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何绍基隶书集唐诗1

    1. 何绍基书法作品系统介绍何绍基的隶书书法作品比较全面的有那些书介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

    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

    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 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

    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

    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历下亭东壁仍存其《重修历下亭记》石刻。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

    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

    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

    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

    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有《东洲草堂集》。

    何氏晚年寓沪,卒于吴县,归葬长沙南郊石人冲。 他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

    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

    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

    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 化,不可测已。”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

    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 何绍基是一位大书法家,但他的诗名为书名所掩。

    在晚清宋诗派中他是一位健将,擅于描绘山川。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惊山外天”一联,上句比喻人世风波之复杂、险恶,下句又展示人类进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

    2. 何绍基书法100多幅,诗名为书名所掩的大家

    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copy法家。

    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

    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

    据百《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

    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著。 中文名何绍基别 名字子贞,度号东州,晚号蝯叟国 籍中国出生日期1799年逝世日期1873年职 业书法家代表作品《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钞》等。

    3. 清.何绍基 书法作品《对联

    清.何绍基 书法作品《对联》

    4. 何绍基隶书为何能后来居上

    一是先分后合的临习方法。

    从60岁在济南泺源书院主讲时起,何绍基开始专门临习汉隶。他自立日课,对东汉碑版逐一临写,就是后来回到湖南主讲长沙城南书院时,每日的隶课也从不间断。

    《礼器碑》《乙瑛碑》《曹全碑》《张迁碑》《衡方碑》《礼器碑》《史晨碑》《石门颂》等汉隶名碑,他都数十遍甚至百余遍地临习过,可谓博揽兼资。不过,在临写时他采取了“先分后合”的特殊方法,即“先分之以究其极,然后合之以汇其归”。

    对此,《霎岳楼笔谈》曾总结说:何绍基学隶书“自课之勤,并世无偶。每临一碑,多至若干通,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气,或取结构分布。

    当其有所取,则临写时之精神专注于某一端,故看来无一通与原碑全似者。”表面上看,他的临摹作品与原作并不完全相似,有的还相差很远,其实他是仅取该碑的某一个精彩方面,而不顾其余,然后他再将各碑之长汇集起来,自成一格。

    5. 何绍基楷书《封禅书》,标致之极,不可不视

    何绍基(1799-1873) ,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

    6. 何绍基的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何绍基的书法风格的形成,还有其执笔法的作用因素。

    他在59岁时所临《张黑女墓志》后题跋有云:“……每一临摹,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费力,直是腕力笔锋,天生自然,我从一二千年后,策拿骀以蹑骐骥,虽十驾亦徒劳耳,然不能自已矣。

    ”他一生执拗地以其所谓“回腕法”作书,这一执笔法乃出于李广“猿臂善射”之理,套用于作书。他说:“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

    以简御烦静制动,四面满足吾居中。李将军射本天授,猿臂岂止两臂通。

    气自踵息极指顶,屈伸进退皆玲珑。”(何绍基诗《猿臂翁》)射箭开弓的悬臂执弓法本由于“屈伸进退皆玲珑”的要求,根据生理条件而在实践中合理地形成,而且以脚根为基,立定而运气达于指端。

    作书时的执笔毕竟与射箭有异,作书时笔在身体的前方运使,其势与射箭开弓为一向内向外回环旋转,一由内向外开张至极点,前者气力内含,后者气力外撑,不可简单地套用。何绍基从“猿臂善射”设想出的回腕执笔法,以指攒笔杆上端,高悬肘腕,又将腕关节回勾,如此虽有回抱之势,达到其所谓“圆空”,但气力不能顺畅,且不久腕肘关节即疲劳,凭增肩关节负担,实则运转反不灵便。

    也难怪其作书“约不及半,汗浃衣襦”了。从何氏的跋语来看,他59岁时也怀疑起回腕执笔的合理性,相比古人“腕力笔锋,天生自然”来,颇有感慨,但已养成习惯,欲改也难了。

    何绍基以回腕法执笔作书,也是其书直中见曲,灵活中含钝拙之意的原因之一。如此执笔作书,本不易稳,他努力使其稳;本不易直,他努力使其直;本不易灵活,他努力使其灵活,故尔使其书兼具了巧拙、朴妍、正奇等相对立而又相和谐的丰富的线条内涵,这不独依赖于对篆、隶古意的追求。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