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杜甫登岳阳楼
1. 【古诗杜甫登岳阳楼时代背景】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①.吴楚②东南坼,乾坤日月浮③.亲朋无一字,老病④有孤舟.戎马⑤关山北,凭轩⑦涕泗流.1.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临洞庭湖.2.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3.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4.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多种疾病.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5.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6.凭轩:倚着楼栏杆.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背景介绍一、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 古诗 登岳阳楼
诗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整个天空全映在湖面上。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1)结合注释,理解这句诗的含义:吴楚两地在东南处裂开,天和地日日夜夜浮于水面.这里一个“坼”字仿佛写出了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一个“浮”字仿佛使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这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富有动感,显得壮阔宏伟.(2)“无一字”“有孤舟”可见诗人的孤苦伶仃,“戎马”“关山”点出了写作本诗时的战乱背景,由此可知,诗人在战乱中感到孤苦无助,抒发了他对国家动荡不安和对国家的牵挂之情.后一问可联系题干中提到杜甫的“诗圣”之称,作为“诗圣”的杜甫,他不仅仅只是为个人的命运而担忧,同时也为国家而悲,体现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答案:(1)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壮阔磅礴的气势,富有动感和力度.(修辞手法1分,作用2分)(2)后两联分别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身世孤苦,晚境凄凉的哀叹和对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的悲伤,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参考译文:早早就闻知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观看.吴楚被大至分为东南两地,浩荡的水波吞吐昼夜不息.亲朋好友个个都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仿佛一叶孤舟.北边的关山战火不曾停息,我扶窗远眺不禁涕泪交流.。
4. 古诗杜甫登岳阳楼急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①。
吴楚②东南坼,乾坤日月浮③。 亲朋无一字,老病④有孤舟。
戎马⑤关山北,凭轩⑦涕泗流。 1。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临洞庭湖。 2。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3。
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4。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多种疾病。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5。
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6。凭轩:倚着楼栏杆。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背景介绍 一、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5.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背景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大历三年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
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其余三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及鹳雀楼,最后一个说法众多也有人说是蓬莱阁、越王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6. 【登岳阳楼(杜甫)解释“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并回答全诗抒发
杜甫《登岳阳楼》:沉郁顿挫的岳阳楼 《岳阳楼记》写的是范仲淹想像自己登上岳阳楼,激发出自己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杜甫的《登岳阳楼》,写的也是登上岳阳楼的感兴.那么他的观感有什么不同于范仲淹的特点呢? 第一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意思大概是久闻大名,今日终于来到.这好像是大白话,没有什么特别的诗意,有点煞风景.这在杜甫的诗中,似乎不是个别现象.杜甫号称“诗圣”,却往往不讲究开头.《春夜喜雨》的开头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望岳》的开头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都是很平淡的文字.律诗一共八句,一般说,每一句都不能轻易放过.但这里却基本上是叙述,没有形容,没有夸张,没有抒情.当然,一开头就激动,杜甫不是不会,可是总不能每一首都一样激动(像《登高》那样:“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以平静的感情,以朴素的文字开头,是不是也自有其魅力呢?杜甫对此好像有点偏爱.又如《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岳,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都很平静,并不是很激动的样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诗的体裁,都是五律.而同样是杜甫的律诗,七律就很少这样(如上述《登高》的开头两句).这可能不是偶然的.五言诗虽然只比七言诗少两个音节,但是其风格要比七言高雅古朴得多.这表现在文字朴素无华,在情感上则内敛,不事张扬,不轻易激动,更不轻易以文采取胜.再看下面的句子: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按理说,登岳阳楼的人,目力所及,是无法窥见吴楚大地全貌的;可是杜甫在这里却夸张地说:吴楚被洞庭分成东南两片,而天地也就在这片水面上日日夜夜地沉浮.一个“浮”,不着痕迹地把苍茫大地变得轻了,也把洞庭湖反衬得极目无垠而且深沉浑厚了.这一句可能是受到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影响.曹操的原文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不过曹操说得比较朴素,用了两个“若”,是明喻;而杜甫干脆就把假定性从字面上省略了.从修辞上来说,直接用了“坼”和“浮”,是暗喻.这个“浮”字,可能是唐诗人十分欣赏的.王维《汉江临泛》: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这还只是波澜的涌起,造成城市(郡邑)的浮动的感觉.而杜甫却是乾坤、大地和天空日日夜夜地浮动,想像的气魄更为博大.这不仅是湖面的浩淼起伏,而且是精神空间的宏伟和辽阔.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情绪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使感情显得宏大,这是杜甫的拿手好戏.这一联,得到历代诗评家的喝彩:“气压百代,为一方雄浑之绝.”(陈伯海《唐诗汇评》[中],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270页)但是,杜甫又不完全停留在高亢的音调上,常常是由高而低,由历史到个人: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明明是个人的痛苦,有关亲朋离异的,有关自己健康恶化的,这可能是小痛苦,但是杜甫却把它放在宇宙(乾坤)和时间的运动(日夜浮)之中.这气魄,就宏大而深沉了.当然,这并不完全是技巧问题,而是诗人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是够宏大的了,但是他随即又转向了他个人的命运,而且为亲朋信息杳然和自己的老病而涕泗横流起来.这不但不显得小家子气,而且以深沉的情绪起伏来调节他的情感节奏.《杜诗说》的作者说这首诗:“前半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这种“阔狭顿异”,也就是情绪的大幅度起伏变幻,事实上也就是杜甫本人在《雕赋》中所说的“沉郁顿挫”.在《登楼》中,则是: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他个人的“伤心”总和“万方多难”的战乱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他的悲痛有了社会的广度.为了强化这社会性的悲痛,他又从“天地”的宏大空间、“古今”的悠远时间两个方面充实其深度.杜甫的气魄,杜甫的深度,就是由这种社会历史感、宏大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三维一体地构成的.哪怕他并不是写登高,他也不由自主地也以宏大的空间来展开他的感情.例如《秋兴》八首之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借助“兼天”、“接地”的境界,杜甫表现了他个性宏大深沉的艺术格调.换一个人,即使有了登高的机遇,也不一定能表现出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来.但是,在注意到杜甫精神空间的博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登楼》《秋兴》八首之一和《登岳阳楼》的明显不同.前者比较富于文采,比较富于激情;而《登岳阳楼》的语言则比较朴素,情感比较内敛.“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除了孤舟的“孤”以外,别无形容词.“戎马关山北”,似乎只是叙述.“凭轩涕泗流”,有点实话实说.但是,文字的平实,和内在情感的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