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中文系学唐诗

    1. 我是如何教孩子学唐诗的

    首先,孩子的兴趣在哪里?如果不在唐诗而在儿歌的话,可能我也不作勉强,事实上,可能因为是男孩子的原因,我儿子并不喜欢儿歌,倒是养成了读唐诗的习惯。

    从长远看,学唐诗的价值要远高于儿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按现在学校对古诗的要求来看,小学60首,中学70首,大学中文系100首,非中文系30首,全加起来也不到300首,连会吟的程度还不到,更谈不上会作诗了,经过现代正规教育的大学生远不如古人那样有作诗的才能,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失败。

    听过的老歌,你能记得的有几首?学过的诗词,你现在还记得几首?人在儿童时期的记忆力是最好的,如果在儿童时期,没有对诗词进行大量的背诵,那么随着记忆力的减退,到了中年以后,能拿得出手的诗词确实没有几首了。

    儿歌有用吗?就算是熟读儿歌三百首,能减轻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每日做大量作业之后,还要背诵古诗词的压力吗?除非,孩子将来成为幼儿园老师,否则儿歌不可能成为一个人一生的精神财富。

    学唐诗是要有技巧的,首先是选择简单易懂的,循序渐进,也不能局限于唐朝的诗,各个朝代符合儿童学习能力的诗词,都可以拿来学习。在某种意义上,不妨让唐诗成为适合儿童学习的古今诗词的代名词。其次,要把握度,不能过犹不及,为了炫耀而强迫孩子学习,填鸭式硬把唐诗塞给孩子是绝对是不可取的,还是应该在孩子不觉得累,不觉得烦的前提下,一点点地学。另外,不能要求孩子死记硬背,要在认识诗中字的基础上,以读来达到背的目的。我在教儿子学一首新诗的时候,通常第一次就教两三遍,让他读的遍数多了,他还不耐烦,只能是第一天先有个印象,第二天再接着教,一般一首诗有个两三天就会读了。一开始所有诗都不要求他背,是怕他不认字,光靠发音来记忆,慢慢的,读的次数多了,也就自然会背了。

    孩子学唐诗肯定是容易忘的。忘了是否是白学,那也不一定,小时候学了,长大了还会有个印象,再重新接触时,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种亲切感,学起来就轻松的多。而且,要想让孩子不忘记早年学的诗词,也是有办法的。那就是按照记忆规律来学习,人的记忆规律是先快后慢,新学的东西最容易忘记,要在接下来的几天赶紧巩固,然后每一段时间巩固一次,最后就可以达到长久不忘的目的。一首诗学完之后,接下来的几天里,每天都要读一遍,然后可以隔一个星期读一遍,之后可以隔半个月读一遍,隔一个月读一遍,再往后,可以按照隔两个月、半年、一年这样的时间顺序来复习,这首诗就可以达到长久不忘的目的。

    教孩子学唐诗不可僵化古板,要顺其自然,采取多样手段,有创意地让孩子寓学于乐。我曾跟孩子一起发明了一种唐诗的用法。我儿子每天晚上睡觉时都怕怪兽来了,我告诉孩子怪兽最怕有学问的人了,你一背唐诗,怪兽一看你是个有学问的孩子,它就被吓跑了。于是,背唐诗吓跑怪兽成了我们每晚睡觉前必进行的功课。孩子又接着创新,他现在又对英语单词感兴趣了,于是他说一个可怕的动物,就背一首唐诗把它吓跑,我们从wolf(狼)、tiger(老虎),lion(狮子)、shark(鲨鱼)、crocodile(鳄鱼), 一直说到dinosaur(恐龙)、monster(怪兽), 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底游的,传说中的,对每一样可怕的动物,都用一首不同的唐诗来把它吓跑,对他来说,这是睡前的快乐游戏,对我来说,我只能偷着乐了。

    我儿子现在已经会了五十九首唐诗了,接下来的诗会越来越难,每学一首新的,对他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对于我来说,又何尝不是呢,既要教孩子学习,又不能伤害孩子学习兴趣,其中的小心程度,只能套用易经的一句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形容了。

    2. 我是如何教孩子学唐诗的

    首先,孩子的兴趣在哪里?如果不在唐诗而在儿歌的话,可能我也不作勉强,事实上,可能因为是男孩子的原因,我儿子并不喜欢儿歌,倒是养成了读唐诗的习惯。

    从长远看,学唐诗的价值要远高于儿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按现在学校对古诗的要求来看,小学60首,中学70首,大学中文系100首,非中文系30首,全加起来也不到300首,连会吟的程度还不到,更谈不上会作诗了,经过现代正规教育的大学生远不如古人那样有作诗的才能,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失败。 听过的老歌,你能记得的有几首?学过的诗词,你现在还记得几首?人在儿童时期的记忆力是最好的,如果在儿童时期,没有对诗词进行大量的背诵,那么随着记忆力的减退,到了中年以后,能拿得出手的诗词确实没有几首了。

    儿歌有用吗?就算是熟读儿歌三百首,能减轻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每日做大量作业之后,还要背诵古诗词的压力吗?除非,孩子将来成为幼儿园老师,否则儿歌不可能成为一个人一生的精神财富。 学唐诗是要有技巧的,首先是选择简单易懂的,循序渐进,也不能局限于唐朝的诗,各个朝代符合儿童学习能力的诗词,都可以拿来学习。

    在某种意义上,不妨让唐诗成为适合儿童学习的古今诗词的代名词。其次,要把握度,不能过犹不及,为了炫耀而强迫孩子学习,填鸭式硬把唐诗塞给孩子是绝对是不可取的,还是应该在孩子不觉得累,不觉得烦的前提下,一点点地学。

    另外,不能要求孩子死记硬背,要在认识诗中字的基础上,以读来达到背的目的。我在教儿子学一首新诗的时候,通常第一次就教两三遍,让他读的遍数多了,他还不耐烦,只能是第一天先有个印象,第二天再接着教,一般一首诗有个两三天就会读了。

    一开始所有诗都不要求他背,是怕他不认字,光靠发音来记忆,慢慢的,读的次数多了,也就自然会背了。 孩子学唐诗肯定是容易忘的。

    忘了是否是白学,那也不一定,小时候学了,长大了还会有个印象,再重新接触时,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种亲切感,学起来就轻松的多。而且,要想让孩子不忘记早年学的诗词,也是有办法的。

    那就是按照记忆规律来学习,人的记忆规律是先快后慢,新学的东西最容易忘记,要在接下来的几天赶紧巩固,然后每一段时间巩固一次,最后就可以达到长久不忘的目的。一首诗学完之后,接下来的几天里,每天都要读一遍,然后可以隔一个星期读一遍,之后可以隔半个月读一遍,隔一个月读一遍,再往后,可以按照隔两个月、半年、一年这样的时间顺序来复习,这首诗就可以达到长久不忘的目的。

    教孩子学唐诗不可僵化古板,要顺其自然,采取多样手段,有创意地让孩子寓学于乐。我曾跟孩子一起发明了一种唐诗的用法。

    我儿子每天晚上睡觉时都怕怪兽来了,我告诉孩子怪兽最怕有学问的人了,你一背唐诗,怪兽一看你是个有学问的孩子,它就被吓跑了。于是,背唐诗吓跑怪兽成了我们每晚睡觉前必进行的功课。

    孩子又接着创新,他现在又对英语单词感兴趣了,于是他说一个可怕的动物,就背一首唐诗把它吓跑,我们从wolf(狼)、tiger(老虎),lion(狮子)、shark(鲨鱼)、crocodile(鳄鱼), 一直说到dinosaur(恐龙)、monster(怪兽), 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底游的,传说中的,对每一样可怕的动物,都用一首不同的唐诗来把它吓跑,对他来说,这是睡前的快乐游戏,对我来说,我只能偷着乐了。 我儿子现在已经会了五十九首唐诗了,接下来的诗会越来越难,每学一首新的,对他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对于我来说,又何尝不是呢,既要教孩子学习,又不能伤害孩子学习兴趣,其中的小心程度,只能套用易经的一句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形容了。

    3. 为什么孩子要学古诗词

    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并不重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

    另外,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人们因为古诗“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事实是,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

    在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大量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 ”

    在保护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方面,我觉得还要注意的是,带领孩子学习古典诗歌的动机一定要单纯,至少要让孩子感觉到单纯。

    一些家长在孩子背会一些诗后,总是要求孩子给客人表演背诗;还有的家长不断地计较孩子背会多少首,仿佛背诵是为了一个数字;也有家长直接告诉孩子,多背些诗对写作文好……

    诗歌是一块精美蛋糕,我们把它送口中,只是为了品尝它的香甜,不是为了某天向别人炫耀我吃过蛋糕,也不是为将来某一天可能饿肚子而储存更多热量。在享受之外没有其它功利心——背诵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而不是为了“会背诗”,在诗歌之外没有任何其它目的——这才是应有的目的。

    所以不要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背诗,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背会了多少诗,这样才能让孩子对诗歌抱有单纯的心境,也才能产生真正的好感。

    只有喜爱,才能谈得上接受。如果一个人在读诗中从没有为诗中的情打动,从没为语言的美震撼,从没为智慧而深思,纵使他会背一万首诗,也还是个不会读诗的人.

    【望采纳】

    4. 儿童学古诗好不好

    在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

    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大量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

    ”。

    5. 为什么孩子要学古诗词

    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并不重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

    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

    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

    另外,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

    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人们因为古诗“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

    事实是,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

    在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

    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大量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

    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 ” 在保护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方面,我觉得还要注意的是,带领孩子学习古典诗歌的动机一定要单纯,至少要让孩子感觉到单纯。

    一些家长在孩子背会一些诗后,总是要求孩子给客人表演背诗;还有的家长不断地计较孩子背会多少首,仿佛背诵是为了一个数字;也有家长直接告诉孩子,多背些诗对写作文好…… 诗歌是一块精美蛋糕,我们把它送口中,只是为了品尝它的香甜,不是为了某天向别人炫耀我吃过蛋糕,也不是为将来某一天可能饿肚子而储存更多热量。在享受之外没有其它功利心——背诵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而不是为了“会背诗”,在诗歌之外没有任何其它目的——这才是应有的目的。

    所以不要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背诗,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背会了多少诗,这样才能让孩子对诗歌抱有单纯的心境,也才能产生真正的好感。 只有喜爱,才能谈得上接受。

    如果一个人在读诗中从没有为诗中的情打动,从没为语言的美震撼,从没为智慧而深思,纵使他会背一万首诗,也还是个不会读诗的人.【望采纳】。

    6. 快速,背过古诗的诗口诀是什么

    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圆圆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她读一些诗歌。我发现她既爱听,也爱记。

    大约她三岁时,我学习电脑打字,每天背“五笔字型”字根口诀。五笔输入法发明人王永明先生把“字根表”编得像诗一样节奏明快,琅琅上口。

    我背的时候圆圆在旁边听到了,到晚上关灯我躺在床上背的时候,有的地方想不起来,她竟然都能提示我。这些没有内容的东西,小家伙随意听来,居然记得比我还快,我很惊叹孩子的记忆力。

    中国文字原本就蕴含着艺术美,周作人先生说,中国汉字具有游戏性、装饰性与音乐性的特点。 而中国古典诗歌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

    我在教圆圆读诗的过程中,逐渐坚定了一个认识,即儿童应该大量背诵诗歌,尤其是古诗。 从圆圆四、五岁时,我开始正式教她读古诗。

    我们最早用的读本是一套配有插图的《幼儿读古诗》,共六本,大约有一百多首诗,那些诗都很短,一般只有四句。我经常和她一起朗读这些古诗,等读熟了再一起背。

    这方面并没有做计划,做得比较随意,但因为持续不断地做,到她6岁上小学前,这些诗基本上都会背了。近年看过一些资料,有的人反对在孩子小时候教他们读古诗。

    认为孩子不理解,只是鹦鹉学舌地记住一些音节,所以提议在孩子小时候应该教他读儿歌,不要背古诗。我个人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

    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并不重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

    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

    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另外,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

    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人们因为古诗“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事实是,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

    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在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

    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比如我在教圆圆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由于诗本身明白如话,只解释一下什么是“曲项”就可以了。少解释不等于不“解读”。

    我和圆圆对一些非常美的句子经常会反复品味,比如看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会关注它的对仗工整,体会每个用字的精致;看到“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就想象那样一种生活场景是多么朴实有趣。这就是读诗的享受。

    但对于每一首诗,我和圆圆更多地是把时间花在一次次的读和一次次的背诵上。我们从学习中体会到,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这种学习方法看起来简单刻板,实际上很有道理。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

    ” “少讲多读”并没有影响圆圆对诗歌的理解,我经常发现自己以为简要的解释,有时也是多余。记得圆圆5岁时第一次读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时,她觉得李白好潇洒,觉得这首诗特别好玩。

    我们刚刚读完,她就对这首诗进行了“改编”——把“李白”改成“圆圆”,把“长安”改成“烟台”,把“臣”改成“俺”——逗得我一家三口都哈哈大笑起来。无须解释一个字,我知道她已经理解这首诗了。

    读得多背得多了,不仅字面意思圆圆很容易理解,她也逐渐学会领略诗歌中方方面面的美。圆圆上小学时有一次我和她一起读杜甫的《登高》,当我们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她沉默片刻,轻叹一口气,忍不住地说“写得真好呀!”我从未解释过这句。

    中文系学唐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