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二十世纪唐诗分期研究述略

    1. 大学本科课程《唐诗研究》的作业题目请大家帮忙做做,谢谢1.结 爱问

    1。

    安史之乱后的黯然现实摧毁了大历士人的希望。痛定思痛,他们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

    尽管有少量作品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在大历诗中,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出来,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

    2。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这种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杜诗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顿挫是他的激情受到理性抑制的结果。杜诗的风格是多样化的,萧散自然,便是其风格的又一重要特色。

    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了杜诗的这种特色,如《水槛遣心二首》。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更有代表性,这组诗把萧散自然的情怀抒写得从容和优雅,让人神往。

    杜诗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 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

    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

    3。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基本上都作于诗人入仕之后,其中有很多首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政治倾向。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这为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4。

    李白思想驳杂,既有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又接受了神仙道教的信仰,同时也受到纵横家与任侠风气的影响,这些都统一在“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中。 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李白诗中既有雄奇壮伟的意象,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因而,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2.

    小题1:唐诗宋词中的月亮(唐诗宋词中的爱国情、唐诗宋词中的爱情……)。

    小题2:(第一步:小组分工收集唐诗宋词中与月亮有关的诗词。第二步:查找资料,分析鉴赏咏月诗句。

    第三步:小组交流,写出探究报告。小题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小题1:点评:本题不难,要求不高,学生写出大致写出三个有先后次序的步骤即可。

    此类活动的步骤不外乎三个步骤:收集、整理、研究(作出报告),如果细划,研究又要细分为讨论、映证,补充材料、总结等步骤。小题3:试题分析:所写佳句要与本研究主题有关。

    “佳句”,写得精彩的句子,当然要在唐诗宋词的范围内。点评:本题不难,学生记的唐诗宋词中的名句还是比较多的。

    此题拟题甚好,将学习唐诗宋词,对古诗知识的了解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双考查。

    3. 唐代诗歌的分期问题有几种分法并且依据是什么

    说起明代高??四唐说的中唐,向来一概视“白元”、“韩愈”、“刘柳” 诸大家为其代表诗人。

    然而,照这种分期法的创始者严羽所说,唐诗还可以分为 五期,相当于中唐的时段被划分为“大历体”和“元和体”。“元白”等人代表 元和体,而不代表大历体。

    在后代,独具特色的元和体专被视为中唐的代表,而 乍一看不太显眼的大历体的诗人则有被忽视之嫌。因此,如果不是从总体上把握 应称为中唐前期与后期的“大历体”和“元和体”的话,就不能全面地理解它们, 也很难正确地加以说明。

    这一点作为唐诗研究者的共识,近年来被强烈地意识到, 考察一下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就可以了解这一点。 例如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 1980)所收的诗人八成是大历诗人,刘初棠《卢纶诗集校注》(1989)、王定璋《钱起诗集校注》(1992)、贾晋华《皎然年谱》(1992)等成 果相继问世,也是很好的例证。

    个别研究不用说是重要的,但要理解大历体仅此 还不够。 因为不同于元和体,大历体的物质从哪方面说都是内在的,并且大小群 像错杂。

    而这一点,在大历体的总体把握上彼此都有欠缺的遗憾。足以弥补这种 缺陷的醒目的论著,是蒋寅的《大历诗风》。

    该书提出的问题、视角及研究方法, 不仅对以后的中唐诗,就是对整个唐诗研究也大有裨益。 无视该书的成果,看来 是无法做进一步研究的。

    本书的结构为正文九章,未附录“大历诗人名录及作品数量”、“大历诗研 究参考文献一览”、“征引书目”,提供了有关大历诗的基础资料。特别是文献一览,眼界开阔,十分可贵地勾画出中国的研究现状,日本的研究成果在正文所列举之外,也相当地吸收了。

    我一直对建立在中国研究方法上的日本中国学之存在抱有怀疑,故在此意义上我实在是感到惊异和新鲜。 正文的第一章到第四章,即“从《河岳英灵集》到《中兴间气集》──由唐 人选唐诗所作的抽样分析”、“气骨顿衰──时代精神的变迁”、“时代的偶像 ──大历诗风与谢?I”、“主题的取向”,可以说是从外部特征的客观状况考察 大历诗的文学史位置与特质。

    尤其第四章还详述了六个主题。在此被抽出的大历 诗的特质,在后半第五章到第八章,即“时间与空间”、“感受与表现”、“意 象与结构”、“体式与语言”中,成为阐明可以说是内部特征的诗人内心世界与 文学的关系时重要而且是基础的视点。

    第九章“大历诗风的内涵及大历诗的地位” 叙述了文学史上的影响关系和对大历诗的评价。 第一章通过选集编者的眼光,探索从盛唐诗到大历诗的变化。

    由《河岳英灵 集》可窥见的风貌,作者指出了自由昂扬的时代精神、内容与表现技巧相适应的 浑成美、被以“奇”来评价艺术上的独创性。他在对盛唐诗的思考上揭示,殷 所说的“风骨”不是汉魏本身,而是继承建安的才情与任气、认为凭自己的信念 可以实现一切的刚健风格和自信。

    另一方面,对评说大历诗风的《中兴间气集》, 他强调如下几点:盛唐诗的特征“风骨”、浪漫诗风的骚体以及内容与表现之和 谐所酝酿出的“远韵”消失了,而被元结否定的齐梁诗的“形似”和婉丽却得到 好评。由此勾勒出雄浑而活跃着想像力的盛唐诗到写实而且现实性很强的纤细的 大历诗之间的变迁轨迹,作者这基于现代批评方式的视点与方法是妥当的。

    书后 半部的展开,就是通过与盛唐诗的比较来阐明大历诗的特质的。在这个意义上, 这是决定作者基本视角和方向的一章。

    殷璠于盛唐诗所见的风骚两体,骚体不久 就衰颓了,于是以风雅为中心的风体代之而受到注目。高仲武的议论虽有所保留, 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到这一点。

    这是不同于向来直接于六义寻求元结之推尊风雅的 论断,值得注意。因为这可以说是更符合时代的看法。

    第二章承前章从诗人的精神状态及立场来概述时代精神的变迁。作者虽未明 言,但他对“大历诗风”的把握本身多据严羽所说,将对盛唐诗很高的肯定评价 作为前提,则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作者在各章评价了大历诗的独特性,然不无 在“盛”“衰”对峙的价值框架中进行比较之嫌。因为,在何处比较什么,乃是 比较研究的核心,而对两个比较对象的比较应是均等进行的(不是说叙述的繁简) 。

    书中对大历诗批评性的考察,在论盛唐诗时却往往被省略。 对著者顾虑的比较 分析一无所知就这么说,是鉴于评者认为本书的注文之多盖因于此。

    第三章论述大历诗人心中崇奉的偶像谢?I。相对于被李白目为“清发”、又 被目为“清丽”的谢?I的审美意识和诗风来说,著者更重视其处世观。

    他在谢?I 身上看到使政治社会里入世的愿望和隐逸的欲求统一起来、作为调和观念与现实 生活之方法的半官半隐的“吏隐”。 此外,他还举出“友情”、“乡愁”作为谢 ?I的主要文学倾向,与山水诗一起指出其与大历诗的相似,从中找出思想感情及 生活态度的类型。

    这一章在书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它在逻辑结构上成为第四章 中“隐逸的旋律”、“自然的新发现”两节的前提。在此被提出的问题的意义与 评者思考的问题所在,下文还要触及。

    我想先提一下的是,书中屡屡论及而且是 很重要的术语“吏隐”,定义并不明晰。全书各章确实是在与。

    4. 简述唐朝诗歌如何分期,以及各时期诗歌分别有何特色

    唐诗——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一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代 1数量巨大,作者众广 康熙年间彭定求等人所编《全唐诗》收录48900余首,后人编纂《全唐诗补编》2000多首,共计5万余首。

    作者2200余人。 2诗体完备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的古诗乐府以至律、绝各体,无不应有尽有。

    (1)近体诗的形成 律诗在唐初才形成;绝句开始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格律严密,整齐匀称,而又声调抑扬起伏,富于形式美和音乐美。

    (2)古体诗的新变 七言古诗大为盛行。七言诗比较清新流畅,而五言诗则比较典雅庄重。

    古体诗掺杂律句。如高适的《燕歌行》几乎全是用律句组成的;白居易的《长恨歌》也用了大量的律句。

    古乐府之外,创作了大量“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如白居易用新题创作的《新乐府》。 3流派众多,风格多彩 风格:雄浑、高亢、飘逸、清奇、绮丽、纤冶、幽深、奥峭、冲淡、平易等等,无所不有。

    流派:王孟田园山水诗派、高岑边塞诗派、元白新乐府诗派、韩孟诗派、李杜、小李杜;诗仙、诗圣、诗佛、诗鬼诗怪…… 4题材扩大,内容充实,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风貌。 二 唐诗繁荣的原因 (一) 社会因素 1经济的繁荣 文化发达 中外交流 国势强大 思想活跃(提高了道家和道教的地位佛教自由传播) 2帝王提倡,诗赋取士 3绘画/音乐/书法/舞蹈的繁荣 (二) 诗歌本身的发展 1继承《诗经》/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

    杜甫继陈子昂之后发扬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并为中唐以后的诗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把现实主义推到了更为成熟的阶段。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对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总结。

    继承屈原《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 2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李白诗歌诗中常常可看到像在《离骚》中所构造的那种奇幻的境界,读到类似《楚辞》的带有“兮”字的句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中唐李贺主要学习《九歌》从他的《雁门太守行》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九歌 国殇》的影响。

    3学习齐、梁以来的文人诗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技巧:由沈约的“四声”“八病”到诗歌平仄格律的定型——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的诞生 唐诗分期概况 初唐诗歌新陈代谢 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618-712)约100年 (一)宫体诗的末流 绮错婉媚的“上官体”(上官仪) “沈宋”:沈佺期 宋之问 沈佺期《独不见》(《古意呈补阕乔知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十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未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宋之问《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问家。

    魂飞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度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文章四友”:李峤 崔融 苏味道 杜审言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泪沾巾。 (二)初唐四杰“王扬卢骆”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 扬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丌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以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贴双燕。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蝉翼,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 没金堤。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虞世南:《蝉》 (三)陈子昂的复古与革新 陈子昂 :《登幽洲台歌》前不见古人…… “吴中四士”: 贺之章(四明狂客)《回乡偶书》 少小。

    5. 唐代诗歌的分期问题有几种分法并且依据是什么

    “体式与语言”通过前章考察的主题、结构、表现来论述第一章概评的形式方面的特征。

    对大历诗来说,五律是适合的体式,此外,古诗有律化的倾向等也是值得注意的结论。其中作者虽举出白描的长处,但与如何描写如何安排典故,同样,不仅说没有假托和比喻一点需要仔细分析,“清空”、“淡净”的风气是如何形成的,也都有探讨的必要。

    因为这与前一节谈到的意象的“虚化”相似,是在思考大历诗的审美意识上不可或缺的论点。“语言的风格特征”一节,首先说明盛唐诗如一座雄壮的建筑物在前,大历诗只能在门窗墙篱的细部雕琢上下功夫,然后举出其三点特征:清新风格的追求,语句雕逐带来的表现力的增强,“平易流利”的倾向。

    本章中对五律颔联用流水对或“不对”这中晚唐趋势的平淡的揭示,还有关于联绵词单用的评价等,如实地反映了作者赅博的闻见与敏锐的鉴赏力。如果说在国威高扬、版图扩张的开元天宝时期,盛唐诗挟时代的风潮具有万般外向而且高昂的气概,那么濒于危殆的战后的诗人们溺于内向的而且消沉的风潮也不是没有理由。

    照此说来,时代是由“扩散”走向“收敛”,扩散的盛唐诗受到好评,收敛的大历诗的独特性也同样应该被阐明、被评价,这是不待言的。本书正是在此意图上尝试了对大历体的总体把握。

    总论由基于精致的分析和理论的分论支撑,而分论又为丰富的知识和周到的基础研究所证实。投向作品的出色的鉴赏眼光和对理论的演绎能力,大体解救了易落于理之弊,随处可见的卓拔的启发和洞察力,让人见出作者丰富的见识。

    这样,一面将目光投向现实,反省自身,一面探索着新的发展的群像,就在读者的眼前浮现出来了。 2.分析诗人选择的“物象”。

    作者在陈植锷提出的“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上补充了“暗示性意象”,从具体性、个别性、静态性、揭示性等特征揭示出单纯意象的问题。大历诗在以独特的白描手法更新意象的同时,由于本来诗境就浅薄没有含蓄,象征意象就作为一种补充发达起来。

    这是一个值得倾听的观点。但是,“意象的性状”一节作者引“一叶落”的表现,认为将日月推移的感触集中于一片树叶来体认,乃是极具体的。

    这个例子不可以说是属于象征吗?联系前章“移情、象征、烘托”一节指出的象征的俗套化倾向来看,被视为具体性叙述的表现有不少不是已成为象征的意象了吗?所谓分析同时意味着细分化,意象具有的多义多样性在强调具体性之余不免被舍弃,这也是应该留意的。作者接着指出了意象的静态性。

    其中他将青与白的色彩比视为大历诗人的特色。然而,这种好尚在盛唐诗中也普遍可见,看来不能说是大历诗的特征吗?并且那有“很容易造成静态的外观呈示的效果”的作用吗?文学里色彩的相位真像作者说的那么载截吗?这都是需要推敲的。

    作为静态性的特色,“时间意象的空间化”举出“处”“时”二字并用的例子,论证不仅用空间形象显示特定的时刻,将动作性强的行为分解、显示为静态的画面,还着眼于持续性,要限定在特定的场合且具体地呈示出来的宗旨。这与下一节“意象结构与表述结构”揭示的大历诗意象构成方式──平列式及醉心于局部表现而忽视整体美的特点,对考察后世的发展来说都是有意义的概括。

    3.相当于中唐的时段被划分为“大历体”和“元和体”。“元白”等人代表元和体,而不代表大历体。

    在后代,独具特色的元和体专被视为中唐的代表,而乍一看不太显眼的大历体的诗人则有被忽视之嫌。因此,如果不是从总体上把握应称为中唐前期与后期的“大历体”和“元和体”的话,就不能全面地理解它们,也很难正确地加以说明。

    这一点作为唐诗研究者的共识,近年来被强烈地意识到,考察一下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就可以了解这一点。例如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1980)所收的诗人八成是大历诗人,刘初棠《卢纶诗集校注》(1989)、王定璋《钱起诗集校注》(1992)、贾晋华《皎然年谱》(1992)等成果相继问世,也是很好的例证。

    个别研究不用说是重要的,但要理解大历体仅此还不够。因为不同于元和体,大历体的物质从哪方面说都是内在的,并且大小群像错杂。

    而这一点,在大历体的总体把握上彼此都有欠缺的遗憾。足以弥补这种缺陷的醒目的论著,是蒋寅的《大历诗风》。

    该书提出的问题、视角及研究方法,不仅对以后的中唐诗,就是对整个唐诗研究也大有裨益。无视该书的成果,看来是无法做进一步研究的。

    本书的结构为正文九章,未附录“大历诗人名录及作品数量”、“大历诗研究参考文献一览”、“征引书目”,提供了有关大历诗的基础资料。特别是文献一览,眼界开阔,十分可贵地勾画出中国的研究现状,日本的研究成果在正文所列举之外,也相当地吸收了。

    我一直对建立在中国研究方法上的日本中国学之存在抱有怀疑,故在此意义上我实在是感到惊异和新鲜。正文的第一章到第四章,即“从《河岳英灵集》到《中兴间气集》──由唐人选唐诗所作的抽样分析”、“气骨顿衰──时代精神的变迁”、“时代的偶像──大历诗风与谢?I”、“主题的取向”,可以说是从外部特征的客观状况考察大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