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空前繁荣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1. 唐诗的高度就和空前繁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在诗歌数量之巨和诗人质量之优秀。这是由唐朝经济繁荣开放,政治清明,文化进一步普及市民阶层扩大等决定的
1、解释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2、形式
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
3、派别
①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
特点: 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古诗 、五绝、五律。
②边塞诗派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李颀。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③浪漫诗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点: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④现实诗派
代表人物:杜甫。
特点: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2. 唐诗的高度就和空前繁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诗英华》序云:「世之论唐诗者必曰初、盛、中、晚。
」把唐诗总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大致符合唐诗的发展概况:(1) 初唐诗发展概况初唐时期的诗坛仍为齐梁诗风所统治, 充斥著歌功颂德、辞藻华艳的宫廷作品。当时以「绮错婉媚」为特色的上官仪的诗歌受到推崇, 人皆仿效, 被称为「上官体」。
初唐后期, 相继兴起的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 开始突破宫廷文学的樊篱, 扭转浮靡的诗风。在形式上, 虽未脱尽齐梁余习, 喜用华丽的辞藻, 但奠定了五律的基础, 发展了七言歌行。
沈佺期、宋之问在前期写了不少点缀升平的奉和应制之作, 当时号称「沈、宋」, 但遭到流放后, 诗风一变而为抒写真情实感。对律诗的定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子昂是唐代首位提借诗歌改革的作家, 力借「汉魏风骨」, 反对「彩丽竞繁, 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其诗以五古为主, 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触及时政的篇什, 从而推翻了六朝以来形式主义在诗坛的统治地位。
(2) 盛唐诗发展概况唐开元、天宝年间, 经济空前繁荣, 国力强大, 唐诗也在这时发展至高峰。再加上经历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及陈子昂等人对诗歌之推动, 诗歌创作进入成熟期, 作品内容充实, 风格也多样化。
主要有王维、孟浩然之山水诗派, 岑参、高适之边塞诗派, 李白之浪漫派及杜甫之社会现实派。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 这派诗人大都受到佛教和退隐思想的影响, 求仕不遂或官场失意后归隐田园林下, 追求清静闲适的精神生活。
在艺术上融合了陶渊明诗的浑成和谢灵运诗的工细, 而追求形神兼备, 意表合一, 情景交融, 风格恬静。边塞诗派以高适和岑参为代表, 王昌龄、李颀等也有突出的成绩。
作品描绘了祖国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 抒写立功塞外的英雄壮志, 同情征人戌卒的痛苦, 奋笔揭露和谴责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闺怨。诗风雄伟奔放, 以气象见长, 极富浪漫主义的特色。
七言歌行章法多变, 雄伟豪浑; 七言律绝形象鲜明, 意境高远。李白是浪漫诗人的代表。
其诗歌内容主要歌颂游侠和求仙, 歌唱雄伟壮丽的大自然和表现了蔑视庸俗, 反抗权贵的叛逆精神。其作品的最大特色, 在於创造了艺术的鲜明形象, 雄放无比的多样风格。
他用著大刀阔斧变化莫测的手法和线条, 去涂写他心目中的印象和情感。李白又能大胆运用民间的语言, 容纳民歌的风格, 很少雕饰, 最近自然。
杜甫诗的题材多取材於政治兴亡, 社会动乱, 饥饿贫穷和战事徭役, 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情况, 有「诗史」之称。杜甫的思想特色, 是吸取了儒家「任重道远」的精神, 悲天悯人, 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 以己之苦, 度人之苦, 以己之心, 度人之心, 无时无刻不在注意社会和民生。
杜甫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 而创制「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来描写民生疾苦, 摆脱了历来文人沿用乐府旧题的习惯。其近体诗, 讲求声律对仗, 而诗歌语言苍劲, 注意锤字链句, 下字准确有力, 近体诗到了杜甫手中可谓发展成熟。
(3) 中唐诗发展概况这是唐诗衰而复兴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特徵, 是浪漫主义精神衰退了, 现实主义进一步发展成熟。
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派, 包括张籍、王建、元稹、李绅等人, 继承杜甫「即事名篇」的优良传统, 创作了大量的新题乐府诗, 反映民间疾苦, 抨击种种弊政, 开展起新乐府运动。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 在艺术上刻意求新, 形成奇险怪僻的风格特色。
发展了杜甫「以文为诗」的手法, 吸取了李白诗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和瑰丽色彩, 务去陈言, 辞奇意幽, 挺拔遒劲,「颇以雄怪自喜」。田园派则以柳宗元、韦应物、刘长卿为代表。
柳宗元诗远绍屈《骚》, 近师李白, 格调激越奔放, 具有一种清峻的风格。韦应物诗则「高雅闲淡」, 多有佳句。
而刘长卿诗的造意遣词, 无不精微妥贴, 用笔简淡, 清切自然。浪漫派的李贺, 远绍《楚辞․九歌》, 近师李白、韩愈, 其诗想像奇特、色彩浓厚, 形成一种奇崛幽峭、穠丽凄清的浪漫风格。
(4) 晚唐诗发展概况晚唐诗歌, 随著国势的衰危动乱, 风格面貌也有很大的变化, 政治日益衰微, 在文学创作上得到不同的反映。社会派的聂夷中、皮日休、杜荀鹤、陆龟蒙等继承新乐府运动的传统, 反映民间疾苦, 取得一定成就, 但影响不大。
当时在诗坛上居显赫地位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他们忧国忧民, 感慨今昔, 诗中充满了感伤色彩。与李商隐齐名的温庭筠, 诗风轻艳, 影响了不少唐末诗人。
3. 唐诗的高度成就和空前繁荣表现在( )的扩大
表现从诗歌数量之巨和诗人质量之优秀就可知,这是由唐朝经济繁荣开放,政治清明,文化进一步普及市民阶层扩大等决定的 1、解释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2、形式
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
3、派别
①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
特点: 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古诗 、五绝、五律。
②边塞诗派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李颀。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③浪漫诗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点: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④现实诗派
代表人物:杜甫。
特点: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4. 唐诗繁荣的标志体现在哪些方面
唐诗的繁荣,主要是指诗歌的艺术水平、题材范围、思想内容等,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广度、深度。
提起唐诗的繁荣,人们习惯于标举这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63373039一昭然事实:清代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收录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人二千二百多家。其实,仅仅从作品的数量着眼来称道唐诗的繁荣,那只是一种皮相的认识。诚然,如此灿然可观的数量,不失为繁荣的标志之一,但唐诗之所以能在我们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居于显赫地位,成为“一代”之胜,与楚辞、汉赋、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并传不朽,主要原因还不在数量之巨,而在质量之精。若纯以数量论,有唐一代,不到三百年时间,遗留下将近五万首诗歌,比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间遗留下的诗歌多出两三倍以上,固然足堪称羡,但较之清诗,数量上便无优势可占了。清代诗歌作者、作品究竟有多少?由于迄今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备的清诗总集,无法精确地加以统计,仅《晚晴簃清诗汇》即有作者六千一百多位。据统计,现存清诗专集,当不下于四千种。这意味着清诗的总数不是以万计,而是以数十万计,显然远过于唐诗。但却很少有人称赞清诗的繁荣,其原因便在于清诗的质量不及唐诗远矣!
倘若从质量着眼来审视唐诗的繁荣,我们就会看到,唐诗不仅拥有一支声势浩大的作者队伍,更重要的是这支队伍中名家辈出,巨匠迭现,因而其“精锐”的程度是前代和后世都无与伦比的。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固不待言,即如初唐四杰、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韩愈、孟郊、白居易、元稹、李贺、刘禹锡、柳宗元、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皮日休、杜荀鹤等人,也都取得了后人所企慕的杰出成就。他们“既娴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伍,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序》),无论是体制的完备,还是技巧的成熟,无论是意境的高远,还是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都已达到了殆难后继、不可逾越的地步。鲁迅先生说: “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佛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致杨霁云》),其意大约即是如此。
尤为可贵的是,唐代许多优秀诗人还不断将探求的触角和耕耘的犁头伸向新的未经开拓的领域,努力出以戛戛独造的艺术风貌,让人们听到自己独具音色的高歌。这就必然带来题材、风格和形式的多样化,使诗歌园地里绽满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奇葩。以初唐四杰而论,虽然后人一般均相提并论,但细细较之,其风格特征却不尽一致。陆时雍《诗镜总论》已指出: “王勃高华,杨炯深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可以认为,司空图正是根据唐代诗人各不雷同的创作实践而概括出颇具美学意义的“二十四诗品”的。正因为题材、风格和形式的多样化,唐诗不仅以其所表现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给后人以感染,而且以其所显示的异彩纷呈的艺术画面和审美情趣给后人以陶冶。当我们在唐诗的苑囿里徜徉时,辄有目不暇接、心驰神往之感。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曾经在其代表作《诗薮》中赞叹道: “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飘逸、浑雄、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这正是对唐诗高度繁荣的局面的精当概括。
5. 唐诗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1)社会因素 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 国势强大, 经济富裕, 朝廷百官宴游, 多唱诗互和, 以为谈佐之乐。
而国家的统一, 南北交通无阻, 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激发诗情。诗歌的酬唱流传, 蔚成一时的风气。
至於安史之乱后, 藩镇之祸继起, 唐室中衰, 加以外患日极, 以致诗人大多饱历离乱, 为其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 及刺激文学创作的灵感, 郁结之情, 正可用诗歌来抒发, 也促成唐诗的兴安。 (2)政治因素/ 君主提倡 唐代几个有权力的皇帝, 不仅都爱好音乐, 并大加提倡。
高宗、武后, 好乐章, 常自制新词, 编为乐府。到了玄宗, 此风更盛。
他自己是诗人、乐师兼优伶, 爱好文艺, 附庸风雅, 对於文艺的发展, 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唐代以诗取士, 於是诗歌一门, 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捷径, 对加强诗歌技巧的训练和诗歌的普及, 有重要的作用。
(3)诗体的进化/ 文学本身的发展 从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建安、正始和两晋的诗歌创作, 以至南北朝声律说的提出和应用, 都为唐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七言古诗及律体、绝句的新诗体, 在六朝时代, 才开始形成, 格式音律初具规模。
到了唐代, 社会生活日益复杂, 诗人的思想感情丰富, 在诗歌创作上, 新的内容, 要求新的形式, 唐代诗人正好运用新兴的形式来表情达意, 使这些新体诗在形式、声律、辞藻各方面都趋於成熟。 (4)思想、文化的活跃/ 其他艺术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唐诗在发展时显然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
唐代的音乐、雕塑、舞蹈、绘画等, 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外来的影响, 对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有积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如王维的山水诗, 号称「诗中有画」, 显然受到山水画的影响。
至於李颀、岑参、杜甫等人描写音乐、舞蹈、绘画的诗歌, 可以看出当时作家勇於接受新鲜事物的时代精神。 (5)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 诗歌在唐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得到空前的提高, 如向达官名流谒求进用、送人出使也用诗。
自帝王、贵族、文士、官僚, 以致道士、歌妓, 均有佳作, 此当与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