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送听弹琴

    1. 谁有唐诗《听弹琴》和它的赏析

    【原诗】

    听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赏析】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2. 听弹琴古诗拼音版本

    《听弹琴》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全文:

    泠(líng)泠(líng)七(qī)弦(xián)上(shàng),静(jìng)听(tīng)松(sōng)风(fēng)寒(hán)。

    古(gǔ)调(diào)虽(suī)自(zì)爱(ài),今(jīn)人(rén)多(duō)不(bù)弹(dàn)。

    翻译: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及鉴赏:

    刘长卿刚中进士不久,还没来得及释褐便逢上安史之乱,于是逃至江苏一带,在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做了短暂的长洲尉和海盐令。这首诗大约作于这个时期。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1333431376639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

    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3. 一周一诗一联上的听弹琴的联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听蜀僧浚弹琴》-翻译

    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

    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

    好象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

    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

    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这首五律写的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睿的和尚弹琴。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特点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李白这首诗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的感情交流。其实 “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开头两句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钦慕。“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客心洗流水”一句暗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见《列子·汤问》);“馀响入霜钟”一句也用了典,“霜钟”语出《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之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话,苏轼在《前赤壁赋》里用“馀音袅袅,不绝如缕”来形容洞箫的余音。

    4. 谁有唐诗《听弹琴》和它的赏析

    《听弹琴》作者: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注解:1、泠泠:洋溢貌。

    2、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3、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

    寒:凄清的意思。韵译:凄清的音乐发自七弦古琴,静静细听是风入松的古音。

    我就爱这令人神往的古曲,只可惜如今世上不太流行。赏析: 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

    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伯牙子期即因琴结为知己,故弹琴有知音之意。“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

    “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

    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

    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

    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

    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

    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全诗为:“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5. 《听弹琴》简短的诗意

    此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听弹琴

    朝代:唐代

    作者:刘长卿

    原文: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 一作:七丝)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唐诗送听弹琴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