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毛泽东诗词作品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毛泽东诗词作品

    (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19-1927年)

    1919-1927年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其突出特点是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共同推动国民大革命的进行。

    这一时期,毛泽东参加过中共“一大”、“三大”和国民党“一大”,并先后担任一些重要的职务;在国民大革命中,已经开始关注农民运动,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

    这一时期毛泽东的诗词主要有四首,分别是《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等。

    我们主要介绍后两首。

    第一首:《沁园春·长沙》

    词中“忆往昔”的内容,是作者回忆在长沙一师求学期间,与同学们一块畅游湘江、针砭时政的情景。

    而词中的“怅”则引出了作者的困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联系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形势,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主要讨论国共合作问题,但关于合作后的领导权问题,这次大会并没有明确规定。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但从合作开始,共产党就一直受到国民党右派的排挤。

    这首词写作的背景就是1925年,因受国民党右派的排挤,作者回乡一面“养病”,一面组织农民运动,其间遭到当局捕拿而潜入长沙,故地重游情景。

    作者的担忧很快变成了现实。

    一首《菩萨蛮·黄鹤楼》体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夕作者凄凉的心情。

    第二首:《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沉沉、莽苍苍、锁,几个字眼勾勒了一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画面,令人压抑的笔调,表达了一种苍凉的心情。

    联系1927年春大革命的形势,作者的心情为什么如此沉重?

    1927年春,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向共产党和革命志士举起了屠刀;而党内陈独秀仍然把持政权,右派投降主义日趋严重,大革命处于失败的前夕,所以作者心情沉重,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随后,汪精卫也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一场轰轰烈烈的前所未有的大革命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正所谓“其兴也勃矣,其亡也忽矣”。

    路在何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似暴风雨来临前的声声惊雷,给布满阴霾的中国大地又送来了丝丝希望。

    ﹙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7-1937年)

    1927—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艰难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并从幼稚走向成熟。

    同时,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局势也逐渐由内战走向抗日。

    这时期也是革命最艰难的时期,革命道路的坎坷,个人命运的沉浮,战争环境的艰难,战斗场面的惨烈,给了诗人更多的灵感,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也应运而生。

    存在决定意识,此时毛泽东的诗词,既有对革命斗争写实般的记载,如《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七律·长征》等,又有因个人命运的沉浮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如《十六字令三首》《清平乐·六盘山》等,又有对人物的讴歌赞美,如《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等。

    因此这一时期也是毛泽东创作诗的高峰期。

    我们主要来看五首,分别是:《西江月·秋收起义》《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沁园春·雪》。

    第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

    这次起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打出了自己的旗号──工农革命军;由于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开始带领军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创建了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井冈山,毛泽东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终于使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使国民党大为恐慌。

    1930—1933年,国民党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

    国民党与红军之间展开了一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毛泽东对次也作了史诗般的记载。

    第二首:《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这首词写得痛快淋漓。

    词中提到“七百里驱十五日”,反映了红军作战的主要方式是以运动战为主。

    在共产党领导的五次“反围剿”的斗争中,前三次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已经被剥夺了中央苏区军队的领导权,“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占据着统治地位。

    但周恩来、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仍然执行毛泽东的军事路线,第四次“反围剿”也取得了胜利。

    而第五次“反围剿”是在博古、李德的领导下,执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结果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这也是红军长征的原因。

    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但一曲《忆秦娥·娄山关》则又如柳暗花明,作者心情豁然开朗。

    第三首:《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晨月、凄鸣的寒雁,哽咽的军号,细碎的马蹄声,把人引入悲壮萧杀的境地。

    而“从头越”三字则显露了作者瘦虎雄心之威,死地后生之勇。

    何为如铁雄关,今也要从头越过。

    想一想:作者的心情为什么如此豪迈?在正确与错误的对比中,历史重又选择了毛泽东。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

    所以毛泽东的心情是豪迈的,遵义会议也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之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渡过金沙江,冲破敌人的包围圈;又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

    身后的脚印,已化作了留给大地的诗行,如此惊心动魄的征程,总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对毛泽东来说,最好的表达方式依然是写诗。

    于是,我们又听见了诗人的吟哦。

    第四首:《七律·长征》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红军长征的路线。

    长征是什么?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素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有”的事;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在毛泽东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也开始了”。

    1936年2月,毛泽东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东征,到达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黄河时,适逢大雪。

    皑皑白雪把个西北高原盖得严严实实,这又激起了素爱白雪的毛泽东的无限诗兴。

    一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便在陕北小小的窑洞里诞生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