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杂论读后感
1. 唐才子传读后感1000字
唐才子传读后感
《唐才子传》也是按照“王杨卢骆”的顺序来排的,这个排序在初唐时候就有。作为四杰之一的杨炯曾说“愧居卢前,耻居王后。”当然杨炯举神童,授校书郎一职,自恃才高,目中无人也可以理解。但后人考证,按照年龄大小,应该是“卢骆”在前,“王杨”最后。
“四杰”并称,按照闻一多《唐诗杂论》中所说“他们的意义主要是他们的赋和四六文。”但紧接着在文章最后闻一多又阐释,“五律是唐诗最主要的形式……王杨的五律是成熟了的五律。”因此,“王杨”对于唐诗有着建设性地推动作用。而“卢骆”擅长歌行,但是一种改良了的歌行,这两种力量,一个是建设者,一个是破坏者,他们四个合力摧毁了自齐梁以来的绮靡文风。
骆宾王,应该是国人了解最早,但了解最少的诗人。因为骆宾王六岁就写了一首《咏鹅》,天才诗人的信口几句就流传了千年。但后来的骆宾王何去何从,大多很少知晓。谈到骆宾王,不禁会想到那首《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尽,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文学史上经常拿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作比较,分析手法,同时也分析唐朝每个阶段的时代特征。这首诗的题目叫《在狱咏蝉》,此时的骆宾王身陷囹圄。但是从《唐才子传》记载“亡命不知所之”,是兵败后下落不明。后来宋之问在灵隐寺吟诗时,有一僧人对诗,而此人便是兵败后遁入空门的骆宾王。但是根据周绍良的笺证,《旧唐书》“敬业败,伏诛。”《资治通鉴》“其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宾王来降。”郗云卿说“宾王光宅中,广陵乱,伏诛,莫有收拾其文者。”这一切文史资料的记载又与《唐才子传》的记载不相符。但无论如何,资料找不到骆宾王入狱的经历。
“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这句话,《旧唐书》中的记载是“高宗末,为长安主簿,坐赃”,坐赃,即犯贪污罪。《新唐书》记载“初为道王府属,尝使自言所能,宾王不答。历武功主簿,裴行俭为洮州总管,表掌书奏,不应。”一个“不答”,一个“不应”也能看出骆宾王的傲慢与上司的不合作。再加上他上书言事,但不知言什么事,一定是言武则天不喜欢的事。所以,很有可能他在做长安主簿时,被人诬陷贪污然后锒铛入狱。或许突如其来的这个“莫须有”罪名,骆宾王内心中的忧愤便借着写蝉比兴抒发出来。
无论是《在狱咏蝉》的序言还是《为徐敬业讨武瞾檄》都是骈文之作,那篇檄文的确既有文采又有气势。读完那篇檄文,的确有酣畅淋漓之感。我感叹,文人骂人从来不带脏字,却骂得入骨三分。让我想到了章太炎骂康有为的一句对联“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这是在康有为七十大寿上章太炎奉上的。初看没啥,但这两联都是断章,完整的是“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另外一句是“老而不死是为贼”,有心者都察觉了两联的最后一字合在一起是“有为”,而忘了,《中庸》和《论语》中的两句话合在一起岂不是骂康有为是妖孽,是贼。
过完七十大寿的康有为在青岛不明不白地死了,这成了民国的一大奇案。但是不是被骂死的,我们不得而知,若是则和三国时诸葛亮骂死王朗首尾呼应了。
只可惜,骆宾王的檄文没有骂死武则天,正如袁绍谋士陈琳讨伐曹操的檄文治好了曹操的头疼一样。武则天、曹操,毕竟还是重量极的政治家。政治家不怕骂,只怕捧,骆宾王毕竟还是个文人,他是活跃在文学史上的,但无法纵横于政治上。这或许也是文人的悲哀吧。
我倒比较喜欢《唐才子传》所写的骆宾王结局,“传闻桴海而去矣。”多么洒脱,自在!当然孔子也说过“道不行也,乘桴浮于海。”李白说“明朝散发弄扁舟”。其实散发扁舟是文人一种最美的精神追求,或许这样安排,能让后世读到骆宾王的读者,内心有一丝宽慰吧。
2. 闻一多的读后感
简要写的,1.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习惯,他废寝忘食地研究古典文学,"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寻找给我们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方法,为了做这些事,他几乎忘了吃,他靠的是精神食粮,连晚年的时候也很少下楼,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终于,他的辛苦得到了回报,他的辛苦凝结成《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硕果。
2.革命家方面."先说再做"成了闻一多先生对于革命坚定的信念,他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向全国人民呼喊,反对独裁,他说得痛快,并不像学者一样"做了再说",这革命是需要像闻一多先生这样大无畏的人,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也只有他敢站出来,大骂特务,他先说了,说的慷慨淋漓,声天震地,气冲斗牛!他终以宝贵的生命证明了他的说和做.我们学习他的"先做再说",也学习他的"先说再做",更要学习他那大无畏的精神。
3.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200字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一:
每个人都很爱国,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着,可是能有多少人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为了爱国,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究竟有多少。
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是与众不同的。别人是说了再做,他是做了再说。别人说了不一定做,他是做了不一定说。他一生创作了三样文学上的奇葩《唐诗杂论》、《楚辞校补》以及《古典新意》。
他在民主运动中,是另一方面的人。与学者方面是截然不同的。是说到也会做到。他说到了,但是他用他的生命作为代价。在演讲大会上大骂特务,说为什么不敢明着打,而在暗地里。问他们李先生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什么要杀死他。既然他犯错了,为什么不明着打,是因为他们自己感到恐惧,从而制造恐惧。。演讲3小时后就被暗杀了。特务们为什么要杀死他。是因为他们害怕闻一多先生。
由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告诉我们,有再大的成绩不要骄傲。为了爱国要向闻一多先生一样,不惧恐怖势力,让人们站起来,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我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感想。
4.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200字】
每个人都很爱国,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着,可是能有多少人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为了爱国,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究竟有多少. 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是与众不同的.别人是说了再做,他是做了再说.别人说了不一定做,他是做了不一定说.他一生创作了三样文学上的奇葩《唐诗杂论》、《楚辞校补》以及《古典新意》.他在民主运动中,是另一方面的人.与学者方面是截然不同的.是说到也会做到.他说到了,但是他用他的生命作为代价.在演讲大会上大骂特务,说为什么不敢明着打,而在暗地里.问他们李先生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什么要杀死他.既然他犯错了,为什么不明着打,是因为他们自己感到恐惧,从而制造恐惧.演讲3小时后就被暗杀了.特务们为什么要杀死他.是因为他们害怕闻一多先生.由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告诉我们,有再大的成绩不要骄傲.为了爱国要向闻一多先生一样,不惧恐怖势力,让人们站起来,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我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感想.。
5. 读乐府文章的读后感如《乐府文学史》
一、罗根泽的学术开拓精神
傅璇宗在导读《唐诗杂论》时曾说“要知道,在崎岖不平的学术道路上,要跨过一段,哪怕是一小段,是多么的不容易,有时看来甚至是不可能的,而这一段或一小段,就是前行者的历史功绩;如果没有前人筚路蓝缕所开辟的这一段或一小段,也许就没有后人延伸的一大段。”我想这段话同样适用于《乐府文学史》。阅读该书,从自序里的“开出采铜,利用废铁”,到章节里对乐府的界定、分类,对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乐府的特色和流变的认证,我看到的是深厚的学术功底之外的那种开拓精神,仅管后人渐多关于乐府的论述,但在那个不寻常的年代,那样动荡的环境下做下这样的学问仍是十分让人敬仰的。
二、《乐府文学史》的质疑精神
1、关于《木兰诗》年代的考证
虽然作者结尾时说“……则出于韦元甫之手,当大致不误”,对木兰诗出于梁还是唐仍没有十分的把握,但他根据《古今乐录》、《文苑黄华》,比较韦元甫的诗作和《木兰诗》之异同,推断出该书出于唐韦元甫之手,而不是梁代的作品;又引《唐六典》论证“策勋十二转,纯为唐时勋官制度”,以此指出沈德《古诗源》“杜少陵《草堂》一篇,后半全用此诗章法。断以梁人作为允也。”这种论断的错误性。这些认证都是极具质疑精神的。前日复习朱东润所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读到《木兰诗》见注释“梁鼓角横吹曲”并无太多想法,如今对于“尽信书不如无书”有更深的体会,做学问定要有质疑和考证精神的。
2、论证《胡笳十八拍》出于刘商之手,而非蔡琰所作。见该书第59-60。
三、其它
1、黄宗羲说“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我觉得罗前辈证斯理之变化是与其勤学、博学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2、罗前辈在文中曾多次以不同于很严肃的学术作品的笔调谈他喜欢的一些乐府作品如第24页“鄙意当推开……”,第95页“余最好吟诵者六首……”,在此也与大家分享我喜欢的一首乐府:
金铜人辞汉歌
唐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宫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6. 《闻一多多说和做》读后感六百字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
读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收获很大。作者臧克家深情回忆着“作为学者和诗人的 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力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臧克家先生写此作文时已是75岁高龄,但面对这些往事,他仍然历历在目。
“那时候,他已经对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是一股什么精神的力量促使着他!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一多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他亲眼目睹着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因此他的诗中多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社会现实。闻一多先生是十分赏识杜甫的,他也与杜甫有着相同的经历,在抗战爆发前,闻一多先生曾是过着一段宁静的书斋生活,但当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的苦难生活,也如杜甫般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臧克家与闻一多既是朋友又是师生,臧克家常说若没有闻一多先生便没有他的今天,他们俩共同有着爱国情怀,那是潜移默化的。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闻一多先生吃的是精神的粮食,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他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慷慨淋漓地大骂特务,那是心的释放,是代表全中华民族的反抗。勇敢、不堕落!闻一多先生忍受着饥饿的带来的折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一位多么有价值的学者啊!
闻一多先生是中华名族的骄傲!他是优秀的诗人!他是大勇的命烈士!
7. 《一生必读的60本书》读后感
书的开篇写道:“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好书可以增加我们知识的广度,可以增加我们思想的深度,可以使我们能够拥有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成长、不断进步.”诚然,书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而一本好书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但忙碌而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们宝贵的读书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茫茫书海中,哪本书是我们必须阅读的经典之作? 出于偷懒的想法,我一直希望通过一本书就可以浏览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成果,可以即刻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于是当我看到这本《一生必读的60本书》时, 料想编者就是洞穿到市场上存在着许多和我一样目的的读者.这本书遴选出60本必读经典,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军事等不同领域,都是专家的推荐,应该可以算是名家们最具权威性的代表作,其中包括有“两千年中国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基石”之称的《论语》、“奠定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基础”的《战争论》、“东方药学巨典” 《本草纲目》等;同时,也有《红楼梦》、《水浒传》、《百年孤独》、《老人与海》、《穆斯林的葬礼》等贯通古今,饮誉中外的文学佳作.只可惜其中推荐的大部分书,虽标题耳熟能详,却只知其名,不知其瓤. 当然编者也料想到诸如吾等的读者需要补习的功课太多,于是在介绍每本书的时候,都分设了多个题目优雅的小栏目,如“名家导读”、“华文精选”、“读到之处”以及“延伸阅读”等,应该说,这本书的编排可谓用心良苦,通过这些栏目将每本书的资料以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提供给读者.据说,这本书获得了2003年“100种最受欢迎新书”称号,算是有根有据,当之无愧. 其实说穿了这是一本读书的清单,这总是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学生时代.每个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总是有这么一项的内容,老师们列出长长的清单,谆谆教导我们,要看这些书.理由很简单,文学是造诣,文化要沉淀,知识得积累,就要从阅读开始,从阅读名家开始.有些太过有名的书如果没有读过,别人看你就当没文化似的.我看过的书很杂很多但不入流,老师列出的上百本的高雅神圣的读本里,仔细认真读过的大概就只算《西游记》能入选.那时候我就只有这一套比较拿得上台面的可以称之为名著的书,上下两本,包着破烂烂的书皮,不知道被翻过多少次了,翻来覆去地看;而且那个年代,电视里反复播放的总是《西游记》,几年的时光,不要说其中的情节可以倒背,甚至书中那长长的对联似的标题,都能当古时候的对子那样记着.虽然我从不曾把老师交付的额外作业当一回事,但也怕成了没有文化的人,于是安慰自己,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至少我还读熟了一本《西游记》,做个文学家也不算是太遥远的梦想. 到现在,当年引以为傲的老本在此时基本已被忘光,我最终没能成为文学家,但这似乎并不防碍我写个调查报告或者简报什么的.可见书,倒不是越多越好,读到用处便可.一本书,读了记了用了,那便是知识,若记不住用不上,那它只是印着不同字体的纸张而已.过去读《西游记》对写作文很有好处,因为我要参加考试;现在读各种各样的文件,因为有助政策的理解.由此看来,关键不是读了多少,而是读到有用的东西,才算有价值. 感慨之后再翻看这本书,书中列举的《物种起源》《战争论》《本草纲目》我从未看过,因为我不研究生物军事医学,我实在看不出我的一生中为什么要必读它们;至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在高考结束后我就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现在即便是有了闲暇我也不愿意再看那样的书了.论休闲,我可以看中短篇小说;论实用,我可以看信贷手册;论品位,我可以看海外杂志.无论为了怎样的阅读目的,我都没有理由再一次选择它们. 回头一想才发现最初的念头原来是自欺欺人,人在书海漂,哪能不晕头?顿时觉得这本书充满了欺骗性,用了个那么误导人的名头. 仔细想想这本书的标题也有问题,“一生必读的60本书”,一生里必须要读的书?60本又是个怎样的概念,为什么不是50本或者100本?现代社会有着千奇百怪的可能性,可是编者却能以绝对的语气来对读者谆谆教诲;再想想,为什么一定要看书呢?我们还有报纸、杂志、电视、电影、广播、网络;如果生活在非洲最原始的部落里,没有电脑,没有报纸,只有生存的压力、生命的危机,还需要知道那么多的理念观点大道理么?我们身处的是一个资讯极度膨胀的时代,不要说看上那一本比砖头还要厚重十倍的书,即便是一天的报纸、一周的网络信息、一月的杂志,便足够让眼球忙活着了.谁要看那艰涩的文字,谁要看那罗嗦的情节,早没那样的意愿、时间和闲情逸致了. 当然我们不该怪罪现代生活给我们太少的时间去阅读,事实上,书籍的泛滥也是造成大家不再爱读书的原因.如果你认为看完《一生必读的60本书》就完事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还要看一生必看的电影,一生必听的音乐,现在也都集结成书,各大书店有售.所以别以为光用个周末或者假期就可以让自己充实起来,你必须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你得调用所有空余的时间,因为你想要做个丰富的人,知道的东西就不能少,即便不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