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李元洛穿越唐诗宋词

    1. 谁知道《穿越唐诗宋词》李元洛在线阅读在哪啊

    云门寺是唐代诗人的重要驿站

    云门寺坐落于绍兴县平水镇寺里头村境内,始建于晋义熙三年。传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隐居于此,某夜忽见屋顶降临五彩祥云,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献宅为寺,称“云门寺”。由皇帝下诏建寺的,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这一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沉淀了太多的文化底蕴和产生了太多的传奇故事。王献之曾在此隐居练字,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又一处书法胜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真迹,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最终因唐太宗追慕王羲之的书法杰作,特派监察御史萧翼用计从辩才手中骗取。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驻寺临书30年,“退笔冢”与“铁门槛”成为书坛佳话。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也在此主持了一次模仿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桩桩件件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云门寺有关。以毛笔作为主要书写工具的唐代诗人,其书法造诣都普遍较高。能在充满墨香之地,品着黄酒吟诗作画,淋漓尽至地施展才华,更是诗仙们刻意追求的幸事。从《全唐诗》中留下咏及云门的一百余篇墨宝,就可见盛唐时期云门寺的繁荣与影响力。

    2. 李元洛的作品李元洛的《宋词之旅》

    在当前的"散文热"中,作为学术散文,李元洛的《宋词之旅》是一个较为独异的现象。

    它以批判精神、忧患意识、恋古情结、当下关怀为依托,成功地实现了学术操作的文学化,在当代散文创作方面有明显的创新价值。同时,其读诗即读人、读心、读史的实践本身,使审美客体的人格与创作主体的人格高度迭合,并成功地实现了现代阅读与文学写作的完满统一,这同样是具有深邃的启迪意义的。

    总之,《宋词之旅》是一个有其特殊风采的文本。 人生如歌,自己定调自己唱。

    四十多年前,当年轻的李元洛还只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二年级的学生时,他就立下大志:此生要写十本诗歌理论著作!——调子好唱口难开,这“十本书主义”的人生主题调谱,直到几十年后包括五十多万字的《诗美学》等十种诗学著作全部出齐,他才开口笑着谈来。 这十种诗学著作的华章妙乐,谱写出一个闻名于海内外的著名的诗歌理论家李元洛! 遥想少年壮志,历尽沧桑今皆成。

    登楼去,栏杆拍遍,一曲升华了的新的“登临意”又谱写心头。他将自己藏书中的文学理论书籍——好几千册,郑重赠送给他的学生余三定。

    他轻装上阵精装上阵,完成了从一个“已退伍的诗论老兵”到“刚参军的散文新秀”的角色转换,“变奏”出人生高昂飞扬之曲。而从一般的散文创作,再到以唐诗宋词为题材的系列文化散文创作,是他艺术生涯的又一次“变奏” 从1995年到2000年,海内外出版了他的《凤凰游》、《吹箫说剑》、《怅望千秋——唐诗之旅》、《高歌低吟——宋词之旅》、《书院清池》等5种散文集。

    他的散文在台湾、大陆多次获奖。 他的《唐诗之旅——月光奏鸣曲》获第五届“中国广播文艺奖”一等奖,中央电视台2002年两次配乐播映他的散文《回首话青春》。

    他的作品被选入大陆及香港数十家出版社出的散文选本。对他的作品,好评如潮。

    以唐诗宋词为题材创作系列散文,是他在当代文坛的首创;以“生命”读诗,以“诗”品诗,以“论”赏诗,以“史”证诗,以“哲理”解诗,是他的散文的突出特点。 以“生命”读诗,因为诗是李元洛一生之爱。

    他将唐诗比为“一位能以心相许的朋友”,优秀的唐诗人“是我可以倾心快谈的忘年的友人”。 六十年代初,他从北师大毕业分配到青海边陲,在“饥寒交迫,长日如年”的岁月里,他白天上课,寒夜拥被读诗。

    “边塞诗的精神盛宴”使他“刹那间忘却了铭心刻骨的饥寒”,在唐诗里豪兴遄飞,纵马巡边。而在人生的向老之年,他又开始“唐诗宋词之旅”,让不眠的孤灯伴他,“让展卷的书页计算白昼有多长,让不倦的健笔测量夜晚有多深”。

    他以生命为弹片,在唐诗宋词这千古之弦上,弹拨出“只此一生”奏鸣曲。他生命的感悟,不老的激情,令千年唐诗人、唐书法家们“青春作伴”还乡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的诗唤醒了他童年的记忆,而童年的记忆又擦新了诗境。他让人看到,抗战中他一家人在湘西流亡,清晨出发的足迹,“叠印在落满白霜的板桥之上”。

    他让人望见,青年的他从北京来到青海的第一个夜晚,在吃了“不见油星的干野菜和三个瘦小馒头”的夜晚,躺在集体宿舍的床铺上,望见“圆月,一轮边塞的圆月”,竟叠映在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几十年过去了,他还记得当晚的边塞夜月。

    这是因为唐诗的月光与青春生命的“清霜”交融,月唤诗出,诗映月明。 以“诗”品诗,他敲奏汉语的编钟,让人感受说的比唱的好听。

    读他的散文,比喻之美、拟人之妙,如泛舟春江,随手可捧一掬清亮。他将唐诗中的“板桥”喻为“诗中的彩虹”,将书法喻为“纸上的舞蹈”,而草书是“精神之狂舞”,字字句句,深蕴对中华文化倾心之爱。

    “饥饿填饱的是每一个度日如年的日子”,他写下这样的比拟句,笔里饱灌的是六十年代青海边陲的风沙与为理想奋斗的血泪。幽默机警,是李元洛散文奏出的谐谑之趣。

    画家陈白一书写他的拟句“华夏山川久,炎黄日月长”,下笔时却错成“李洛元句”,便连声致歉。李元洛说:“何妨将错就错,你也就写‘陈一白书’吧!”他赞美李白写洞庭的诗句,“是蘸着湖水写成”的,“打个电话到唐朝去,邀他前来把盏吟风”,或者干脆就在《唐诗之旅》中“与李白同游庐山”,其幽默风趣,跃然纸上。

    他散文中的对比之妙,如日月同辉,照亮“唐诗宋词之旅”。中与西,古与今,理想与现实,文学与音乐,舞蹈与书法,古雅与通俗,具象与哲理,两两对比,熠熠生辉。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海水无桥。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

    他将顾况这首“富于弹性与多义之美”的《悲歌》,与柴可夫斯基的表现“一个痛苦的心灵的倾诉”的交响曲《悲怆》进行比较。 他将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郭小川的《祝酒歌》中的诗句“七杯酒,豪情与大雪齐飞”等进行比较;他将王镣《感事》诗中“今日朱门者,曾恨朱门深”中的艺术概括同现实中“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一阔脸就变”的某些现状进行对比;他借何兆《赠兄》中的诗句“东西南北九千里,除兄除弟更无人”,对比讽刺当今文坛、学界“同气相求同利相求的互吹”。

    3. 于中秋有关的唐诗宋词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 (《全唐诗》)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全唐诗》)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宋诗钞》) 《中秋》 (宋)戴石屏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huán)还寝梦佳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