内心平静。无论她内心怀有何等悲怨怒号,此刻只能是心力交瘁地躺在草地上深情凝望天上幸福的牵牛织女相会。
除此之外,她唯有自怨自艾,临渊羡鱼罢了。诗人将尾句放置于更为广阔的空间背景,突显天上人间的不同,隐藏着女主人公内心多么激烈冲突之后的平静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夕 (唐代杜牧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