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联唱歌谱

    1. 民歌大联唱 歌词

    民歌大联唱

    作词:乔羽 作曲:雷振邦

    演唱:阿宝

    唱山歌哎

    这边唱来那边合那边合

    山歌好比春江水也

    不怕滩险弯又多喽弯又多

    唱山歌哎

    这边唱来那边合那边合

    山歌好比春江水也

    不怕滩险弯又多喽弯又多

    大雁听过我的歌 小河亲过我的脸

    山丹丹花开花又落 一遍又一遍

    大地留下我的梦 信天游带走我的情

    天是星星一点点 思念到永远

    1937年呀日本鬼子进了中原

    先打开了卢沟桥后进了山海关

    那火车道修到了济南

    鬼子就放大炮 八路军就拉大栓

    瞄了一瞄准就打死个翻译官

    他两眼一瞪就上了西天

    他两眼一瞪就上了西天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

    这里水路九连环

    这里的山歌排对排

    这里的山歌串对串

    十八弯

    弯出了土家人的金银寨

    九连环

    环出了土家人的珠宝滩

    春季里么就到了这

    水仙花而开

    水仙花而开

    年轻的女儿家踩呀踩青来

    夏季里么就到了这

    女儿心上焦

    女儿心上焦

    石榴花的籽儿呀赛过了玛瑙

    小呀阿哥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

    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

    美丽小鸟飞去无影踪

    我的青春像鸟一样不回来

    我的青春像鸟一样不回来

    别的那样哟

    别的那样哟

    我的青春像鸟一样不回来

    别的那样哟

    别的那样哟

    我的青春像鸟一样不回来

    人人那个都说 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 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 多好看

    风吹那个草地 见牛羊

    风吹那个草地 见牛羊

    一杆杆那个红旗一杆杆的枪

    咱们的队伍实力壮

    山丹丹那个开花呦红艳艳

    毛主席领导咱们打江山

    毛主席领导咱们打江山

    /song/5900683

    2. 求谐音古诗,不要谐音联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烛-嘱,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竹枝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

    二猿落入深山中,小猴子怎敢对锯(对句)

    一马陷足污泥里,老畜牲怎能出蹄(出蹄)

    两舟并济,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荻青)怎比萧和(萧何)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姜唯)实难旅步(吕布)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恨关羽不得张飞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无情)却有晴(有情)。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孔子生于舟(周)未

    光舞(武)起自汉中 (光舞:闪电;汉中:天空)

    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 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 印

    向阳门第春常在 --苏 轼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佛 印

    3. 语言与艺术

    通过各领域内容互相渗透而达到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总目标”。

    近年来,我在幼儿园大班进行“语言领域的古诗欣赏与艺术教育相整合”的教学探索活动,效果良好。 古诗,中华语言之精髓。

    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结晶,对5-6岁幼儿进行古诗文欣赏教学活动,可以增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加强幼儿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孩子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一种淡淡的无意识之中把古诗文融入幼儿心中,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经意之间给幼儿以影响与启迪。但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幼儿生活的年代相差很远,幼儿不易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表达的情感。

    所以通常情况下幼儿学习古诗比较枯燥和乏味。我在大班下期将古诗欣赏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把语言与艺术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唱、舞、画中愉快欣赏古诗,让语言教学成为幼儿娱乐活动。

    大班阶段,幼儿的语言发展及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思维方式已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迈进。这为我们的古诗欣赏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欣赏古诗呢?语言与艺术结合起来,对语言及艺术进行整合。这就要讲究语言的艺术魅力。

    大家都知道,艺术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幼儿通过绘画、唱歌、舞蹈等方式表达情感,表现自我。

    怎样将枯燥的古诗与艺术教育整合起来呢? 一、说古诗 以古诗《咏鹅》为例。教师展示古诗,为幼儿解说:大白鹅啊大白鹅、你弯曲着脖子仰天歌唱,洁白的身躯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

    多好玩啊!教师将古诗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说出来,幼儿一听便明白了古诗的意境,再吟诵古诗就朗朗上口了。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可让一部分幼儿朗诵古诗,另一些幼儿解说古诗意境,把诗词与意境结合起来,在诵读古诗时,幼儿更能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二、画古诗 画古诗也就是把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形象地画出来,即为古诗配上画。诗配画不仅是诗形象的解说图,更是诗的意境的再创造,不仅让幼儿体会诗歌的意境,还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

    如在春意盎然的季节,我请幼儿欣赏古诗《咏柳》。先请孩子们观察春天里有哪些变化,孩子们看到柳树发芽,春风吹拂,柳条飘飘;燕子飞翔;花儿盛开……再把孩子们看到的东西大胆画出来,一幅栩栩如生的《咏柳》图便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这时候再来让幼儿欣赏古诗,看着画面吟诵古诗,便能轻松地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了。又如请小朋友为古诗《古朗月行》配画插图,小朋友们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得出为这首古诗画插图,要画一个圆圆的月亮,还有一个小朋友抬头望着那个又圆又亮的月亮。

    由此可见,孩子们知道诗中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孩提时代对月亮的认识。而在为古诗《池上》做准备时,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一个炎热的夏天,小孩撑着小船,来到池塘里,看见许多美丽的荷花,还有好多好吃的莲子,于是他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可是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借助故事情节,引导孩子们画出美丽的荷花,结实的莲子,火红的太阳,划着小船的孩童……一幅天真并且充满童趣的池上小图便活灵活现地展现的孩子们眼前。

    带着如此美丽的意境去欣赏古诗,难道孩子们还会厌倦吗?孩子们对古诗心领神会后,为古诗《画》配图便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三、唱古诗 唱古诗顾名思义也就是唱着歌儿学古诗。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是一种美妙的语言,它同样能表达人的所思所想。

    如何将语言与音乐巧妙地结合起来?音乐与语言虽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实质是相通的,幼儿在习得语言经验的过程中适当渗透音乐元素,能让孩子产生由衷的快乐,从而提高对语言的兴趣,体会运用语言的快乐。在古诗欣赏活动中,将古诗词填入孩子们优美的旋律中,进行吟唱,会大大提升孩子们欣赏古诗的兴趣。

    我在古诗《静夜思》欣赏教学时,先为孩子们简单讲解诗意并吟诵两遍后,将诗句填入一首优美并符合此古诗意境的旋律中,孩子们突然精神焕发,跟着唱起来。随后,引导幼儿将古诗《相思》、《春晓》、《悯农》等诗句填入旋律中,谱出了一曲意境悠扬的歌曲《唐诗大联唱》。

    孩子们兴趣浓厚,有成就感,唱起歌儿来声情并茂,情感也就来得更真挚。 四、运用肢体语言激发幼儿欣赏古诗的兴趣,理解古诗内容 幼儿的最大特点是喜欢动感,具有动感的事物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兴奋,让他们愉悦。

    肢体语言正是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充分运用动作提高孩子的兴奋点,让孩子们跟着感觉走,边做动作边朗读古诗,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以《悯农》为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果只教孩子朗读诗句,反复的读几遍,孩子们就厌倦了,兴趣也没有先前那么浓了,这时如果教师配上恰当有趣的肢体语言,比如:双手握锄把劳作,只手遮阳仰望天空,双手从额头往下做擦汗式,只手食指指地。

    4. 诗词格律;平仄谱

    《平仄用韵歌》 一三五虽通融,句中防孤平。

    一三五虽不论,当防连三平。① 二四六要分明,末字更当清。

    平韵奇句仄,仄韵奇句平。 首句若押韵,一联末字同。

    若是偶字句,两字换仄平。 奇字适掌握,偶字必分明。

    排律小律对,规则一般同。 若用仄声韵,诗谱莫大动。

    每句倒一三,换换仄与平。 再按这歌诀,处理仄与平。

    《五言绝句律谱歌》 首句双仄双平仄,二句双平双仄平。 三句三平又两仄,四句三仄又两平。

    倘若想写平起式,两联颠倒成自然。 两体首句若押韵,倒一倒三换平仄。

    《其他体式诗谱歌》 要得七绝谱简单,五绝句头两字添。 平添仄来仄添平,五绝既把七绝边。

    五律七律谱不难,绝句诗谱重一变。 首句不韵平仄起,各自重复诗谱现。

    两体句首若押韵,倒一倒三换平仄。 倘若要押仄声韵,倒一倒三位置颠。

    《押仄韵律谱歌》 绝句若把平仄押,四三二一倒排法。 原来一二三四序,四三二一来变化。

    首句若把仄韵押,倒一倒三换换也。 律诗若把仄韵押,仍然可按排序法。

    八一呼唤二变三,四五六七字交叉。 若嫌上法不好记,末字倒三换位置。

    *注:以上歌诀中的数字,皆为每字在诗句中的位置数。 补充:①当防连三平,这里颇有争议,在标准诗谱中,有连三平现象是存在的,有网友指出,连三平应是指在句末不得出现,称三平尾,并尽可能避免出现三仄尾。

    格律诗的产生,是为了使得音韵更美,是因美而生,并非因律生诗,因此我不提倡因律而害意。 ——————自刘茂芳先生《诗词格律集成》。

    5. 【斜音古诗】

    武汉·蔡大金谜友的《“谐音字谜”的沿起及分类》 “谐音字谜”是指谜面以一个或两个汉字同音(或谐音、切音)扣底,或取其它非汉字材料达到谐音目的的一类字谜.有人称为“提音字谜”或“音变字谜”.我们之所以称为“谐音字谜”,一是遵从汉字“六书·谐声”传统,二是通过这一定义,揭示整个“谐音字谜”的规律和特点.前述“提音”、“音变”等提法,只是单个谜条评述时的技术性用语,若用于“谐音字谜”理论上的概括,尚存涵盖不广的缺陷.所以,在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命名前,我们暂以“谐音字谜”称呼之. 利用汉字“六书”之义(即象形、指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造谜,是我国灯谜由来已久的优秀传统.这一传统,在谢会心《评注灯虎辨类》中得到较为切实的体现.他在该书篇首大书“六书原理”.将灯谜中除谜格之外的所有“法门”.“体例”归于“六书”旗下.谢氏这样的归纳是否科学、合理呢?不得而知.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归纳呢?亦语焉不详.我们从他的书中实在找不出具体答案.只有读了张起南《橐园春灯话》后,才知道张“谜圣”也曾有过类似的阐述.张在《春灯话》中说:“谜有体有格.体则有会意、象形、谐声、增损、离合、假借之别.”接着张氏较为详细地列举了这类灯谜的特点.如此看来,谢公只不过是依样画葫芦,照搬”谜圣”的“理论”而已.《评注》书中多有抄录《春灯话》处,留待以后再议吧. “六书原理”自谢会心至今,影响了现代谜坛七十多年.几乎成为谜界约定俗成、普遍接受的一个理论框架.现在若要打破这一“框架”,重新构筑新的灯谜理论,也还是一个不太现实而且比较困难的事情.谢公书中的“谐声”、“切音”、“通韵”……等等,大抵属今天“谐音”一类.如“谐声”类中一例:“彼此姻缘恰并头”射“韵”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谐音字谜”.此谜以“姻、缘”二字与“音、员”同音之巧成谜,成为现代谜坛一条谐音扣字的经典之作,这条字谜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灯谜典籍中,作者已佚名.谜面原是这样的:“不是姻缘也并头”.是将明清以来的民间俗语“不是冤家不聚头”(参见《红楼梦》29回)略为改造的句式.“冤家”是《红楼梦》中贾母比喻贾宝玉、林黛玉两个有情人的话.谜作“姻缘”本无可厚非.然谢会心偏将“不是”两字改为“彼此”,谜虽近扣,却离“俗语”原意远了. “谐音字谜”是民间谐声谜事的衍生物,培育品.若将民间谐声谜语比作培养菌温床,那么,“谐音字谜”当是这一“温床”上长出的莓菌和香菇.我国“谐声”造谜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远推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其中有很多“谐音”双关的例子.如以“环”谐“还”,以“丝”谐“思”,以“芙蓉”谐“夫容”,以“莲子”谐“怜子”……等等.发展到陈朝沈炯的仿《郡》体诗《闲居有乐》:“屋室何寥廓,志士隐蓬蒿”,用“志”谐音“至”而拆“屋”.整个宋朝年间的灯谜资料应该说是很丰富的.可惜散佚严重.现在除周密《齐东野语》尚留吉光片羽外,所存无几.真正的“谐音”谜例已很难寻觅了.我们只能从稍后的明李开先《诗禅》一书中得以一观.如《诗禅》中的“尼姑庵不值半文钱”射“光阴似箭”,谐音“光阴寺贱”相扣.这里的“光阴”是别解,“寺贱”是“谐音”.又如“天师过河不用船”射常言“自有法度”,其中“度”谐音“渡”.这已相当于今天的“粉底格”了.上述以“谐音”造谜的民间谜语,为清代文人灯谜的“谐声”取法铺垫了厚实的基础.倘无宋、明几代人的努力探索,清至现代的“谐声”灯谜是无以发展的.谜格中的“梨花”、“飞白”、“玉带”、“底”……等等谐声格类,正是“谐声”灯谜逐渐成熟定格的标志.张起南之所以把“伤心细问夫君病”射“杯盘狼藉”(谐“悲盘郎疾”)称为“世俗所传”(参见《春灯话》上卷),大约也是“谐音”谜语本来自民间的缘故.其实这条谜倒不是“世俗所传”,而是清嘉庆年间江南文人的地道创作.它较早出现在爱素生《竹西春社钞》中.谜面原是“伤心细问儿夫病”.目标“朝阳格”(即“昭阳格”),射“古文”一句.“杯盘狼藉”典出《史记·滑稽列传》,后在《三梦记》、《歧路灯》等小说中中反复出现,已是大家熟悉的一条成语了. “不是姻缘也并头”是在“谐声”灯谜已经成熟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条谜作与其说是某个人的创作,不如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最初并未引起谜人们的特别注意.只是到了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因为柯国臻先生等少数几位谜坛精英的提倡,才逐渐风糜起来.柯氏模仿此谜而制下列诸作: 但闻左右尽歌声(戬),声声鼓乐起西东(胡) 音乐堪听意会难(胭),织抒半融读书声(纾) 随后,模仿之“声”风起.诸如郑百川的“塔前破寺起风声”(封)、方柱中的“潭中流水似琴声”(覃)、黄穆灿的“鸡声明月清风里”(肌)、张奕虎的“鼓乐之声播戎羌”(胡)、武骝的“村头含泪听乡音”(湘)、赵首成的“大泽起义辨狐音”(湖)……等等一大批“音扣字谜”竞相登台亮相,俨然成为整个九十年代字谜创作的主流.这些“提音”方式谜作,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展现了新一代谜人善于追求的精神风貌.其内在的“模仿”痕迹是明显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