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九日作者王勃

    1. (唐)王勃的《九日》注释

    九日登高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①,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②苦,鸿雁那③从北地来?

    译文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九日

    唐 作者:王勃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不知你指的是那首。

    2. 求蜀中九日的译文,加上作者王勃的资料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 他席他乡送客杯。(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王勃(649~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望采纳!O(∩_∩)O谢谢

    3. 王勃什么时候写了九日

    王勃字子安,是唐初著名的

    他少年时便很有才学,6岁时就能写文章,而且写得又快又好;14岁时,已能

    赋诗。王勃与

    以文辞齐名,合称“

    ”。他15岁应举及第,曾经担任参军(

    的重要

    ),后因罪免官。

    王勃去

    (在今越南境内)探望做

    的父亲。途经

    (今江西南昌)时,

    因重修的

    落成,定于

    在那里宴请

    和宾客朋友。他的女婿

    很有文才,

    叫他事先写好一篇

    以便到时当众炫耀。王勃是当时有名

    也在被请之列。

    宴会上,

    请来宾为

    作序。大家事先都无准备,所以都

    不作。请到王勃时,他却并不推辞,当场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就了著名的

    各宾客看了一致称好。阎伯屿读后也深为钦佩,认为这篇

    比自己女婿写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让

    出场著文了。

    构思

    ,

    通顺畅达,而又纵横交错。

    在铺叙盛会胜景的同时,也流露出王勃

    的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尽是他乡之客。”这几句的意思是:关山重重,难以攀越,有谁为失路的人悲哀?今天与会的人像萍浮水面,偶然相遇,都是他乡之客。表达了他

    慨叹自已命运不佳的心情。

    不久,王勃离开

    前往

    不幸的是在渡海时遇难,死时才26岁。

    又:古人说:

    意思是说,凡事预先有准备,做到“心中有数”,事情就能做好;如果预先不作准备,一切心中无数,事情就要做坏。

    也是这样。要想在很短的时间里快速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漂亮的文章,在行文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自初

    勃在

    参加“作文竞赛”,当场写出闻句千古的

    以后,人们一直赞扬王勃是“

    ”的“天才”。其实。王勃之所以能快

    出这篇《

    》,功夫还在那个“预”上。他从小就养成了写文章预先打

    的好习惯。每次作文,他都做到预先

    一切心中有“数”,待到落笔的时候则一气呵成。平时就是这么练的,比赛的时候也就应付自如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