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英译的意象美研究

    1. 课题“唐诗意象美初探”该怎么入手研究呢顺便求相关资料急用谢谢了

    黑格尔曾经对古希腊艺术的发展作出这样的评述:“所以古典性艺术须处在一种熟练技巧高度发展的阶段,才能使感性材料听从艺术家的随意指使。

    这种艺术成规必须先已存在,然后古典美方面的天才才能把机械的熟练加以改进,使它达到技巧的完美。因为只有到了单纯的机械性的技艺已不再成为困难和障碍的时候,艺术家才能致力于自由塑造形式。

    ”毫无疑问,黑格尔说这段话的时候对唐诗艺术是不了解的,但诗歌在唐代达到那样空前的高度,却正是他所阐述的那样一个过程的产物!回顾诗歌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果说《诗经》比较稚拙的话,那么汉乐府的五言似乎还很粗糙,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开始初露风采,而到了唐朝,古典诗歌才达到了高峰。

    唐诗之所以兴盛,前代的积淀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语言技巧的成熟;抒情手法的精美;音韵格律的规范;都为唐诗的辉煌准备了充要的前提条件。

    特别唐前的各个时代为唐诗准备了丰富的意象,使唐诗更加蕴籍含蓄而富有韵致。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意象在唐诗中运用十分广泛,“风、云、雨、雪、日、月、星、霞、花、木、水、鸟”等都是唐诗中随处可见的意象。

    意象的应用为提升唐诗的境界,强化唐诗的艺术感染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换言之,认识唐诗的意象对于体会唐诗境界,把握唐诗境界的空间性、呈现性、情绪性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孟浩然的诗句:“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风鸣两岸”、“月照孤舟”的意象里包含着一种孤独、寂寞、冷清的的情绪,当一片广阔的艺术空间随着这些意象而展开的时候,它所包含的情绪自然也就随之而挥发、弥漫、充溢了! 说到唐诗,我们不能不想到李商隐,想到他的“无题”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羽,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一首应用了许多隐喻意象的诗。

    第一句看似交代昨夜的环境,实际却是隐喻,“昨夜星辰”象征着昨夜的无比美好。 满天星辰,星光灿烂,且与日思暮想的佳人相遇,该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这一隐喻十分形象、巧妙。

    第二句交代地点,第三句则非常精彩,表现了诗人的向往,他多想和心上人一起插翅飞走,去尽情地享受二人世界的甜蜜。这一隐喻意象不仅把抽象的心理愿望变成了精彩的可触及的具体形象,而且非常契合恋人的心态。

    第四句承上句而来,以灵犀的传说隐喻恋人心灵相通,是全诗的神来之笔,也使得这一佳联脍炙人口、传诵千古。除此而外,李商隐并非无题的诗歌中也有不少隐喻意象。

    例如“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句子也都是有创造性的隐喻。可见,隐喻意象应用得当,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现力,而且能化抽象为具体,寓意更加丰富深刻。

    大凡喜欢唐诗的人,大概都记得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歌仅仅用“对愁眠”三个字说明情绪,其余均用写景来渲染情感,这首诗歌可以说是抒情意象的代表。 诗人用“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夜半钟声”这样凄清的景物来烘托和点染离愁别绪,使诗歌具有极高的呈现性、形象性,情感也极为含蓄而耐咀嚼。

    唐诗中写景和抒情是精密关联的,景映情,情染景,情景交融自然才能相得益彰。 在唐诗中,关于女性的诗歌很多,但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意象体系中借代的使用。

    记得刘长卿的《王昭君歌》: 自矜娇颜色,不孤丹青人。 哪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汉宫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这首不长的诗歌中,汇集了如此之多的有关女性的借代或代字。

    以“颜色”、“玉颜”、“纤腰”、“双蛾”代替王昭君,避免了直呼昭君的直露和使用词语的重复,也使昭君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使王昭君这个抽象的名字在读者面前显现为有血有肉的美女形象。那种哀怨、那种寂寞、那种乡愁都透纸而出,令人潸然泪下。

    总之,意象体系的应用,对于诗歌的场景烘托,画面凝炼,形象生动有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唐诗,分析其中的意象是理解诗歌意境的重要手段。

    2. 研究英译诗歌意象的论文有哪些缺陷

    1.占有材料

    2.库存材料: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对做什么事情都很重要,也要以信息化来促进教学质量。信息是仓库,有的同学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话,就因为摄入的信息量少,所以要善于捕捉信息,占有库存材料。

    3.运用材料:在写作时,要对储存的材料库进行筛选,提取你所需要的材料。

    语言表达

    分析提炼出了观点,又筛选好了材料,接下来就是语言表达了。语言不在华丽,关键是准确、简洁,历来大作家们的作品看起来都不是很华丽,但却读起来琅琅上口,耐人咀嚼,而且能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就像如今我们读鲁迅的作品,一样能感到语言很优美。其实,大部分同学语言表达不成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材料少,立意不高。

    3. 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英语诗,如何才能保留诗的韵味与意境美

    大家如今最认同的是辜鸿铭所翻译的汉文。

    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意境的传递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蕴含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由于意境在古典诗词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怎样在诗词翻译中传递它就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的诗词翻译,探讨了古典诗词在翻译中如何通过意境的传递保存和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特色美。 中国论文网 /5/view-1375151.htm 关键词:诗词翻译古典诗词《红楼梦》诗词意境 一、诗词意境及其翻译策略解析 1.1诗词意境 诗词意境是指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

    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1.2 翻译策略解析 早在1926年,闻一多先生在《晨报诗》上发表《诗的格律》,指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提出“新诗格律化” 鲁迅也早已提到过:“《红楼梦》诗词翻译的理想标准是:……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译者”,“译林奇才”许渊冲先生曾说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这就是说,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许渊冲先生同时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意美”的传达和再创造在三者中的重要性及核心地位:“‘三美’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

    正因如此,译入语中重新创造出跟原文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意境来,就显得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学者专家一直强调“译味”,也就是神似,但笔者以为“译味”其实是传递“意境”,两者几乎是等同的。

    而在诗词翻译过程中,能否传递原作的‘意美’,‘音美’及 ‘形美’是传递原作意境的关键点,可以作为红楼诗词翻译的严格标准,其中‘意美’是重中之重。 二 、《红楼梦》诗词中意境的传递释例 2.1意美的传递 意美即诗的意象美。

    “意象是指包含作家思想感情的诗歌形象,它是诗歌表情达意的最小单位”。而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构成的,它不但给人以想象的时空,而且激励人的情感,给人以启示。

    也就是说,在红楼诗词中,诗人描绘大自然景物时,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下面我们就此举红楼诗词的几个例子谈谈诗歌意美在英译中的传递。

    如林黛玉《题帕三绝》中的一首:“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从总体看,此诗充满了哀怨、哀伤、凄惨、凄艳之“意美”,描述了黛玉多愁善感,常年流泪,其中“湘妃竹”的来历是相传舜帝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为纪念他长哭不已,所流的眼泪把湘江边的竹子染得斑斑点点,因此被成为“湘妃竹”,又称“斑竹”。黛玉多愁善感,常年流泪,又喜欢竹子,其居所潇湘馆前也种了许多竹子。

    因此她常以湘妃自况,别人也称她为潇湘妃子。此诗运用的意象有“彩线”,“面上珠”,“湘江旧迹”,“千竿竹”“香痕”,可谓字字含泪。

    让人不禁为黛玉这一寄人篱下、遭受人情冷暖,最终没盼到属于她的幸福的降临,而香消玉损、泪尽而亡的少女触怀感伤。在英译中这字里字外之“意”如何传达呢? 杨译:No silk thread can string these pearls; Dim now the tear-stains of those bygone years; A thousand bamboos grow before my window― Is each dappled and stained with tears? 霍译:Yet silk preserves but ill the Naiad's tears: Each salty trace of them fast disappears. only the speckled bamboo stems that grow Outside the window still her tear-marks show. 杨氏运用的意象主要有 “silk thread”,“pearls”,“Dim”,“tear-stains”,“bygone years”“ A thousand bamboos”,“tears”霍氏运用的意象主要有“silk”,“ill”,“Naiad's tears”,“Each salty trace”,“the speckled bamboo stems”,“tear-marks”。

    本诗第一句“彩线难收面上珠”杨译为“:No silk thread can string these pearls;”,没有直接指明是谁的眼泪,读者借助注释可以找到答案。杨译基本上没对原诗做太大调整; 霍译为: Yet silk preserves but ill the Naiad's tears: 在霍译中对原诗做了创造性的调整.Naiad's tears是希腊神话中水泉女神“那伊阿得斯的眼泪”(Naiad's tears。

    4. 课题“唐诗意象美初探” 该怎么入手研究呢 顺便求相关资料

    黑格尔曾经对古希腊艺术的发展作出这样的评述:“所以古典性艺术须处在一种熟练技巧高度发展的阶段,才能使感性材料听从艺术家的随意指使。

    这种艺术成规必须先已存在,然后古典美方面的天才才能把机械的熟练加以改进,使它达到技巧的完美。因为只有到了单纯的机械性的技艺已不再成为困难和障碍的时候,艺术家才能致力于自由塑造形式。”

    毫无疑问,黑格尔说这段话的时候对唐诗艺术是不了解的,但诗歌在唐代达到那样空前的高度,却正是他所阐述的那样一个过程的产物!回顾诗歌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果说《诗经》比较稚拙的话,那么汉乐府的五言似乎还很粗糙,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开始初露风采,而到了唐朝,古典诗歌才达到了高峰。

    唐诗之所以兴盛,前代的积淀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语言技巧的成熟;抒情手法的精美;音韵格律的规范;都为唐诗的辉煌准备了充要的前提条件。

    特别唐前的各个时代为唐诗准备了丰富的意象,使唐诗更加蕴籍含蓄而富有韵致。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意象在唐诗中运用十分广泛,“风、云、雨、雪、日、月、星、霞、花、木、水、鸟”等都是唐诗中随处可见的意象。

    意象的应用为提升唐诗的境界,强化唐诗的艺术感染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换言之,认识唐诗的意象对于体会唐诗境界,把握唐诗境界的空间性、呈现性、情绪性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孟浩然的诗句:“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风鸣两岸”、“月照孤舟”的意象里包含着一种孤独、寂寞、冷清的的情绪,当一片广阔的艺术空间随着这些意象而展开的时候,它所包含的情绪自然也就随之而挥发、弥漫、充溢了! 说到唐诗,我们不能不想到李商隐,想到他的“无题”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羽,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一首应用了许多隐喻意象的诗。

    第一句看似交代昨夜的环境,实际却是隐喻,“昨夜星辰”象征着昨夜的无比美好。满天星辰,星光灿烂,且与日思暮想的佳人相遇,该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这一隐喻十分形象、巧妙。

    第二句交代地点,第三句则非常精彩,表现了诗人的向往,他多想和心上人一起插翅飞走,去尽情地享受二人世界的甜蜜。这一隐喻意象不仅把抽象的心理愿望变成了精彩的可触及的具体形象,而且非常契合恋人的心态。

    第四句承上句而来,以灵犀的传说隐喻恋人心灵相通,是全诗的神来之笔,也使得这一佳联脍炙人口、传诵千古。除此而外,李商隐并非无题的诗歌中也有不少隐喻意象。

    例如“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句子也都是有创造性的隐喻。可见,隐喻意象应用得当,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现力,而且能化抽象为具体,寓意更加丰富深刻。

    大凡喜欢唐诗的人,大概都记得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歌仅仅用“对愁眠”三个字说明情绪,其余均用写景来渲染情感,这首诗歌可以说是抒情意象的代表。诗人用“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夜半钟声”这样凄清的景物来烘托和点染离愁别绪,使诗歌具有极高的呈现性、形象性,情感也极为含蓄而耐咀嚼。

    唐诗中写景和抒情是精密关联的,景映情,情染景,情景交融自然才能相得益彰。 在唐诗中,关于女性的诗歌很多,但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意象体系中借代的使用。

    记得刘长卿的《王昭君歌》: 自矜娇颜色,不孤丹青人。 哪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汉宫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这首不长的诗歌中,汇集了如此之多的有关女性的借代或代字。

    以“颜色”、“玉颜”、“纤腰”、“双蛾”代替王昭君,避免了直呼昭君的直露和使用词语的重复,也使昭君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使王昭君这个抽象的名字在读者面前显现为有血有肉的美女形象。那种哀怨、那种寂寞、那种乡愁都透纸而出,令人潸然泪下。

    总之,意象体系的应用,对于诗歌的场景烘托,画面凝炼,形象生动有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唐诗,分析其中的意象是理解诗歌意境的重要手段。

    5. 请谈谈中国古诗的意向美

    你问的应该是意象美。

    意与象本来是两个概念,但二者并非简单的组合,它们最早出现于《周易》中,而把二者熔铸在一起的则是刘勰。他认为“意”指心意,“象”指物象,二者是心与物、情与景的融合体。

    明胡应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评鲍照诗时说:“意象才调,自流畅也。”

    随着时代的发展,意象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余光中说:“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

    但不管怎样,意象是经过历史的发展而沉淀下来的,是作者为了表达一定的意念情感需要而选取的能够引起某种联想的具体物象的语言艺术形象。

    6. 诗歌翻译的意向问题探讨

    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这类意象在我国的诗歌创作中是十分常见的,如选入课本中的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作者之情。

    比,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舒婷的诗“我是你额上破旧的老水车”一句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在于用老水车这一意象来象征“我”与祖国的某种血肉联系,从而使整首诗作细腻而含有丰富的象外之意。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往就可看作是一种兴,如臧克家的诗《老马》就是典型的例子。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兴起对象,作者以这个形象来寄托不屈的民族个性和作者的赞美之情。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是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诗歌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的意蕴,而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并列式组合 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是并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组物象,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对比式组合 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互为对立,互为映衬,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边是拼杀的血腥,一边是醉生梦死的沉迷,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通感式意象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如舒婷的《路遇》“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前一句听觉铃声转化成为视觉悬浮,后一句听觉嗅觉与心理感觉交织转换,沟通组合,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境界,铃声能浮,铃声抛花香,使读者不禁为诗人的丰富想像而拍案叫绝。

    荒诞式组合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如李贺的《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鬼唱”二字石破惊天,它仿佛让人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吟唱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以此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沉痛与凄清。诗笔新奇,诡谲多姿,荒诞虚幻中暗合了李诗的鬼才之意。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