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残红唐诗

    1. 诗词鉴赏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

    诗一开始就展开具体形象的画面:宫中,一个暮春的清晨,宫女徘徊于桃树下,看看“树头”,花朵越来越稀:“树底”则满地“残红”.这景象使她们感到惆怅,于是一片一片拾掇起狼藉的花瓣,一边拾,一边怨,怨东风的薄情,叹桃花的薄命…….在古典诗歌中,伤春惜花,常与年华逝去,或受到摧残联系在一起的.如“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宫人的惜花恨风,只是自觉不自觉地移情于物罢了,也隐含着对自身薄命的嗟伤. 诗上下联间有一个转折.从“觅残红”突然想到“桃花贪结子”,意境进了一层.《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用桃花结子来暗示女子出嫁,此诗“桃花贪结子”一样具强烈的暗示性.桃花结子是自然的、合理的,人也一样.然而封建时代的宫女,连开花结子的桃花都不如,写“桃花贪结子”,就深深暗示出宫女难言的隐衷和痛苦. 到这里,读者会感到宫女惜花的心情渐渐消逝,代之以另一种情绪,这就是羡花、乃至妒花了.从惜花恨风到羡花妒花,是诗情的转折,也就是“在委曲深挚中别有顿挫”(《石洲诗话》).这一顿挫,使诗情发生跳跃,意境为之深化.如果说仅仅从惜花恨风,读者还难以分辨宫女之怨与洛阳女儿之怨的不同;那么,这羡花妒花的情绪,就把二者完全区别开来,写出了人物感情的个性,赋与形象以深度与厚度了.同时,这一转折又合乎生活逻辑,过渡自然:桃花被五更风吹散、吹落,引起宫女们的怜惜和怨恨,她们把桃花比为自己,同有一种沦落之感;但桃花凋谢了会结出甘美的果实来,这又自然勾起宫女的羡艳、妒嫉了.但诗人的运笔不这样直截表达,却说是桃花因“贪”结子而自愿凋谢,花谢并非“五更风”扫落之过.措词委婉,突出了桃花有结子的自由,也就是突出了宫女命运的大可怨恨.此诗就生动形象地通过宫女的思想活动的景物化,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反人道的现实. 王建《宫词》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清新.此诗近于口语,并适当运用重叠修辞,念来琅琅上口,具有民歌风调.尤其因为在明快中见委曲,于流利中寓顿挫,便成为宫词中百里挑一的佳作.。

    2.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的古诗

    蝶恋花

    苏东坡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236373765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3. 【无限残红著地飞,溪头烟树翠相围 】 出自哪首古诗,作者是谁

    1、“无限残红著地飞,溪头烟树翠相围 ”出自古诗《暮春》,作者是王安石。

    2、作品原文

    无限残红著地飞,溪头烟树翠相围。

    杨花独得东风意,相逐晴空去不归。

    3、作者简介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现为 抚州东乡县 上池自然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

    4. 诗词鉴赏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诗一开始就展开具体形象的画面:宫中,一个暮春的清晨,宫女徘徊于桃树下,看看“树头”,花朵越来越稀:“树底”则满地“残红”。这景象使她们感到惆怅,于是一片一片拾掇起狼藉的花瓣,一边拾,一边怨,怨东风的薄情,叹桃花的薄命……。在古典诗歌中,伤春惜花,常与年华逝去,或受到摧残联系在一起的。如“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宫人的惜花恨风,只是自觉不自觉地移情于物罢了,也隐含着对自身薄命的嗟伤。

    诗上下联间有一个转折。从“觅残红”突然想到“桃花贪结子”,意境进了一层。《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用桃花结子来暗示女子出嫁,此诗“桃花贪结子”一样具强烈的暗示性。桃花结子是自然的、合理的,人也一样。然而封建时代的宫女,连开花结子的桃花都不如,写“桃花贪结子”,就深深暗示出宫女难言的隐衷和痛苦。

    到这里,读者会感到宫女惜花的心情渐渐消逝,代之以另一种情绪,这就是羡花、乃至妒花了。从惜花恨风到羡花妒花,是诗情的转折,也就是“在委曲深挚中别有顿挫”(《石洲诗话》)。这一顿挫,使诗情发生跳跃,意境为之深化。如果说仅仅从惜花恨风,读者还难以分辨宫女之怨与洛阳女儿之怨的不同;那么,这羡花妒花的情绪,就把二者完全区别开来,写出了人物感情的个性,赋与形象以深度与厚度了。同时,这一转折又合乎生活逻辑,过渡自然:桃花被五更风吹散、吹落,引起宫女们的怜惜和怨恨,她们把桃花比为自己,同有一种沦落之感;但桃花凋谢了会结出甘美的果实来,这又自然勾起宫女的羡艳、妒嫉了。但诗人的运笔不这样直截表达,却说是桃花因“贪”结子而自愿凋谢,花谢并非“五更风”扫落之过。措词委婉,突出了桃花有结子的自由,也就是突出了宫女命运的大可怨恨。此诗就生动形象地通过宫女的思想活动的景物化,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反人道的现实。

    王建《宫词》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清新。此诗近于口语,并适当运用重叠修辞,念来琅琅上口,具有民歌风调。尤其因为在明快中见委曲,于流利中寓顿挫,便成为宫词中百里挑一的佳作。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小题1:

    试题分析:劫:强取。“劫”有三种解释:(1)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乃欲以生劫之”;(2)威逼,胁迫《六国论》“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3)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万劫不复”。此处运用语境代入法即可推断出,在这里是威逼胁迫的意思。

    点评:此题代入法需要联系前后语境,单纯运用语法判断不出对错,因此难度较大。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两个“为”都表被动,是介词。B项两个“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是助词。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D项第一个“其”表希望语气,第二个“其”是代词,他们。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大纲中规定的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要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小题3:

    试题分析:“并劝谏他人”无中生有。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因此不存在劝谏别人的意思。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较选项与原文的异同,难度不大。

    小题4:

    试题分析:考生需要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用作动词,符合法度。(2)虽:即使。与:给予。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3)若人:这样的人。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

    点评:本题翻译的三个句子,需要注意的是实词的理解,考生必须把语句放在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以提高正确率,还要注意语句通顺。

    6. 请教唐诗宋词.苏东波<;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 爱问知识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

    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

    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

    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

    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

    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

    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 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

    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

    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 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

    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 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

    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

    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7. 早是残红枝上少,飞絮无情,更把人相恼

    “早是残红枝上少,飞絮无情,更把人相恼”的意思是:

    早知道残红的树枝是的残花少之又少,飞絮也没有感情,知识白白徒增烦恼罢了。

    出自:

    段克己的《蝶恋花·闻莺有感》

    全诗:

    《蝶恋花闻莺有感》

    鹈鴂一声春色晓。蝴蝶双飞,暖日明花草。花底笙歌犹未了,流莺又复催春老。

    早是残红枝上少。飞絮无情,更把人相恼。老桧独含冰雪操,春来悄没人知道。

    翻译:

    只怕杜鹃一声将春色叫明白。蝴蝶双双伴飞着暖日的明花草。花底的笙歌还没有完成,流莺又催促着春天快快过去。

    早知道残红的树枝是的残花少之又少,飞絮也没有感情,知识白白徒增烦恼罢了。老桧只知道独自品味冰雪的意境,春来悄悄到来却没人知道。

    扩展资料:

    “早是残红枝上少,飞絮无情,更把人相恼”出自段克己的《蝶恋花闻莺有感》,这首诗的成诗背景:

    段克己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居里。

    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自得其乐。元宪宗四年卒,年五十九。工于词曲,有《遁斋乐府》。

    段克己为河汾诗派作者,兼擅填词,存世作品中一些诗词,写故国之思,颇有感情。如“塞马南来,五陵草树无颜色。云气黯,鼓鼙声震,天穿地裂。

    百二河山俱失险,将军束手,无筹策。渐烟尘,飞度九重城,蒙金阙”。他也关心民间疾苦,曾哀吟“生民冤血流未尽,白骨堆积如山丘”。然而写得最多的还是山光水色和隐逸生活,刻画山川的雄伟,描绘风光的绮丽,都有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蝶恋花·闻莺有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段克己

    8. 古诗咏题牡丹落尽残红始吐芳句作者是谁

    咏牡丹

    作者: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赏牡丹

    作者: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复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制节动京城。

    惜牡丹花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zd零泥土中。

    咏牡丹

    作者: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残红唐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