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题无江亭唐诗

    1. 题乌江亭的古诗诗意是什么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361326331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这首诗描写了乱烟、碧砌、飞月、离亭、江山等景物。(2分)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寂寞伤感之情。(2分)

    小题2:寒。(1分)一个寒字表面上是说夜气寒凉,(1分)实际上暗示了内心的伤感孤独,(1分)寒字将此夜注入离情(或融情入景或情景交融)(1分),凸显了诗歌的境界。

    小题1:

    试题分析: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这是说,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这是一三两句之间与二四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其实,一二两句之间与三四两句之间也有其内在联系。对月夜景色有体验的读者会知道,地面的烟雾往往随夜深月转而加浓。

    小题2:

    试题分析: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本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35333638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小题1:(1)①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离别之情(2分))。②用了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表

    现手法(2分)。前两旬以烟笼月移显示了夜色的深沉,后两旬以亭掩夜寒写出了人去后周围环境

    的冷寂。通篇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2分)

    小题1:(2)“寒”字有画龙点睛之妙,它既写天“寒”,因为夜深而感觉到的身体上的寒冷(2

    分);更写心“寒”,写出了朋友离去后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和孤独怅惘(3分)。

    小题1:这里是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就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小题1:这里是品味诗歌语言考点。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这里“寒”一语双关。

    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其一

    (1)①津亭 ②秋夜(或“秋月夜”) (2)“寒”:不仅是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也是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孤寂清冷的感受,表现了与友人离别后的凄冷伤感。

    “飞”:借写月亮移动迅速而表现时间飞快,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别后心情的怅惘和沉重。 “乱”:夜里烟雾昏暗弥漫,正是诗人离别友人后心情的暗淡迷乱的写照,表现了作者与友人离别后内心的沉重和纷乱。

    诗歌鉴赏参考资料比较两首同题诗,我们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

    通过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 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

    这是说,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 这是一三两句之间与二四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

    其实,一二两句之间与三四两句之间也有其内在联系。对月夜景色有体验的读者会知道,地面的烟雾往往随夜深月转而加浓。

    杜牧《泊秦淮》诗中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句和李存勖《忆仙姿》词中的“残月落花烟重”句,都是如实地写出了烟雾与夜月的关系。 同时,对送别有体验的读者也知道,当行人未去、匆匆话别之际,是无暇远眺周围景色的,只有在行人已去、惘惘若失之时,才会从凝望中产生这种江山夜寒之感。

    谢逸《千秋岁》词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句,所写的感受也与此相似。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

    这个“寒”字在本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

    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 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

    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节选自《唐诗鉴赏辞典》)。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