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格律问题
1. 唐诗格律问题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2. 古诗词的一些格律问题
看来楼上几位都没有切实解决你的问题。
首先解答“中”字,“中”在词谱中代表该处用字可平可仄,不需考虑其读音。
下面解答字音方面问题,古音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即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它们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一二三四声的对应关系大致为平声对应一声和二声,上声对应三声,去声对应四声,而入声消失。从古音到今音,大致存在以下三个变化,即“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和“入派三声”,“平分阴阳”说的是平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分化成了阴平(一声)和阳平(二声)两类;“浊上变去”说的是有一类上声字在后来变成了去声;“入派三声”说的是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彻底消失,分别流散到平、上、去三声中。其中“平分阴阳”和“浊上变去”对判断平仄没有影响,而“入派三声”则影响较大,其中派入平声中的入声字,现在就很难判断,需要我们去记忆,但一些地方方言中还保留有入声,这些地区的人判断起来就要方便不少。
古音是怎样,由于古代没有录音设备,所以学者所研究的古音 ,都是在“拟古”,而且往往是韵书上的古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方言仍然如此众多,十里不同音的现象并不罕见,所以什么是“古音”,本就没有什么定论,我们实际研究的是读书音。
3. 关于诗词格律的几个问题
关于格律诗词,我自幼修习,可以解答您的疑问。
——首先,由于您对诗词的体裁很迷糊,所以先介绍体裁,你才知道你要学习的方向。所谓格律诗词,与非格律诗词对比,这样就可以可以把中国所有的古诗分为两大类,因此在诗歌分类中,就有古体诗(不讲格律)、近体诗(讲究格律)两大类。
但是纵观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诗歌体裁,分别有如下几种: 1.二言古谣:最原始的诗歌,来自于上古(一般指公元四世纪以前)。目前只记录了一首,即“砍竹,续竹,弹土,逐肉”。
2.四言《诗经》:以《诗经》为代表,初次采用了赋、比、兴三大手法,并作为中国诗歌的起源,奉为儒教经典,使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我们最常见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这一类的。
3.骚体楚辞:楚辞是楚国一代的歌谣,诗经中虽有记载,但还是屈原老先生将它发扬光大,代表作当然就是《离骚》,特点就是以七言为主,中间一般都有个“兮”啊“兮”啊的。 4.五言诗及杂言古体诗(乐府):汉代在楚辞基础上形成了赋以后,也兴起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以五言为主,兼有杂言,其中一类是由当时的乐府机构收集采编的乐府民歌(歌诗、声诗),一类是文人作品(徒诗),但都不讲究声律的,一律都归为古体诗。
我们熟知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来自这里。 5.七言古体诗:七言古体尽管在楚辞中就有出现,但发展缓慢,汉朝、南北朝均有出现,但并未成为主流,而常以句句都押韵的“柏梁体”为代表。
七言古体直到唐朝才蓬勃发展,一支仍保留古体,专走长篇、换韵、掺杂律句的风格;一支律化,成为格律诗词的主要形式。 例一:柏梁体七言古诗。
传说是我们亲爱的汉武大帝修筑了一座豪华建筑——柏梁台,与群臣在上面宴饮,联句赋诗,句句都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不过传说归传说,其实当时的七言古诗,多半都句句押韵,代表一种流行的趋势了。
详如曹丕(就是曹操老大哥的儿子)的《燕歌行》: 例二:唐代的七言古体诗,李白大哥的《梦游天姆吟留别》,这首诗学校里都学过,不用多解释了吧。 6.前格律诗“永明体”:南北朝开始对诗歌的平仄开始讲究,一般认为最早研究声调并在实践中运用的是沈约(浙江人)等人,提出了“四声学说”(开始注意声调的变化)、“八病学说”(写诗必须避免的八种毛病),并运用到具体写作当中去,开创了“永明体”,但由于整体不够系统,不够完善,仍然属于古体诗,或称之为“前格律诗”。
7.格律诗:从永明体到格律诗,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实践和不断补充的过程,到初唐逐渐趋于完善,形成了完备的可以操作的规范,因此格律诗自唐代起,得到了巨大的飞跃。所以说,判断格律诗有个重要的依据,那就是基本上唐代以前是没有格律诗的,如果有,那就是瞎猫撞到死老鼠,凑巧的。
格律诗常规的就押平声韵,五种体裁如下: 例一:五绝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例二:七绝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例三:五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例四:七律 梅花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例五:五言排律 上韦左相二十韵 唐•;杜甫 凤历轩辕纪,龙飞四十春。
八荒开寿域,一气转洪钧。 霖雨思贤佐,丹青亿旧臣。
应图求骏马,惊代得麒麟。 沙汰江河浊,调和鼎鼐新。
韦贤初相汉,范叔已归秦。 盛业今如此,传经固绝伦。
豫章深出地,沧海阔无津。 北斗司喉舌,东方领搢绅。
持衡留藻鉴,听履上星辰。 独步才超古,余波德照邻, 聪明过管辂,尺牍倒陈遵。
岂是池中物,由来席上珍。 庙堂知至理,风俗尽还淳。
才杰俱登用,愚蒙但隐沦。 长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频。
回首驱流俗,生涯似众人。 巫咸不可问,邹鲁莫容身。
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 为公歌此曲,涕泪在衣巾。
例六:七言排律。古人的七言排律太长,一时没找到合适的代表作,只有匆匆从网上摘录了一首网友的作品充数。
因为比较短,呵呵 毛泽东 网友•;我潜水中 自信人生浪遏舟,岂因汹涌惧中流。 井冈路辟昆仑伏,遵义帷谋赤县收。
壮气萧萧天地动,红旗猎猎斧镰遒。 雷霆跃进热风鼓,造物飘零冷雨秋。
回望烟云横九派,邈思稻菽没千丘。 更驱虎豹彰豪迈,惟抚江山欠婉柔。
字作龙飞性超俗,诗成海阔势吞牛。 一生功过非关利,百世研评将系猷。
候物匀泥融马列,改天换地傲曹刘。 当时不是神龛奉,何致人情老病休 8.词:词就是古代的歌词,前身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而是为音乐所配的文字,最初产生于唐,盛兴于宋,这是被那些写格律诗的诗人拿着入律的诗句到处乱套的结果,套在汉赋上,就产生了律赋;套在歌词上,就产生了律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词,被律化。
4. 诗词格律问题
齐梁宫体,是指我国南朝齐梁时代在宫廷中形成的一股颓靡的诗风。《梁书。简文帝本纪》中记载:“(简文帝)。 雅好赋诗,其自序云: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帝文伤于轻靡,时号‘宫体’。”
齐梁宫体诗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当时社会和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齐梁时代,虽然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但南朝偏安江左,比北朝的社会环境要安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带动了人口稠密的商业都市。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基础上,南朝帝君荒诞腐朽,沉湎于酒色。帝君荒淫放荡的生活为宫体诗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与此同时,声律论和文笔说的产生,使文学和诗歌的形式趋于独立,文学和诗歌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更为自觉和解放的时期,诗人和诗歌作品大量产生。诗歌到底是什么?是要言志还是要缘情?是否要讲究声律?这些新老问题一起摆在了诗人们的面前,诗歌面临着方向上抉择。终于,在帝王宫掖和其周围狭小的圈子里,传统诗歌及汉魏风骨不敌摇曳的情思与新被发现的声律的诱惑,使诗歌创作走上了一条宣扬色情、表现庸俗情调的道路。
为满足统治者沉迷声色的需要,一些齐梁诗人以声律对偶装饰诗句,表现出绮丽浮艳的内容,形成了一种时代风气,这种风气还同当时的某种理论和帝王的宣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梁简文帝就曾大力提倡宫体诗的写作,并告诫自己的儿子:“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一时“宫体所传,且变朝野”。甚至连当时著名的文人徐陵,还有庾信早年,以及因善于写景炼字,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而被杜甫所称道的何逊、阴铿也曾受到宫体诗的影响。
宫体诗发展到了陈后主同江总时代,日益轻薄浮艳,其中象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更成为亡国之音的象征。后来唐代杜牧和李商隐都在自己的诗中对此表达了讽刺。
构律要素,现在的人提到格律动辄平仄粘对,其实不全面。在构律要素方面,除了我们常说的字声(平仄、粘对、韵)外,节奏、轻重等也是重要的构律要素, 构律要素---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主要因素。 前人曾总结为六个字: 整---每句字数要完整一样。 俪---有对偶(对仗)。 叶---奇句与偶句之平仄要依次相对。 韵---合韵律要求。 谐---全诗的平仄有定规。 度---全诗的字数、句数有定规。 其中叶、谐指声律要素,韵为韵律要素,俪、整、度则是篇章、句式对仗、写作
之要素。 诗人作诗,谴词为先,由于词的声调可组成异响的音节,这自然就关系到每行诗
句在节奏上的变化,所以声律在构成整首诗歌的格律谐和上最为主要,故称为第
一要素。
5. 关于古诗格律的一些问题
古代诗歌,其作品蔚为大观,其种类也纷繁芜杂,在这里,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
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
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
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
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
但是,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x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
例如: (一) 送魏大将军(唐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将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二) 咏煤炭(明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诗中“戎”“雄”“中”“功”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入韵。(二)诗中“金”“深”“沉”“心”“林”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押韵,且首句即入韵。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
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
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
6. 关于诗词的平仄、格律问题
严格说来,“古体”不完全等于“古诗”。
“古诗”是相对于“新诗”而言.“古诗”即“古代诗”,"新诗”即现代诗。“古诗”包括“古风诗(也叫古体诗)””和“近体诗(也叫格律诗)”。
“古风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有四个方面:一是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格律诗很讲究;二是押韵方面,古体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途转韵(换韵),近体诗只能一韵到底;三是对仗方面,古体不讲究,近体诗中的律诗的第二、三联严格要求对仗;四是字、句数方面,古体诗比较随意,近体诗则完全有固定格式。具体谈起平仄、韵律、对仗和格式来,就不是几句话能讲清的了,就谈这些吧。
7. 关于古诗格律的一些问题
古代诗歌,其作品蔚为大观,其种类也纷繁芜杂,在这里,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
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
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
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
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
但是,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x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
例如: (一) 送魏大将军(唐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将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二) 咏煤炭(明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诗中“戎”“雄”“中”“功”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入韵。(二)诗中“金”“深”“沉”“心”“林”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押韵,且首句即入韵。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
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
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
8. 关于诗词,格律的问题
白香词谱、人间词话先丢一边;
学格律王力跟龙榆生两个就够你消化了。
普遍认为是先学诗后学词,
我觉得这两个之前你应该先搞清中古音韵,至少分清楚平仄,不懂入声的还要先辨清楚入声;
然后是学对仗,不学写什么诗词?背背声律启蒙也不错
近体诗一旦让你懂了,王力那本就可以少去翻它;接下来你大概就很快懂得照谱填词,其实应该更早,因为我就是从词学起,后来绕回去学诗,两个几乎一起学的。词谱多,所以唐宋词格律是要经常翻出来,以及后边的词林正韵。
剩下的像什么诗话词话、诗词集,大概就是用来充实思想语言等。
顺序应该是这样:
近体诗正经律句、部分易懂的拗句→词的中短篇→近体诗拗救→词的长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