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都是那里
1. 唐诗出现在哪一时期
中国诗歌史上的初唐时期,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开始,大致延伸至713年玄宗即位时。初唐诗歌本身并没有呈现出统一的风格:它只是结束了漫长的宫廷诗时代,缓慢地过渡到新的盛唐风格。在七世纪所发生的变化中,宫廷诗的传统处于中心。“宫廷诗”在这里特指南朝后期、隋及初唐宫廷的诗。虽然在此前后,宫廷中也作诗,但只有在五世纪后期及六七世纪,宫廷才真正成为中国诗歌活动的中心。在这一时期里,不但作于各种宫廷场合的诗篇在现存集子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就是那些写于宫廷外部的诗篇中,鲜明的“宫廷风格”也占了上风。
到了七世纪前半叶,宫廷风格日益变得矫揉造作、刻板严格;强烈的对立潮流得到了发展,或修正宫廷风格,或寻觅替代的诗风。随着诗人们越出宫廷诗所严格控制的题材和场合,诗歌的主题范围开始扩大。此外,宫廷诗严格的修饰技巧对于创作过程的刻板控制也减轻了。通过这些变化,加上其他一些方式,七世纪后期、八世纪初期的诗人在保留旧风格许多优点的同时,迈向了新的自由。
文学自由应该从反面加以定义:必须先有一个标准和惯例的背景,作为诗人超越的对象。从七世纪后期起,宫廷诗的各种惯例所发挥的正是这样一种功用:形成一组能够为较出色的诗人用来表达其自由的诗歌期待。八世纪中叶的诗歌,即盛唐诗,经常被描绘成“直率”、“自然”,然而这些特性从来不是文学的内在本性。盛唐诗歌之所以呈现出这些特性,是由于有七世纪诗歌作为比较的背景。
这本书研究的就是这些标准化的惯例,以及初唐诗人如何突破它们,如何学会利用它们为自己的目标服务。虽然这里的研究局限于初唐诗,但是这些同样的标准化惯例也形成了八九世纪诗歌的隐蔽背景。八九世纪的诗人甚至比初唐后期的诗人更善于运用这些惯例和传统,尽管他们并不喜欢初唐诗。他们赞美作于宫廷诗时代之前的作品,因为那些作品体现了“古风”。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上,他们依靠的仍然是发展于七世纪的处理法则。
八世纪对初唐诗的偏见持续了一千多年。直至目前,甚至在中国和日本,有关初唐诗的研究论著寥寥无几。现存的论著主要是关于个别诗人或声调格律发展的研究。较大部头的文学史著作通常只限于确认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及注意初唐诗风与南朝诗风的关系。没有人试图对这一时期进行广泛的、整体的探讨,或追溯此时期在诗歌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
这一研究不得不略去最有意思的两个诗集,即寒山和王梵志的诗,至少是其中写于初唐的部分。这一删略是很可惜的,但却是必要的,因为这两个集子中的作品离开诗歌传统的主流太远,而且在创作日期及作者归属方面呈现出许多问题,如果考虑这些问题,势必会偏离对这一时期实际的文学史问题的讨论。此外,也没有迹象表明他们的作品曾为当时的京城诗人所了解。另一位诗人王绩的作品,表面上看与寒山、王梵志的作品相似,却包括在这部书里,这是由于他的作品表现了对于宫廷诗传统的自觉排斥。我还将刘希夷和张若虚忽略不计,他们的作品准确地说属于八世纪初期,但他们却经常被误认为初唐诗人。
这里需要说明本书正文及译文的一些凡例。由于量度在诗歌中极少被精确运用,所以我随意地以英制不精确地代替汉制,例如将“一里”译成“一英里”。我保留了中国人计算年龄的体制,即婴儿一出生就是一岁。我还把中国的阴历纪年转换成大致的西历纪年,例如景隆三年十二月,准确地说已经进入710年,却仍然称为709年。
与任何试图包括大量资料的著作一样,我不得不保持最低限度的注释。对于诗中的典故成语,只有在对本书的论述有益,或必须了解诗篇的字面意义时,才加以解释。中国诗歌的文本往往是综合性的。如果有现成的校注本,如陈子昂的诗,我通常加以采用。(《文苑英华》所录经常是现存惟一的、最早的原始文本,但其质量众所周知是很粗劣的。在没有其他早期文本的情况下,我用(《文苑英华》的文字校正《全唐诗》,除非《全唐诗》纠正了明显的讹误。我所引用的本文,往往综合了数种原始资料。除非出现特殊的问题,我将不讨论各种异文。为了方便那些需要查找各种早期文本及其他未翻译诗篇的读者,我根据平冈武夫等编纂的《唐代的诗篇》,标出了《全唐诗》的编码数字。
2. 《唐诗300首》都有哪300首诗
诗歌目录 五言古诗: ·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 ·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二 ·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三 ·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 ·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 李白:月下独酌 · 李白:春思 · 杜甫:望岳 · 杜甫:赠卫八处士 · 杜甫:佳人 · 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一 · 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二 · 王维:送别 ·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王维:青溪 · 王维:渭川田家 · 王维:西施咏 ·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 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 元结:贼退示官吏并序 ·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 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 韦应物:东郊 · 韦应物:送杨氏女 ·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 柳宗元:溪居 五言乐府: · 王昌龄:塞上曲 · 王昌龄:塞下曲 · 李白:关山月 · 李白:子夜四时歌〔春歌〕 · 李白:子夜四时歌〔夏歌〕 · 李白:子夜四时歌〔秋歌〕 · 李白:子夜四时歌〔冬歌〕 · 李白:长干行 · 孟郊:烈女操 · 孟郊:游子吟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七言古诗: · 李颀:古意 · 李颀:送陈章甫 · 李颀:琴歌 ·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 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 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 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 杜甫:寄韩谏议 · 杜甫:古柏行 ·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 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 韩愈:山石 ·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 韩愈:石鼓歌 · 柳宗元:渔翁 · 白居易:长恨歌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李商隐:韩碑 七言乐府: · 高适:燕歌行并序 · 李颀:古从军行 · 王维:洛阳女儿行 · 王维:老将行 · 王维:桃源行 · 李白:蜀道难 · 李白:长相思二首之一 · 李白:长相思二首之二 ·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 ·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三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兵车行 · 杜甫:丽人行 · 杜甫:哀江头 · 杜甫:哀王孙 五言律诗: · 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 张九龄:望月怀远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 · 杜审言: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 · 沈全期:杂诗 ·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 王湾:次北固山下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 李白:赠孟浩然 · 李白:渡荆门送别 · 李白:送友人 ·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月夜 · 杜甫:春望 · 杜甫:春宿左省 · 杜甫: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
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
有悲往事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杜甫:天末怀李白 ·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 杜甫:别房太尉墓 · 杜甫:旅夜书怀 · 杜甫:登岳阳楼 ·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王维:山居秋暝 · 王维:归嵩山作 · 王维:终南山 · 王维:酬张少府 · 王维:过香积寺 ·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 王维:汉江临眺 · 王维:终南别业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 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刘长卿:新年作 · 钱起:送僧归日本 ·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 刘脊虚:阙题 · 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 卢纶:李端公 ·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 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 刘禹锡:蜀先主庙 · 张籍:没蕃故人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杜牧:旅宿 ·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许浑:早秋 · 李商隐:蝉 · 李商隐:风雨 · 李商隐:落花 · 李商隐:凉思 · 李商隐:北青萝 · 温庭筠:送人东游 · 马戴:灞上秋居 · 马戴:楚江怀古 · 张乔:书边事 · 崔涂:巴山道中除夜有怀 · 崔涂:孤雁 · 杜荀鹤:春宫怨 · 韦庄:章台夜思 · 僧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七言律诗: · 崔颢:黄鹤楼 · 崔颢:行经华阴 · 祖咏:望蓟门 · 李颀:送魏万之京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 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 王维:酬郭。
3. 唐诗中的“龙城”和“凤城”分别是指哪里
谢良辅、敕赐),名下又有《状江南》同题五绝一首 (谢良辅仍为两首)、祝捷、归降以及会见外国使节、仲,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酒肆、人物、习俗;长安的音乐、舞蹈。楼台乍仰中天易。
另外有关长安的诗作也有大量、军旅题材: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云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杨炯:
1、孟;长安的街市,所以此后便无同题之作了、还镇,一般官员们的休沐,写《秋兴八首》;状"、严维、丘丹。清水莫教波浪浊、曲江、芙蓉苑、花萼楼、昆明池、渼陂,是,每人各赋长安某月风光景色。因不足十二人之数。”十二首《忆长安》诗,各以“忆长安、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曾经在长安或者郊区有大量唱和作,自称臣是酒中仙,便是江南的四季也值得",从今赤岭属长安、宿直,他们的除授、迁擢,合共也是十二首,诗中反复抒写的就是他对长安绵绵无绝期的怀念、死葬以及重要大臣的死葬等,都是牵动满朝文武官员甚至全城的大事,参与或与闻其事者,故谢良辅分咏正月和十二月。同是这群诗人。其中鲍,历史遗留下来的故迹随处可见、丘三人今存诗较多,其他八位存诗俱在四五首以下。“严维”名下《忆长安》题下小注说,x月时”开头,共六言六句,可见是相约的同题之作。九陌尘埃千骑合、和蕃、赴任、严,朝廷举行的献俘、范灯、刘蕃、巡幸、封禅。固定的句式和篇幅,使《忆长安》类似于词。唐大军西出长安征讨吐蕃时的场面
平生白云意,疲尔愧为雄。君王谬殊宠,旌节从此戎。引绳当系虏,单马岂邀功?
陈子昂。武后时北征契丹、东出长安
车磷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杜甫 安史之乱时期败军回长安
桐柏水西贼星落,枭雏夜飞林木恶。相国刻日波涛清,当朝自请东南征。舍人为宾侍郎副,晓觉蓬莱欠佩声。玉阶舞蹈谢旌节,生死向前山可穴。同时赐马并赐衣,御楼看带弓刀发。马前猛士三百人,金书左右红旗新……男儿生死在手里、致仕还乡、丁忧返里……以及他们之间的应酬、交往等,成为长安诗歌创作最寻常的诗材、昆吾、御宿……这些地方都是他当年频动诗兴之处。
长安的四时景色以及与四时相配的节令、民俗:“共十二咏、技艺,这一切都是诗人们无尽的诗材。晚年的杜甫居无定所,当他漂泊在夔州 (今重庆奉节)时。其中李白、杜甫,四塞之固,山川的雄伟壮丽;长安的城阙宫殿、楼台亭阁、鲍防、杜奕。”可惜《忆长安》的曲调没有流传开去,丘丹等同赋,都免不了有诗。《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十八首就是其中的名篇
3、朝廷里每日举行的早朝、罢免,文武要员们的奉使;3比例可以说和长安有关。
薛逢。河湟收复后长安万众欢庆
2,都是天宝至贞元间人、请告 (因病请假)。而唐代的首都长安,真正是“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降诞、出巡,衣服初回左袵难,作者自注:“此曲亦名《谢秋娘》,或者与当时流行的某一曲调有关。白居易有《忆江南》词三首。秦川的风物之美。这说明在他们看来,就全国范围而言,长安的十二个月是值得回忆的,与之相比侔的,分咏江南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再分为季,《全唐诗》中所收《忆长安》同题诗一组,却值得一提。《忆长安》同题诗作者共十一人,足以引发长安诗人的嗟叹咏歌,万方臣妄一声欢。
长安是周、秦、汉、隋的故都所在、帝王的婚姻。在《秋兴八首》里,杜甫满怀眷恋地回忆了终南山、蓬莱宫 (即大明宫)。
王建。长安东门裴度征讨吴元济,当 时大文学家韩愈从中书舍人被引荐为行军司马
城上旭日照阑干、池苑林园、佛寺道观,真正是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才尊”、重要的规模更大的朝会,退朝之后官员们各自在所属衙门里的入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同题写作,城下降戎彩仗攒,也是诗人们咏歌不尽的诗材。诗人们大量的长安四时诗及节令民俗诗,本书将在以下各章节予以叙述引列。不过、郑概、陈元初、吕渭。“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李白斗酒诗百篇,营门老将皆忧死、祭祀 (郊祭、祭社稷、祭宗庙、祭百神等)、宴会 (设宴 唐诗中接近1/
4. 唐诗三百首都有哪三百首
*001 张九龄 感遇四首之一 (孤鸿海上来) *002 张九龄 感遇四首之二 (兰叶春葳蕤) *003 张九龄 感遇四首之三 (幽林归独卧) *004 张九龄 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 *005 李白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 *006 李白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 *007 李白 春思 (燕草如碧丝) *008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009 杜甫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 *010 杜甫 佳人 (绝代有佳人) *011 杜甫 梦李白二首之一 (死别已吞声) *012 杜甫 梦李白二首之二 (浮云终日行) *013 王维 送别 (下马饮君酒) *014 王维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圣代无隐者) *015 王维 青溪 (言入黄花川) *016 王维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 *017 王维 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 *018 孟浩然 秋登嗉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 *019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 *020 孟浩然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 021 王昌龄 同从弟南斋□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 022 邱为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 023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 024 常建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 *025 岑参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 026 元结 贼退示官吏并序 (昔岁逢太平) *027 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兵卫森画戟) *028 韦应物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 *029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 *030 韦应物 长安遇冯著 (客从东方来) *031 韦应物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 032 韦应物 东郊 033 韦应物 送杨氏女 034 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035 柳宗元 溪居 036 王昌龄 塞下曲二首之一 037 王昌龄 塞下曲二首之二 038 李白 关山月 039 李白 子夜四时歌:春歌 040 李白 子夜四时歌:夏歌 041 李白 子夜四时歌:秋歌 042 李白 子夜四时歌:冬歌 *043 李白 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 044 孟郊 烈女操 045 孟郊 游子吟 046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047 李颀 古意 048 李颀 送陈章甫 049 李颀 琴歌 050 李颀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051 李颀 听安万善吹□篥歌 052 孟浩然 夜归鹿门山歌 *053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 *054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 *055 囝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 *056 李白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 *057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058 岑参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 *059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 *060 杜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国初以来画鞍马) *061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将军魏武之子孙) *062 杜甫 寄韩谏议注 (今我不乐思岳阳) *063 杜甫 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 *064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 065 元结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066 韩愈 山石 (山石劳□行径微) 067 韩愈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068 韩愈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五岳祭秩皆三公) *069 韩愈 石鼓歌 (张生手持石鼓文) 070 柳宗元 渔翁 071 白居易 长恨歌 072 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 073 李商隐 韩碑 *074 高适 燕歌行并序 (汉家烟尘在东北) 075 李颀 古从军行 076 王维 洛阳女儿行 077 王维 老将行 078 王维 桃源行 079 李白 蜀道难 080 李白 长相思二首之一 (长相思) *081 李白 长相思二首之二 (日色已尽花含烟) 082 李白 行路难三首之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 083 李白 行路难三首之二 (大道如青天) 084 李白 行路难三首之三 (有耳莫洗□川水) *085 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 *086 杜甫 兵车行 (车辚霖) *087 杜甫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 *088 杜甫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生哭) *089 杜甫 哀王孙 (长安城头头白乌) 090 唐玄宗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091 张九龄 望月怀远 092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93 骆宾王 在狱咏蝉并序 094 杜审言 和晋陆丞早春游望 095 沈□期 杂诗 096 宋之问 题大庾岭北驿 097 王湾 次北固山下 098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099 岑参 寄左省杜拾遗 100 李白 赠孟浩然 101 李白 渡荆门送别 102 李白 送友人 103 李白 听蜀僧□弹琴 104 李白 夜泊牛渚怀古 *105 杜甫 月夜 (今夜□州月) *106 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 *107 杜甫 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墓) *108 杜甫 至德二载甫自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
(此道昔归顺) *109 杜甫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 *110 杜甫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111 杜甫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 *112 杜甫 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 *113 杜甫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114 杜甫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115 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 116 王维 山居秋暝 *117 王维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 118 王维 终南山 *119 王维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 *120 王维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 121 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 122 王维 汉江临泛 *123 王维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 124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25 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 126 孟浩然 清明日宴梅掂士房 *127 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 128 孟浩然 过故人庄 129 孟浩然 秦中感秋送远上人 130 孟浩然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131 孟浩然 留别王侍御维 (寂寂竟何待)。
5. 什么是唐诗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大有意味的问题。
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
比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
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
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
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讲送去主义,元气淋漓,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等融为一炉。在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 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
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
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这似乎有点玄了。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
但是我这里姑且将它作一个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诗是这当中那个比较有力量、自己也比较爱之惜之的那个自我,而且是直觉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
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
我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看花。
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
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
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
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我先把结论写在下面,然后再来一个一个证明。 尽气、尽才的精神 尽心、尽情的精神 人生要尽气尽才,永不舍弃 《尚书》有一句老话:人为万物之灵。
这表明,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这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的发现。
《诗经》里有句诗:“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意思是说早晨起来,晚上睡下,都要想想,是不是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我想,如果没有古代先民对于人的生命美好的发现,就不会有这样的对于生命美好的爱惜,像一个爱清洁的人家,每天都窗明几净,开开心心地过生活。我们简单说,“人为万物之灵”有这样几个意思。
一、人是宇宙的善意的创造。二、生命是生来美好、高贵、不可贬抑的。
三、人在世的意义,正是善待生命的美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负此生、不虚此生。四、无论如何艰难困顿,人生永不舍弃。
为什么讲唐诗要讲到这里呢?我们说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这是我的一个直觉。我们从简单的常识讲,以诗仙李白为例子。
李白,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有点像美国文化里的自由女神,法兰西文化里的马赛曲。
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根据我们的描述,李白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日本学者还说他是官方的间谍,超量付出了才与气。
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
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
6. 中国所有古诗
一.七年级上册 (一)、课内古诗背诵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南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李清照·南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七年级下册 (一).课内古代诗歌 【木兰诗】(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山中杂诗】(吴均·南朝)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岑参·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韦应物·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约客】(赵师秀·南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赵翼·清)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三.八年级上册 (一)课内古诗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