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的历史纪年

    1. 唐朝历史纪年表

    1、唐(618—907年) 618 戊寅 唐高祖李渊 武德元年 619 乙卯 武德二年 620 庚辰 武德三年 621 辛巳 武德四年 622 壬午 武德五年e68a84e79fa5e9819331333339663462 623 癸未 武德六年 624 甲申 武德七年 625 乙酉 武德八年 626 丙戌 武德九年 627 丁亥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元年 628 戊子 贞观二年 629 己丑 贞观三年 630 庚寅 贞观四年 631 辛卯 贞观五年 632 壬辰 贞观六年 633 癸巳 贞观七年 634 甲午 贞观八年 635 乙未 贞观九年 636 丙申 贞观十年 637 丁酉 贞观十一年 638 戊戌 贞观十二年 639 己亥 贞观十三年 640 庚子 贞观十四年 641 辛丑 贞观十五年 642 壬寅 贞观十六年 643 癸卯 贞观十七年 644 甲辰 贞观十八年 645 乙巳 贞观十九年 646 丙午 贞观二十年 647 丁未 贞观二十一年 648 戊申 贞观二十二年 649 己酉 贞观二十三年 650 庚戌 唐高宗李治 永徽元年 651 辛亥 永徽二年 652 壬子 永徽三年 653 癸丑 永徽四年 654 甲寅 永徽五年 655 乙卯 永徽六年 656 丙辰 显庆元年 657 丁巳 显庆二年 658 戊午 显庆三年 659 己未 显庆四年 660 庚申 显庆五年 661 辛酉 龙朔元年 662 壬戌 龙朔二年 663 癸亥 龙朔三年 664 甲子 麟德元年 665 乙丑 二年 666 丙寅 乾封元年 667 丁卯 乾封二年 668 戊辰 总章元年 669 己巳 总章二年 670 庚午 咸亨元年 671 辛未 咸亨二年 672 壬申 咸亨咸亨三年 673 癸酉 四年 674 甲戌 上元元年 675 乙亥 上元二年 676 丙子 仪凤元年 677 丁丑 仪凤二年 678 戊寅 仪凤三年 679 乙卯 调露元年 680 庚辰 永隆元年 681 辛巳 开耀元年 682 壬午 永淳元年 683 癸未 弘道元年 684 甲申 唐睿宗李旦 文明元年 685 乙酉 垂拱元年 686 丙戌 垂拱二年 687 丁亥 垂拱三年 688 戊子 垂拱四年 689 己丑 载初 元年 690 庚寅 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 天授元年 691 辛卯 天授二年 692 壬辰 如意元年 长寿元年692 693 癸巳 长寿二年694 甲午 延载 元年695 乙未 证圣元年 天册万岁元年695696 丙申 万岁登封元年 万岁通天元年696 697 丁酉 神功元年 698 戊戌 圣历元年 699 己亥 圣历二年 700 庚子 久视元年 701 辛丑 大足元年 长安元年701 702 壬寅 长安二年 703 癸卯 长安三年 704 甲辰 长安四年 705 乙巳 唐中宗李显恢复唐国号 神龙元年 706 丙午 神龙二年 707 丁未 景龙元年 708 戊申 景龙二年 709 己酉 景龙三年710 庚戌 唐殇帝李重茂 唐隆元年 唐睿宗李旦 景云元年710 711 辛亥 景云二年 712 壬子 太极元年 延和元年712 唐玄宗李隆基 先天元年 713 癸丑 开元元年 714 甲寅 开元二年 715 乙卯 开元三年 716 丙辰 开元四年 717 丁巳 开元五年 718 戊午 开元六年 719 己未 开元七年 720 庚申 开元八年 721 辛酉 开元九年722 壬戌 开元十年 723 癸亥 开元十一年 724 甲子 开元十二年 725 乙丑 开元十三年 726 丙寅 开元十四年 727 丁卯 开元十五年 728 戊辰 开元十六年 729 己巳 开元十七年 730 庚午 开元十八年 731 辛未 开元十九年 732 壬申 开元二十年 733 癸酉 开元二十一年 734 甲戌 开元二十二年 735 乙亥 开元二十三年 736 丙子 开元二十四年 737 丁丑 开元二十五年 738 戊寅 开元二十六年 739 乙卯 开元二十七年 740 庚辰 开元二十八年 741 辛巳 开元二十九年 742 壬午 天宝元年 743 癸未 天宝二年 744 甲申 天宝三年 745 乙酉 天宝四年 746 丙戌 天宝五年 747 丁亥 天宝六年 748 戊子 天宝七年 749 己丑 天宝八年 750 庚寅 天宝九年 751 辛卯 天宝十年 752 壬辰 天宝十一年 753 癸巳 天宝十二年 754 甲午 天宝十三年 755 乙未 天宝十四年 756 丙申 唐肃宗李亨 至德元年 757 丁酉 至德二年 758 戊戌 乾元元年 759 己亥 乾元二年 760 庚子 上元元年 761 辛丑 上元二年762 壬寅 唐代宗李豫 宝应元年 763 癸卯 广德元年 764 甲辰 广德二年 765 乙巳 永泰元年 766 丙午 大历元年 767 丁未 大历二年 768 戊申 大历三年 769 己酉 大历四年 770 庚戌 大历五年 771 辛亥 大历六年 772 壬子 大历七年 773 癸丑 大历八年 774 甲寅 大历九年 775 乙卯 大历十年 776 丙辰 大历十一年 777 丁巳 大历十二年 778 戊午 大历十三年 779 己未 大历十四年 780 庚申 唐德宗李适 建中元年 781 辛酉 建中二年 782 壬戌 建中三年 783 癸亥 建中四年 784 甲子 兴元 元年 785 乙丑 贞元元年 786 丙寅 贞元二年 787 丁卯 贞元三年 788 戊辰 贞元四年 789 己巳 贞元五年 790 庚午 贞元六年 791 辛未 贞元七年 792 壬申 贞元八年 793 癸酉 贞元九年 794 甲戌 贞元十年 795 乙亥 贞元十一年 796 丙子 贞元十二年 797 丁丑 贞元十三年798 戊寅 贞元十四年 799 乙卯 贞元十五年 800 庚辰 贞元十六年 801 辛巳 贞元十七年 802 壬午 贞元十八年 803 癸未 贞元十九年 804 甲申 贞元二十年 805 乙酉 唐顺宗李诵 永贞元年806 丙戌 唐宪宗李纯 元和元年 807 丁亥 元和二年 808 戊子 元和三年 809 己丑 元和四年 810 庚寅 元和五年 811 辛卯 元和六年 812 壬辰 元和七年 813 癸巳 元和八年 814 甲午 元和九年 815 乙未 元和十年 816 丙申 元和十一年 817 丁酉 元和十二年 818 戊戌 元和十三年 819 乙亥 元和十四年 820 庚子 元和十五年 821 辛丑 唐穆宗李恒 长庆元年 822 壬寅 长庆二年 823 癸卯 长庆三年 824 甲辰 长庆四年 825 乙巳 唐敬宗李湛 宝历元年 826 丙午 宝历二年 82。

    2.

    1..年几何矣(打商朝一国君名)——盘庚2.八一(打一历史纪年名称)——战国3.保护庄稼(打一汉代名将)——卫青4.半部春秋(打一朝代名)——秦朝5.试金石(打一当代名僧)——鉴真6.东方欲晓(打一明代科学家)——徐光启7.舢(打一句唐诗名句)——轻舟已过万重山8.冰河解冻(打一宋代历史地名)——开封9.良药苦口利于病(打一南宋词人)——辛弃疾10.不能忘记过去(打一部史书名) ——《史记》 建业、建康.金陵.应天、天京 1.秦始皇2.汉武帝3.唐太宗4.宋太祖5.成吉思汗。

    3. 唐诗的历史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今天可考的唐诗作者三千七百多人.可见存世唐诗五万四千余首.这不过是唐诗的一部分.但我们从中已经可以大略窥见当时诗歌繁荣的面貌.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体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但他写得最好的诗是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写不遇的悲怆.但其中蕴含的是自信和抱负.情怀壮伟.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大孤独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陈子昂和张若虚艺术上的成熟.透露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信息.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生机.<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琮 .浣纱女踏着月色从竹林间喧闹着归来,渔人正分开荷叶摇舟远去.山村之夜.如诗如画.他还有一些诗.宁静中带几分禅意.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他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位.但他不是一位完全遁世的诗人.有些诗写得慷慨激昂.有的诗表现出浓烈的人间情思.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时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过故人庄>写做客田家的喜悦.恬静的农舍.真挚的友情.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春晓>写春日那种明媚静美舒畅的感受.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暮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一轮水中月影.在这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孟浩然的许多诗.都这样以极俭省的文字.表现多重境界和情思.这时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相近的还有常建.储光曦等人.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昌龄写了二十几首。

    4. 唐诗的发展史

    一、初唐——走向繁荣 第一个三十年,理论上太宗君臣明确提出了反对浮靡文风和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主张。

    创作上,诗坛弥漫着“梁陈宫掖之风”,连雄才大略的英主李世民,也每每写起绮艳的宫体。 此时少数作品如李世民《经破薛举战地》、《还陕述怀》,魏征《述怀》等,抒写建功立业的抱负,追怀昔日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具有刚健壮伟、雄浑豪迈的气势,透露出初唐诗歌逐渐变革的讯息。

    个别作家如王绩,诗风朴质平易。 二,盛唐——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

    (林庚《盛唐气象》) 三、中唐——中兴梦想 后期自贞元至长庆年间,唐诗第二次发展高潮掀起。改革思潮促使人们的精神重新振奋起来,诗坛上也随着出现了大活跃的景象,形成多种风格流派相互争奇斗艳的局面。

    元、白诗派与韩、孟诗派是这个时期双峰对峙的两大诗派。元、白致力于写作“救济人病,裨补时缺”的讽谕诗,将诗歌创作与改革弊政、减轻人民的痛苦紧密结合起来,直接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韩孟诗派以“不平则鸣”和“务去陈言”为自己的创作准则,注重构思的奇特、造语的怪癖和内心激情的抒发。此外,刘禹锡的民歌体诗歌,柳宗元的山水之作,也各有独到的成就。

    四、晚唐——西风残前期自宝历初至宣宗大中年间诗歌出现了又一次发展高潮。这个时期的诗作,多侧重于表现个人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

    因为受到世运衰微的影响,常常深含着一种忧愤、感伤的情绪。在艺术上,诗人们多学杜、韩、李贺,但又各具有鲜明的创新精神。

    李商隐的诗,构思细密,意境朦胧,造语绮丽,含蕴幽深,创造性极为显著。温庭绮的诗偏于秾丽浮艳,也为唐诗增添了一种新色彩。

    杜牧的诗情致俊爽,风调悠扬,“不今不古”,同样具有独特风格。这时作家则更多地在近体上用力,如李商隐的七律和杜牧的七绝,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照。

    5. 唐诗的发展史

    一、初唐——走向繁荣

    第一个三十年,理论上太宗君臣明确提出了反对浮靡文风和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主张。创作上,诗坛弥漫着“梁陈宫掖之风”,连雄才大略的英主李世民,也每每写起绮艳的宫体。

    此时少数作品如李世民《经破薛举战地》、《还陕述怀》,魏征《述怀》等,抒写建功立业的抱负,追怀昔日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具有刚健壮伟、雄浑豪迈的气势,透露出初唐诗歌逐渐变革的讯息。个别作家如王绩,诗风朴质平易。

    二,盛唐——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林庚《盛唐气象》)

    三、中唐——中兴梦想

    后期自贞元至长庆年间,唐诗第二次发展高潮掀起。改革思潮促使人们的精神重新振奋起来,诗坛上也随着出现了大活跃的景象,形成多种风格流派相互争奇斗艳的局面。元、白诗派与韩、孟诗派是这个时期双峰对峙的两大诗派。元、白致力于写作“救济人病,裨补时缺”的讽谕诗,将诗歌创作与改革弊政、减轻人民的痛苦紧密结合起来,直接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韩孟诗派以“不平则鸣”和“务去陈言”为自己的创作准则,注重构思的奇特、造语的怪癖和内心激情的抒发。此外,刘禹锡的民歌体诗歌,柳宗元的山水之作,也各有独到的成就。

    四、晚唐——西风残前期自宝历初至宣宗大中年间诗歌出现了又一次发展高潮。这个时期的诗作,多侧重于表现个人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因为受到世运衰微的影响,常常深含着一种忧愤、感伤的情绪。在艺术上,诗人们多学杜、韩、李贺,但又各具有鲜明的创新精神。李商隐的诗,构思细密,意境朦胧,造语绮丽,含蕴幽深,创造性极为显著。温庭绮的诗偏于秾丽浮艳,也为唐诗增添了一种新色彩。杜牧的诗情致俊爽,风调悠扬,“不今不古”,同样具有独特风格。这时作家则更多地在近体上用力,如李商隐的七律和杜牧的七绝,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照

    6. 唐诗的历史是什么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7. 唐诗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唐诗发展历史唐诗: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

    唐诗,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

    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发展过程: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①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

    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

    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

    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 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

    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

    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②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

    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

    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

    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

    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③中唐诗歌。

    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

    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

    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

    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一派则以奇险峭刻见长。

    但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此外,姚合诗清奇僻苦,卢仝、刘叉等人以奇崛见长。

    两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

    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④晚唐诗歌。

    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

    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其诗声情流美,翰藻醲郁,但伤时忧国,哀怨深沉,有种没落感。

    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但格调低。他也是有佳篇秀句而总体风格轻浅纤微。

    此后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破。较有名的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人。

    成就:唐代诗歌体制多样,宋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围。唐人古体诗既可抒情,又可叙事、议论。

    由于受近体诗影响,唐人古诗或融入律句,或有意反律,皆不同于晋、宋以前古诗的纯任自然。五古在唐初犹承齐梁变体,经陈子昂的变革,张九龄、李白的发扬,至杜甫而堂庑顿开。

    七言则是不入律的歌行和古诗与精工整炼、有律化倾向的传统歌行体的双轨并行。乐府是古体诗中特殊的一类。

    唐人乐府多不合乐,或借旧题写新意,或立新题记新事。以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成就为最高。

    五七言律诗是唐代新兴诗体。五律经王绩、初唐四杰,至沈、宋终于实现体制规范化。

    七律兴起较晚,至沈、宋和杜审言始有成篇。经王维、李颀和高、岑等人的发展,到杜甫境界大开。

    此后,五七言律平行发展。大历十才子、贾岛、姚合、许浑、赵嘏等均是律体名家。

    至晚唐李商隐,七律的音调美和语言技巧,发展到更为成熟的境地。律诗中又有排律,多数作者往往逞博矜奥,夸多斗靡。

    少有佳作。杜甫的部分排律,写重大题材,工整流美,成。

    唐诗的历史纪年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