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

    1. 谁能告诉我几首关于笛子的诗啊

    既然你把分都压上了,

    我就把我知道的所有能想得起来的笛子的诗告诉你~~

    嘿嘿~~~~

    可是很用心的呃~

    如下:

    蔡琰说“长笛声奏苦”

    所以跟笛子有关的诗除了超级欢快表达春光明媚,

    就是很哀怨的了~~~~~

    比如李清照的这一首《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其中“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

    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

    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

    好象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

    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

    不仅说明词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

    而且显示出她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 ,

    然而意思很含蓄。

    闻笛怀人,因梅思春 ,在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

    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

    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

    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成的思念。

    下边一个是元代杨维桢的《筚篥吟》

    春风吹船下扬州,夜听笛声江月流。

    故宫摇落杨柳秋,客子于邑山阳愁。

    明朝此声不可求,乃知朔客杜宽者,手持悲篥寻南游。

    胡笳拍中愁未休,龟兹角管亲编收。

    王门历尽及五候,翩然鸿飞不可留。

    笛材既访柯椽锼,更协鸣凤昆仑丘。

    卷芦易地鸣陇头,城南思妇歌牵牛。

    欲绝未绝一缕抽,划然石裂千丈湫。

    叫噪鹅鹳飞蛟虬,洞庭之水天东浮。

    杜宽杜宽艺绝忧,艺隐岂比闵张俦。

    为君贳美酒,不惜千金裘。

    和我君山莫邪笛,与尔同登黄鹤楼。

    这首有点艳,呵呵,《舟过山塘闻笛》

    是清人的,叫舒位。

    红穗疏灯水上楼,

    笛声纤远指痕留。

    定知吹笛人双髻,

    可惜湘帘不上钩。

    还记得一个宋代人的,可惜不全: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诗人叫潘阆,(浪音),当空旷讲。

    这个虞美人虽然是感慨人生的,不过跟笛子有关:

    武昌七十庞眉叟。学笛从年少。

    萧萧笛竹楚山秋。当日买林、曾典黑貂裘。

    一声占尽秋江月。天外行云绝。

    如今老去兴犹迟。尚想时时、一曲梦中吹。

    宋代诗人林正大的~~

    白居易有写笛子的诗,可惜意思不太好。

    韩愈的可以,嘿嘿:

    蕲州笛竹天下知,郑君所宝尤瑰奇。

    携来当昼不得卧,一府传看黄琉璃。

    体坚色净又藏节,尽眼凝滑无瑕疵。

    法曹贫贱众所易,腰腹空大何能为。

    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

    手磨袖拂心语口,慢肤多汗真相宜。

    日暮归来独惆怅,有卖直欲倾家资。

    谁谓故人知我意,卷送八尺含风漪。

    呼奴扫地铺未了,光彩照耀惊童儿。

    青蝇侧翅蚤虱避,肃肃疑有清飙吹。

    倒身甘寝百疾愈,却愿天日恒炎曦。

    明珠青玉不足报,赠子相好无时衰。

    这首诗叫《郑群赠簟》

    在网上一些论坛上有,不过奇怪得很,

    都是一半,查起来让人费解,敲了一半竟然转载了那么多~~~~~~~

    宋代的郑刚中就此写过一首

    《客惠宾州竹簟甚佳取退这郑群赠簟诗读之数过》

    卷送风漪光八赤,竹新渐作琉璃色。

    世人贵耳便贱目,那知不抵蕲州笛。

    年来愧汗常浃肤,夏日自嫌污枕席。

    有时追诵法曹句,怅恨宗人不多得。

    山斋置榻容一身,君惠清凉到心骨。

    门前客至莫见嗔,老子解衣喧鼻息。

    就是这些~~~~

    人走笛声残~~~~

    : )

    2. 有关舞蹈的古文

    您好,关于舞蹈的诗歌有如下:

    虞美人

    作者:叶梦得 朝代:宋朝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晴空。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怀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翻译:

    落花已在风中旋舞飘飞,黄昏时偏又阴雨霏霏。清晨,庭院里一半铺着残红,只有蛛丝千丈,飘荡缠绕在高高的晴空。

    我盛情邀请他们在花下同游,为爱赏这最后的春光频频劝酒。美人啊,请你不要因着伤感而双眉紧皱。当春归、酒阑、人散,多情的我正不知该如何消愁。

    3. 欧阳予倩故居

    欧阳予倩著作有:《欧阳予倩剧作选》、《自我演戏以来》、《一得余抄》、《电影半路出家记》、《唐代舞蹈》、《潘金莲》、《予倩论剧》、《青纱帐里》、《战时戏剧选 》、《梁红玉》、《欲魔》、《黑暗之势力》 、《忠王李秀成》、《闲事闲谈》、《回家以后》、《桃花扇》、《人面桃花》、《欧阳予倩剧作选》、《新歌剧与中国戏剧艺术传统》、《一得余抄》、《欧阳予倩选集》、《桃花扇》、《怎样学会了演京剧》、《黑奴恨》、《电影半路出家记》、《欧阳予倩文集》(1、2卷)、《 欧阳予倩戏剧选》、《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近代戏剧选编选》、《谭嗣同书简》、《中国戏剧研究资料初辑》等。

    1922年参加戏剧协社,写出独幕话剧《泼妇》、《回家以后》。1929年话剧《屏风后》、《车夫之家》。

    1932年创作了大型话剧《不要忘了》和独幕话剧《同住的三家人》。1938年起赴桂林对桂剧进行改革,并导演话剧《流寇队长》、《钦差大臣》等。

    “红楼戏”最具特色,计有《鸳鸯剑》、《馒头庵》、《宝蟾送酒》、《黛玉焚稿》、《摔玉请罪》、《鸳鸯剪发》、《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黛玉葬花》、《晴雯补裘》等。1926年进入电影界,编写了《玉洁冰清》、《三年以后》、《天涯歌女》3部影片,1934年创作了电影剧本《新桃花扇》。

    1935 年又编导了影片《清明时节》、《小玲子》、《海棠红》。电影剧本《木兰从军》 等。

    4. 欧阳予倩在京剧界曾于哪位大师齐名

    欧阳予倩当年曾是大红大紫的演员,在京剧界与梅兰芳齐名,有“南欧北梅”之说。

    (一)欧阳予倩介绍 欧阳予倩(1889-1962),戏剧艺术家、戏剧教育家,原名立袁,号南杰,湖南浏阳人。1904年赴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春柳社”,是主要演员之一。

    1911年回国。1912年,与陆镜若、马绛士、吴我尊等组织“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等,倡导新剧运动,并编演京剧。

    1919年,开始担任“南通伶工学社”主任,从事戏剧教育。1926年,参加南国社,并在民新影片公司从事影片的编剧和导演。

    从1929年到1931年,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同时从事话剧创作。 抗日战争时期,任广西艺术馆馆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及中国舞协主席。著作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电影半路出家》、论文集《予倩论剧》、《一得余抄》及《忠王李秀成》、《桃花扇》、《黑奴恨》等剧本二十余部。

    欧阳予倩先生集编剧、导演、演员、教师于一身,在京剧、话剧、电影等艺术门类中建树颇多,是“泰斗”级的人物。 1907年,欧阳予倩在日本留学时参加了中国早期话剧(新剧)的第一个演出团体——春柳社,并与曾孝谷、李叔同(弘一法师)、陆镜若等担任“春柳社”的主要演员。

    同年,“春柳社”演出了中国人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黑奴吁天录》。以此为标志,中国话剧诞生了!欧阳予倩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黑奴吁天录》根据美国斯陀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反映黑人奴隶与白人奴隶主之间的斗争,揭露美洲买卖黑人和种族压迫的罪恶。 全剧共五幕,其中穿插了一段中国旅美侨民思念祖国唱京剧的情节。

    这说明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们从一开始就对话剧民族化进行探索和尝试,而不是生吞活剥。1959年,欧阳予倩根据当年的演出改写为剧本《黑奴恨》。

    欧阳予倩不仅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而且还是中国戏剧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1919年,担任“南通伶工学社”主任,开始了戏剧教育生涯。

    “南通伶工学社”是中国第一所培养京剧演员的新型学校,开中国戏剧现代教育之先河。之后,欧阳予倩又相继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出任广西艺术馆馆长,长期担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成为杰出的戏剧教育家。

    期间,虽然进行艺术创作与研究,也导演了一批剧目和影片,但作为戏剧表演艺术家的欧阳予倩却淡出了舞台。惜哉! 欧阳予倩当年曾是大红大紫的演员,在京剧界与梅兰芳齐名,有“南欧北梅”之说。

    1917年,梅兰芳在北京上演《黛玉葬花》;欧阳予倩在上海上演《黛玉葬花》。 一南一北,对演《葬花》。

    梅兰芳先生说:“旁人看了,还以为我们在比赛呢。”欧阳予倩扮演的黛玉“高髫倩妆,翩翩翠袖”,与梅兰芳扮演的黛玉“吕”字髻、长水袖,大致是相同的。

    为梅兰芳、欧阳予倩配戏饰演宝玉的是姜妙香、周信芳,均为京剧界翘楚。 1919年,“南欧北梅”在南通有一次艺术峰会。

    南通“更俗剧场”的客厅上方高悬一匾,曰“梅欧阁”,两旁有一副对联:“南派北派会通处,宛陵庐陵今古人”。借北宋诗人梅尧臣和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籍贯,隐喻二人的艺术成就堪与认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梅尧臣和讲究“说理畅达,抒情委婉”的欧阳修两位古代文学大师相媲美。

    (二)梅兰芳介绍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

    5. 唐朝著名的宫廷舞有( )和( )

    唐朝是我国空前开放的时代,它以广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迎接着当时多元文化的挑战,并把这种挑战变为营养,充分吸收其中的一切精华,不仅增强了祖国文化的生命活力,而且通过对接、冶炼、重铸,创造了辉耀中天的大唐文化,形成为覆盖东亚的中华文化圈。

    其中西域乐舞乃是汇入这一巨川中的一大重要源头活水。 宫廷九部乐是唐朝最高规格的官方乐舞团队。

    源自隋朝的宫廷七部乐,后又发展为十部乐。任务不仅在于娱乐内宫,而且在举行重大仪式、祭祀、奏凯、接待外国使臣、宴接大臣、将帅时都少不了他们。

    是唐帝国对内、对外的一面艺术旗帜。自唐朝的开国皇帝高祖李渊占领长安,接收了亡随宫廷乐队开始,就组成了九部乐班子。

    兼资文武的第二代君太宗李世民尤热爱乐舞,由他亲自提出设计意图,亲自绘制《破阵舞图》多名乐师、舞师参加的设计、完成的初唐大型乐舞《秦王破阵曲》被视为反映大唐开国、以武定天下的名曲。乃太宗朝一代盛事,其地位几乎相当于今天的国歌。

    《秦王破阵乐》阵容空前庞大,动用了舞者120人,都披甲执戟,由宫廷首席乐师吕才主持训练、执导全场演出,舞者以战阵形式排列,左圆右方,先偏后伍,中锋咸鱼贯形的直队,两翼时张时舒,极力模仿实战的阵形变换,交错屈伸,首尾回互,总共三场,每场变化四种阵形,化装成甲士的舞者,执矛肉搏,金戈交击,有合唱演员依节歌唱,乐队时而金鼓交鸣,时而箫笛间作,但总的来说,以快节奏为其主旋律,与提倡中和之气的传统雅乐主旨大不相同。内容的激越、惨烈,令“观者见其抑扬蹈厉,莫不扼腕踊跃,凛然震竦。”

    唐宫廷九部乐又分为坐部伎与立部伎两类,华夏雅乐属坐部伎,四夷胡乐则属立部伎,从《破阵乐》属立部伎,以及仪凤二年太常少卿韦万石奏疏中明确提及“《破阵乐》未入雅乐”等言论判断,这一大型唐乐艺术创新极为明显,其乐器既使用了钟、鼓、箫、笛等华夏乐器,必定引入了大量西域乐器,才能达到以上的艺术效果。 今存汉文史书新、旧唐书的《音乐志》都仅仅记载,《秦王破阵乐》首次在唐朝宫廷亮相是李世民登位后的第二年,即贞观元年(627),这时的李世民早已称皇帝而不再称秦王了。

    说明创造此曲的时间必定在此之前。李世民自己当年也提到“朕昔在藩,屡有征讨,世间遂有此乐,岂意今日登于雅乐。

    然其发扬蹈厉,虽异文容,功业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于乐章,示不忘于本也。”李世民少从高祖李渊起兵太原,长驱入关,武德元年始封秦王,同年爆发了同金城薛举的恶战,李世民因病,交由刘文静全权指挥,遭遇了空前的惨败,此后,太宗每战必亲执弓槊,冲锋陷阵,几乎百战百胜,至武德四年(621)连破王世充、窦建德,此后又破刘黑闼,将他的军事辉煌推倒了顶峰。

    估计这曲《秦王破阵乐》应即始酝酿于武德元年,开局的惨烈场面也必定是反映同薛举的血战。至迟武德四年已基本完成。

    从薛举是河西军阀判断,《破阵乐》的文化源头大约是西凉乐,起初只能在秦王府宴饮本府将领时秘密演奏,至武德九年(626)夺取政权以后,始正式移入宫廷排练,又在吕才等宫廷乐师的参助下,进一步吸收了龟兹乐、疏勒乐等西域乐种,至贞观元年才正式定型化。有资料显示,深受太宗李世民宠信的乐师不仅有汉人吕才,还有曾任隋宫廷乐正的资深龟兹乐师白明达、太常乐工疏勒人裴神符,原籍安国的粟特舞蹈家安叱奴等人。

    白明达隋末入宫,入唐后,历仕高祖、太宗两代,既是琵琶演奏家,又是度曲名家,名曲有《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觞》、《神仙留客》、《斗鸡子》、《斗百草》、《泛龙舟》、《还旧宫》、《长乐花》、《十二时》、《春莺啼》等,极受太宗宠信。裴神符,历仕太宗、高宗二朝,他在发扬光大了本国以左手弹琵琶的技法的同时,又妙解乐曲,引入疏勒名曲《胜蛮奴》、《火风》、《倾杯乐》,这两位西域乐师可谓李世民在音乐领域的左右手,必定在《秦王破阵曲》的创作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至于舞蹈方面的西域名伎,史书所记载仅有安叱奴一人,这位安国著名的舞蹈家,早在隋末唐初已名噪长安,李渊入长安,封他为散骑常侍,尽管礼部尚书、太子詹事李纲上书切谏,也绝不动摇。可见其舞蹈技术的精湛。

    据此,《秦亡破阵舞》确实融入了不少西域艺术的因素。只是因为这一乐曲宣扬的尚武精神与儒家倡导的偃武修文主张有悖,在儒臣封德彝的建议下,改名为《七德乐》,魏徵、虞世南、诸亮、李百药等人更制了歌辞,这一改名反映了唐朝宫廷保守势力与开放派的一场斗争,尽管保守派取得了表面的胜利,但这个名称并不流行,它的公认曲名仍然是《秦亡破阵乐》,这一新乐的诞生应是西域乐舞与中原雅乐初步结合的尝试,理应永垂史册。

    太宗李世民,不但在乐舞艺术上有所创新,更重视对原汁原味的西域乐舞精髓的直接吸纳。为历代唐朝皇帝所继承,至玄宗朝而达到极至。

    因此,这些西域乐种入唐后不仅继续保存了自身特有的艺术特点,而且有了进一步的恢弘和发展。九部乐(十部乐)名义上仍以中原雅乐列为诸乐之首,实际上西域。

    6. 诗词曲的资料

    诗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

    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

    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中,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许多诗篇还是被我们所广为流传。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诗人。就像满天的星斗一般。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

    当让,《全唐诗》并非“全”,也有很多华丽的辞藻,脍炙人口的诗篇,在那隐士之间流过,或者不予正面对待的消失在历史的长廊之中了。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唐抄本 《唐诗卷》(24张)。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全唐诗[1]》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凡二千五百二十九人”,后人多从其说。

    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多人。词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也叫词,著名的关于宋词的书有:《宋词三百首》等等。[1]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柳永(婉约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人们说的“苏辛”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

    “曲子词”源自民间,俚俗粗鄙乃是其天然倾向。由于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词”被重新发现,词源于民间 宋词-狄少英书法作品(6张)俗文学的观点已得到广泛承认。

    隋唐之际发生、形成的曲子词,原是配合一种全新的音乐--“燕乐”歌唱的。“燕”通“宴”,燕乐即酒宴间流行的助兴音乐,演奏和歌唱者皆为文化素质不高的下层乐工、歌妓。

    且燕乐曲调之来源,主要途径有二:一是来自边地或外域的少数民族。唐时西域音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