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唐诗的故事王之涣
1. 王之涣的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 “万仞山”, 山天相连, 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2. 百家讲坛李白唐诗的故事观后感500
幼年的李白,深深折服于司马相如的文采,加以初唐的文风正在从南北朝的骈俪的文风中走出,师汉之古风渐成共识。
李白习司马相如之文,每日读一篇,仿写一篇,浸淫日久,文章风格渐渐定型。遗憾的是,这时流行的文体已非汉之所谓赋,而是唐之所谓诗。
且其时律诗尚未形成绝对优势,携带汉风的自由体长短句风头正健,如陈子昂之《登幽州台歌》,于是李白找到了他大展豪情的通道。后人读李白之诗,感觉其律诗不工,长短句之随意自然,意境之奔放浪漫,简直就不是在读诗,而是在欣赏汉之丽文美赋。
如《将进酒》,《蜀道难》等。独不知李白与司马相如的这段渊源相继及期间所下之苦功。
至于李白之情场得意,相比于远师司马相如,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 王之涣的凉州词
我很早在某本书中看到,是纪晓岚编的。 一年夏年,乾隆皇帝新添了不少扇子。当时有一个风俗,就是在扇面上题一些字画,以示儒雅。乾隆最喜欢的一把扇子还没有题字,就命纪晓岚把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七绝《凉州词》题写上去。其四句为: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在题写中,纪晓岚不慎把“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给字漏掉了。乾隆皇帝看了,颇感不悦,丢回给纪晓岚,并说他有欺君之罪!纪晓岚把乾隆皇帝丢回的扇子一看,才知漏写了一个字。他想了一下,缓缓对乾隆皇帝说:“启禀圣上,这不是诗,而是一首词。”
“此话怎讲?”乾隆皇帝觉得奇怪。“让微臣吟诵给圣上听。”接着纪晓岚吟诵出来的句子是:“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纪晓岚这么一断句,一首《凉州词》果然由诗变成了词,而且意思完全未变。
乾隆皇帝听后哈哈大笑,连连夸赞纪晓岚机敏过人,没有治他欺君之罪。哦,我再帮你查了一下,却发现两个版本都有,另一个版本是: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为她的扇子提诗.那位书法家写的是唐朝王之焕的诗《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于疏忽,书法家忘了写"间"字.慈禧大怒,要杀他.那位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到:"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焕的诗意填的一首词."并当场断句,读给慈禧听: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了,转怒为喜,连声称妙.但这些都只是传说,也不一定发生过,我认为可能是慈禧那个,之所以会放到纪晓岚头上应该是纪晓岚的名气比较大,上面那个版本也更像是编出来的故事,内容很详细,更可能是假的,百家讲坛有很多讲的都是野史传说。
4. 百家讲坛讲的关于唐朝的历史
百家讲坛_《唐诗的故事》第1部分(李白、杜甫)
百家讲坛_《唐史系列01:玄武门之变》
百家讲坛_《唐史系列02:贞观之治》
百家讲坛_《玄奘西游记》(第一部)
百家讲坛_《玄奘西游记》(第二部)
百家讲坛_《玄奘西游记》(第三部)、特别节目:玄奘精神
百家讲坛_《武则天》
百家讲坛_《诗歌唐朝》第1部分
百家讲坛_《诗歌唐朝》第2部分
百家讲坛_《唐史系列03:唐高宗真相》
百家讲坛_《太平公主》
你可以去CNTV照着看一下,采纳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