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科举与唐诗观后感

    1. 帮我写一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1000左右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

    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

    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

    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

    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

    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

    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吧!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清人彭定求等所编《全唐诗》共收集有唐一代2200余位诗人的48900多首诗歌。

    唐诗的作家上有帝王将相、下有渔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诗坛上不仅涌现了初唐四杰、陈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璀灿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两位光照千秋的诗坛巨星。唐诗在诗体上日臻完善,以五七言为主,四言、杂言的古体诗、乐府诗乃至律诗、绝句无不具备,许多诗人对近体诗体制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唐代诗歌流派众多,风格多样。

    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派、边塞派、韩孟派、元白派等,风格上呈出雄浑、冲淡、纤禾农、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疏野、清奇、飘逸、旷达等多姿多态之景象,唐诗意象的选择、摄取极为广泛,举凡社会生活、人物内心世界无不涉及,真实记录了有唐一代的社会史实,表达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情感和愿望。唐诗以其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开拓,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难以逾越的艺术成就。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流变过程。明人高木秉的《唐诗品汇》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是大体符合唐诗发展历程的。

    从唐王朝建立到睿宗延和元年618712是初唐时期,这一段也可称作唐诗的徘徊时期。本期诗歌大抵沿袭了齐梁余风,题材狭窄,格调纤弱。

    到唐初四杰出,诗风始有所振起。稍后陈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昂力倡汉魏风骨,诗风为之一变;从玄宗开元元年到代宗永泰元年713一765为盛唐时代。

    本期名家比肩接踵,诗歌创作如日中天,形成了令后人追慕不已的“盛唐气象”。李白是唐帝国国势鼎盛时期的歌手,杜甫是唐帝国大厦倾覆之际的忧患之士;李白诗歌是青春的颂歌,杜甫诗歌是乱世之悲歌;李白诗歌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

    田园山水诗派、边塞诗派和其他诗人一道将盛唐诗坛装扮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代宗大历元年到穆宗长庆四年766—824为中唐时期,大历年间,诗歌创作跌入低谷,大历十才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缺乏雄浑之气。

    中唐后期诗坛再度辉煌,元白等人掀起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刻意求新,柳宗元、刘禹赐、李贺等优秀诗人无不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从敬宗即位到唐末825—907为晚唐时代,大唐帝国日薄西山,诗歌创作亦如同返景入林之残照。

    李商隐杜牧为唐诗抹上了最后一层金光。 唐诗之所以如此高度繁荣,原因是多方面的。

    与有唐一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思想的自由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宽松环境,与统治者的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好提倡、科举诗赋取士、与中下层士人活跃等因素密不可分。另外,从诗史的内在流变历程看,《诗经》、《楚辞》、。

    2. 写一篇读《唐诗宋词》有感

    我喜欢手捧一杯香茗,在灯下静静翻阅关于宋词的书,因为这使我的心随之沉静,渐渐迷失在词的海洋里。

    读宋词,我体会到了东坡的豪放,易安的婉约,子瑾的淡泊。进而随着他们的心情去追寻历史的足迹。

    面对恋人的离去,只听到寒蝉凄切,只看到冷落清秋节里的暮霭沉沉楚天阔,无绪送别,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无言中包含了何等的深情啊!当词人柳永大醉醒后看到的不过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又该何等的凄凉。

    “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又有什么意义呢?日子久远,思恋只能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贞给了柳永一丝刚毅,我想,这该是一位多么深情的词人啊!(读后感)孤身一人在中秋佳节,喝酒赏月,恐怕也只有东坡这样豪放的词人才能看轻一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能在大醉后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富有哲理的词句,才能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深切的祝福。

    被贬黄州,面对东去的江水,面对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他发出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怀想当年周公瑾羽扇纶巾的飒爽英姿,无不表现出东坡的大气。而当他面对漫天飞舞的杨花,却比作点点是离人泪,让我们知道东坡同样有婉约的一面。

    我想,这又该是一位多么才华横溢的词人啊!(中国作文网)“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的范仲淹同样有愁苦的一面。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让我联想到黄昏泛舟水上,当不小心进入荷花池深处,却惊飞了栖息的水鸟这样愉悦的画面,易安当年该是多么欢愉啊!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入了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诗词对我来说,永远充满着吸引力。

    啊,读宋词我真快乐!我心中的唐诗宋词作文唐诗宋词读后感600字_我读《宋词》有感。

    3. 我读《唐诗.宋词.元曲》有感 日记300字 必采纳

    辉煌灿烂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成就了一个繁盛的唐朝,整个中华文明的精华,皆浓缩于唐朝的画卷中。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唐朝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所谓“唐诗宋词元曲”,其中把诗归结于唐,也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与垄断之势。

    而唐诗之所以如此高度繁荣,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唐代政治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自由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宽松环境、统治者的提倡、科举诗赋取士、中下层士人活跃等因素密不可分。另外,从诗史的内在流变历程看,《诗经》、《楚辞》、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诗歌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而使得其在唐朝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给诗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绝佳环境,使唐诗如一颗灿然明珠,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艳压群芳。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而《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1/6 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

    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

    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

    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

    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2/6 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的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3/6 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通过品读《唐诗三百首》,我感受到唐诗就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都是那样含义深刻,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唐代诗歌流派众多,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派、边塞派、韩孟派、元白派等,唐诗意象的选择、摄取极为广泛,举凡社会生活、人物内心世界无不涉及,真实记录了唐代。

    4.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200字左右

    A祖咏《终南望馀雪》2009-02-03 相传诗人祖咏,有一年在长安应试,试题为《终南望馀雪》。

    此诗为应制诗,按规则一般要写五言六韵十二句,可祖咏只写了这四句就交了卷。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描绘出了终南山雪后的秀美风光。

    诗的前两句写终南山的晚冬,岭高雪厚,山川秀美: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

    诗的后两句写雪霁日出,雪光辉映,林色尤美,雪后傍晚的长安城增加了些许寒意: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上,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来,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有一些寒意了。

    祖咏写了四句就交了卷,这一次自然功名无成了。试后,有人问祖咏为什么不按规则写,他说:“意思都说完了。”

    意思表达完了,就此搁笔,看来祖咏无疑是做对了。 “终南阴岭秀”,描绘在终南山下的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背坡的秀丽景色。

    一个“秀”字,显示出了终南山清雄、俊逸的神采;“积雪浮云端”,既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也写出了雪的深厚;“林表明霁色”,写雪光反射到树林上,给树梢染上了明亮的色彩,这是从正面渲染“余雪”;“城中增暮寒”,意在言外,表现了诗人对城中百姓冷暖的关心,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全诗虽只有四句,却把《终南望余雪》的主题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注释: ①阴岭:山北曰阴。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

    ②林表:林梢。 ③霁色:雨雪之后的阳光。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

    “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

    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王士稹《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B诗李颀诗有感 前曾提及,送人诗要贴人贴事贴情。

    李颀《送魏万之京》可资印证: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魏万比李颀晚一辈,正要从洛阳回长安,大抵也没什么要事。因此,李颀送他便只抓住如下几点来写: 一、稍稍遗憾。

    二、作为长辈的赠言。 三、“这一回”的节令、地点。

    微霜渡河,意象新奇,暗示是在秋天的黄河南岸送别,其情略有苍凉。用字很讲究度。

    雁从西北来,人向西北去,故在离愁里觉得雁声不堪忍受。信手拈来,便染上浓浓情感。

    想象途中的索寞,特感遗憾。 继续凝想魏万归途,过函谷关、潼关而抵达长安城,凭”催寒”“向晚”四字注入特殊情味:一年容易又秋霜,一天容易又昏黄啊!有这几字,下面两句赠语才不至突兀。

    细嚼那赠语,似有过来人自悔的味道。 但这一首还不是李颀最出色的送别。

    5. 谈谈对唐诗宋词的体会

    唐诗宋词,古今之精华也,闲暇之时,若有一片诗,一阕词相伴自是极乐之时。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包罗万象,吾一介女流,喜绝美、安静、亦不乏些许忧伤的,如唐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宋词“丁香泣露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不错。其实唐人写词亦佳,温庭筠的《更漏子》中那句:“梧桐树,三更雨,不到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便使人不由得心生爱意。南宋易安那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可堪绝笔。

    都道“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然,诗词各有千秋,诗有小情小调,词亦有豪情壮志。

    诗词歌赋,无论是豪放的美,还是厚重的美,无论是若隐若现的美,都是千年以来中华文化之最美。( 望有助于君 子衿)

    6. 唐诗30字作文

    唐诗如酒

    有人说,唐诗是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之后,简约的表达,勾勒着耐人寻味的意境。

    但我要说,唐诗是一罐酒,引天上来的黄河水,采楚国的香花美草,吸日月江河之精华,贯天山云海之气势,醮几滴边塞征人的离泪,切几片少妇回首时眼波的忧愁,让贵妃素雅的纤手封装,包裹上宫廷的霓裳玉衣,然后洒上千树万树的梨花,埋在时间的尘土之下

    千年后的今天,诗香熏得饮诗的人,酣睡不起。

    历史远去了刀光剑影,时间销蚀着一切繁华,盛唐气象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华美的诗句闪烁着大唐的光芒。卷帙浩繁的唐诗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诉说兴衰哀乐。在紧张的尘世生活中,选一个古典的黄昏或浪漫的春夜,独处僻静之隅,捧一本古籍,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时间的沟壑。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马驿坡下的长恨歌中哀悼,在成都草堂的茅草上飘扬,在长安酒家的杯盏中出售豪情,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中漫步,在床前的明月光中结成细细的霜……唐诗是历史火化后珍贵的舍利子,闪放着那一时代的强光。没有唐诗就没有盛唐,就没有中华诗词最亮丽的瑰宝。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淡泊索然;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痛彻心扉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伤感;没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今夜的月光将失去动人的想象;同样,若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和“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的欣喜,今朝的美酒就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若没有了杜甫颠沛流离中“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草堂就失去了广阔的胸襟和沉郁顿挫的风韵。唐诗是诗化的中国,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绿色交流,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真谛。

    世事沧桑,时间的距离阻隔不了诗香的漫延。张继的寒山寺虽然寄托着他个人科举挫败和羁旅生活的凄凉,但今天的人们依然在寒山寺的钟声里,感受到忧伤在空气中平平仄仄地飞翔;秦淮河在诗人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是歌舞升平中掩盖不住的时事哀怨,是一个时代留给知识分子心灵的伤痛,但今天的人们在流光溢彩,游人如织的秦淮河里,依然承继着关于繁华与衰亡的忧患与思考,耳畔依然有千年不散的后庭花在缠绵;走进草堂,就走进了唐朝最伟大而贫寒的殿堂,一个瘦弱的身躯撑起了唐诗的半壁江山,一颗伟大的胸襟,一声震撼千年的“呜呼……”,在今天依然哺育着文化的成长。诗是不变的,唐诗的明月光依然寒彻着中华游子的心灵,让整整一个民族不敢把目光露在夜里太久。

    王维的清泉,岑参的早雪,杜甫的伤别,李白的青崖白鹿,王昌龄的秦汉明月……依然在文化里发酵,在民族的血液里奔流。

    唐诗是酒。边塞诗是白酒,田园诗是米酒,爱情诗是香槟,婉约诗是茅台,豪放诗是六十度的老白干,送别诗是五粮液、写景诗是啤酒、咏史诗是二锅头、咏物诗是鸡尾酒……

    饮诗之后,就踏上了与古人沟通的文化高速路,唐诗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是重要的文化驿站,温柔地啜,或是细细地品,或是豪爽地饮……醉了,就让心灵在李白的山水边或是王维孟浩然的田园中,感受着远古而浪漫的宁静与安祥,自由地呼吸、睡觉、做梦。

    “自古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多饮些唐诗,多储蓄些醉人的意境,在平平仄仄的命运中,会多一些洒脱,多一些情致。

    7. 求唐宋八大家文选读后感2000字

    读《唐宋八大家文选》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幼年时期贫穷孤苦,由嫂抚养。刻苦学习,公元792年考中进士。

    他是唐朝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古文运动的主将之一,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追求丽辞僻典的文风。他在散文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他反对一味模拟古语,提倡散文的语言要有独创精神,提倡把文章写的通达顺畅,合乎文法。著有《韩昌黎集》。

    高中时期曾经把《师说》背得滚瓜烂熟,几年不读已经生疏很多。韩愈写这篇《师说》,是为了论述为什么要求师和求什么人为师的道理。

    他首先指出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再指出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也不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问题去从师学习,就会有长进;如果有了问题还不从师学习,那么疑难就会永远存在。他又指出不论贵贱长幼,只要有专长,就可以从他为师,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见解。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在《师说》中所说的“道”自然是指儒家思想,所说的“业”也无非是指包含着“道”而又可以作文章规范的“三代两汉之书”。

    他写这篇文章,在当时是针对一般士大夫不重视从师学习而发的。文中提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等意见,作为求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来说,即使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但是自以为聪明的现代人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只知道嘲笑士大夫,包括耻师的人,谁又能保证自己能遇到问题就问,把任何人都当做自己的老师呢。不讲远的,就是真正做到听学校老师的教导也不一定行。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陕西省永济县)人。出身于中小官僚家庭,21岁中进士,26岁考取博学鸿词科,任集贤殿正字、监察御史里行等官职。

    他参与了以王叔文集体的政治革新活动,反对宦官专权,反对藩镇割据和横征暴敛。柳宗元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并称“韩柳”。

    柳宗元重视文学的社会公用,主张文体和文风的革新。他写的散文,有论说文,有寓言,有传记,有游记等,有点阐述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有的描绘南方的秀丽山水。

    许多作品在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他在政治上受到打击时,作品中也往往流露出孤独伤感的情绪。

    著有《柳河东集》。 《种树郭橐驼传》中描写了一个善于种树的工匠郭橐驼,他的办法是顺着树木的天性,使它合乎规律地生长。

    他反对“抓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的那种方法,认为那反而会把树木弄伤了。作者把这个道理加以引申,指出当时真正的人口头上尽管说要安民,而实际上却处处在扰民。

    这篇文章作于贞元末,柳宗元正积极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一派的政治革新活动。这篇文章通过浅显明白的对话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笔调活泼生动。

    直到篇末的“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两句,才点明了中心思想;最末依据“传其事以为官戒”则表明作者写作的目的。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字号醉翁,六一居士。

    宋朝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出身贫寒,四岁丧父,二十四岁中进士,曾参加范仲淹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直言敢谏,因而屡遭保守派排斥打击。

    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政治态度渐趋保守。欧阳修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在诗、词方面也很有成就。

    他好贤才,奖掖后进,团结和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等许多著名作家。作品甚丰,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一百五十三卷。

    肃杀的秋景,常常是昔日的文人借以抒写感伤、惆怅心情的题材,《秋声赋》正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作。作者把秋色写得可见可闻,由秋风的来临,联想到万 物的凋零,继而联想到人生的易老,抒发出对于世事艰难、人生道路坎坷的感慨。

    本文写景、抒情、虚实、议论浑然一体,在句法上,整齐而富于变化,参差而不散乱,并善于独白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波折与自我解脱,体现了散文赋的重要特点。作者在文章后面又说:“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我想这时,作者又想通了吧,以一种豁达的感情来应对不平坦的人生之路。

    作为读者,不能不被作者的而影响,进行深一步的思考自己的待人待事的态度。 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这种队理趣的追求也影响到宋词的写作。人生的滋味往往蕴藏在日常的生活之中,蕴藏在司空见惯的情景之中。

    于是西下的夕阳,西流的溪水,僧庐的雨声,暮春时节的落花,新春时节的归燕,月亮的阴晴圆缺都会引起词人对人生的思考和体悟,从而将这些人生况味诉诸笔端,留给后人去深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苏洵子。 《水调歌头》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苏轼当时政治密州,远离朝廷已经多年,与自己的弟弟苏辙也有7年未见了。

    而中秋佳节是一个家人团圆美满的节日,在这样的节日里,作者借酒消愁,面对一轮明月,想起自己的宦海沉浮,想起咫尺天涯的同胞兄弟,于是写下了这篇著名的中秋词。全词借问天、问月以抒发兄弟之情,兼以寄寓个人怀抱。

    上阕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奇逸高远,非常像屈原的《问天》。下阕化景物为情思,抒发词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转朱阁,低。

    8. 我喜欢唐诗作文200字

    很多唐诗我都喜欢,尤其是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因为这首诗仿佛让我看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请看后面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写得新鲜活泼,趣味横生。

    有个孩子从小路上追着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蝴蝶却调皮地飞进了菜花丛中。小朋友到处找,它却躲在花丛中偷着笑,跟人捉迷藏呢。

    听妈妈说,在我两岁的时候,我所在的小区附近,还是一片郊区,我们全家人还都是农民,自己造的矮房子虽说有点破旧,但房前屋后种满了庄稼,春天的油菜花遍地金黄,门前是一条小浜,夏天可以摸鱼虾。

    而现在呢?我们所看到的都是高楼大厦,地铁高架。熙来攘往的人群,川流不息的汽车。几乎看不到变化着的四季景象。哪里还有蝴蝶和鱼虾生存的空间,这是为什么?我弄不清楚。

    有个好消息,明天,我和妈妈准备去诸暨--妈妈的老家(是农村),因为现在正好是春天,我想,肯定能看到菜花和蝴蝶。明天,我不用上学,我要在广阔的田野上奔走,还要在池塘里抓鱼虾,当然,我一定要跟蝴蝶捉迷藏,嘿,“追黄蝶”的小主人就是我了。

    为了明天的浪漫,今晚,我做完了所有的功课,现在好疲惫,要睡觉了,先做个好梦吧。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