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钱谦益研究唐诗

    1. 今天能读到唐诗,你知有多幸运吗

    今天能读到唐诗,你知有多幸运吗?文 | 六神磊磊一距离今天大约四百年前,大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公公正权势熏天的时候。

    在浙江海盐县,有一位老人默默脱下了官袍,整齐叠好。这是一件绣着精致白鹇鸟的青袍,代表着他是五品官员。

    外面有人喊:胡shu ji ,你怎么还不出来?我们等着接你去德州上任呢。“上任?”老先生淡淡一笑,自言自语:再见了,官场!对于你,我早已厌倦。

    我要回到家乡,用剩余的岁月,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编一部最全的唐诗集,不要再有遗漏,不要再有散佚,让后世子孙都能读到它!”让我们记住这位老先生的名字—胡震亨。

    现在人可能很难理解,不就是编本唐诗的集子,很难吗,用得着这么发狠吗?事实是,在那个年代,真的好难。那时可没有这么多出版社、印刷厂、图书馆,没有那么多搜索引擎。

    你要查找一首诗,就要翻无数的书,说不定还要跋涉千山万水去抄,也不一定能抄到。如果老胡偷懒,不编这本唐诗集,会怎么样?答案是:后果很严重。

    那时候,唐诗正以今天物种灭绝般的速度在失传。据胡震亨估算,到他所处的年代,唐诗已经至少失传了一半。

    你也许以为:诗怎么会失传呢?只要诗人够棒,写得够好,就会口口相传留下来。呵呵,你以为是你们家菜谱呢?先问一个好像不太严谨的问题:在所有唐诗里,最牛的是哪一首?可能有不少人会回答:《春江花月夜》,所谓“孤篇压全唐”嘛。

    那么它的作者是谁?不少读者也能答上:张若虚。这位张先生写出了这么牛的作品,一定是个大名人了?没错,他当时就被人尊称为“吴中四士”之一。

    要是拿武侠小说打比方,张先生的江湖地位就算不如明教四大护教法王,也差不多够“五散人”的级别了。然而,这么了不起的一位先生,到今天留下来了多少诗呢?一百首?八十首?答案令人震惊—只有两首。

    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宋代人在编一本乐府诗集时,收录了张若虚的这首诗,让它得以流传下来。不然,我们压根不会知道这首诗。

    此外,唐代的五言绝句里哪一首最牛?有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登鹳雀楼》,就是每个人小时候都背过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王之涣。

    这个王猛人有多少诗留了下来?答案触目惊心,只有六首。一千多年里,也不知道有多少“白日依山尽”“海上明月共潮生”湮灭失传?李白画像二王之涣、张若虚同学的遭遇,并不是偶然的。

    李白有多少诗留了下来?最惨的说法是:大概十分之一。这个伟大的天才写了一辈子诗,总数估计有五千到一万首,也许十之八九我们永远见不到了。

    李白去世前整理了毕生稿件,郑重托付给了族叔李阳冰,请他为自己编集子,以便流传后世。李阳冰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十卷,然后……失传了。

    再说杜甫。这个同样伟大的诗人,四十岁之前的诗几乎全部失传,而他活了多少岁呢?只有五十八岁。

    从这个意义上说,可谓大半辈子的诗白写了。同时期的另一个大腕儿王维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开元年间他写了成百上千首诗,最后十成里留不到一成。

    还有“初唐四杰”里坐第一把交椅的王勃,没错,就是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的那个。他的集子艰难地流传了几百年,终于在明代彻底湮灭。

    直到明朝都快亡了,人们才从别的图书里找出一些他的诗文,甚至要跑到日本去找一点抄本残卷,攒成集子,让我们感受王勃的风采。这就好比《金庸全集》全部失传了,你只能跑到六神磊磊的专栏里去找几段金庸原文来过瘾,想想都要哭。

    伟大的孟浩然算是幸运的,死了没几年,就有人给他编诗集,但许多诗当时仍然已经散佚。还有伟大的李商隐,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位,曾亲自编了四十卷诗文集,可惜全部失传,没一卷留下来。

    他的诗是多年之后人们陆续一点点搜求到的。那些湮灭掉的诗文,都是因为水平糟糕,大家才记不住吗?不是的。

    即便是名动一时、口口相传的诗文,也照样会亡佚。比如唐代人记载说,李白的《大鹏赋》和《鸿猷文》特别伟大,比汉代辞赋霸主司马相如和扬雄的水平都高。

    今天,《大鹏赋》幸运地流传了下来,但《鸿猷文》呢?对不起,没有了,永远淹没在了历史中。又比如晚唐诗人韦庄,不少读者都知道他那首浪漫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但韦庄还有一首非常珍贵的长篇叙事诗,叫作《秦妇吟》,详细描绘了唐末黄巢起义前后的历史画面,其中有一句,是写农民军进入长安后的景象的,尤其有名,叫“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可是《秦妇吟》的全文却不幸亡佚了,宋、元、明、清四代人都没能读到它。

    万幸的是,后来在敦煌石室发现了一首长诗的抄本,仔细一辨认,居然就是传说中的《秦妇吟》,我们这才有机会见到它的真面目。不光是诗歌在消失,前人编的各种诗集、诗选也在消失。

    何况,过去不少学者编诗集有不少偏见。有的人拼命选盛唐诗,中唐、晚唐的诗选得很少。

    有的人只爱选些清汤挂面的诗,粗犷豪迈的一首都不选。在当时,号称最全、最完整的一本唐诗,叫作《唐诗纪》。

    胡震亨找到这套书,只翻开第一卷就不满意了:“开篇就把唐高祖李渊的一首诗给。

    2. 关于研究的诗词

    李山甫 【古石砚】

    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

    抱真唯守墨,求用每虚心。

    波浪因文起,尘埃为废侵。

    凭君更研究,何啻直千金。

    吕岩 【窑头坯歌】

    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若经水火烧成砖,留向世间住万年。

    棱角坚完不复坏,扣之声韵堪磨镌。凡水火,尚成功,坚完万物谁能同。

    修行路上多少人,穷年炼养费精神。不道未曾经水火,无常一旦临君身。

    既不悟,终不悔,死了犹来借精髓。主持正念大艰辛,一失人身为异类。

    君不见洛阳富郑公,说与金丹如盲聋。执迷不悟修真理,焉知潜合造化功。

    又不见九江张尚书,服药失明神气枯。不知还丹本无质,翻饵金石何太愚。

    又不见三衢赵枢密,参禅作鬼终不识。修完外体在何边,辩捷语言终不实。

    窑头坯,随雨破,便似修行这几个。大丈夫,超觉性,了尽空门不为证。

    伏羲传道至于今,穷理尽性至于命。了命如何是本元,先认坎离并四正。

    坎离即是真常家,见者超凡须入圣。坎是虎,离是龙,二体本来同一宫。

    龙吞虎啖居其中,离合浮沈初复终。剥而复,否而泰,进退往来定交会。

    弦而望,明而晦,消长盈虚相匹配。神仙深入水晶宫,时饮醍醐清更醲。

    饵之千日功便成,金筋玉骨身已轻。此个景象惟自身,上升早得朝三清。

    三清圣位我亦有,本来只夺乾坤精。饮凡酒,食膻腥,补养元和冲更盈。

    自融结,转光明,变作珍珠飞玉京。须臾六年肠不馁,血化白膏体难毁。

    不食方为真绝粮,真气薰蒸肢体强。既不食,超百亿,口鼻都无凡喘息。

    真人以踵凡以喉,从此真凡两边立。到此遂成无漏身,胎息丹田涌真火。

    老氏自此号婴儿,火候九年都经过。留形住世不知春,忽尔天门顶中破。

    真人出现大神通,从此天仙可相贺。圣贤三教不异门,昧者劳心休恁么。

    有识自爱生,有形终不灭。叹愚人,空驾说。愚人流荡无则休,落趣循环几时彻。

    学人学人细寻觅,且须研究古金碧。金碧参同不计年,妙中妙兮玄中玄。

    3. 他致力于典籍研究从唐诗到楚辞十年艰辛这个人是谁

    闻一多先生

    的说和做(节选)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⑶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⑷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4. 大学本科课程《唐诗研究》的作业题目请大家帮忙做做,谢谢1.结 爱问

    1。

    安史之乱后的黯然现实摧毁了大历士人的希望。痛定思痛,他们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

    尽管有少量作品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在大历诗中,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出来,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

    2。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这种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杜诗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顿挫是他的激情受到理性抑制的结果。杜诗的风格是多样化的,萧散自然,便是其风格的又一重要特色。

    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了杜诗的这种特色,如《水槛遣心二首》。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更有代表性,这组诗把萧散自然的情怀抒写得从容和优雅,让人神往。

    杜诗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 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

    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

    3。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基本上都作于诗人入仕之后,其中有很多首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政治倾向。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这为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4。

    李白思想驳杂,既有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又接受了神仙道教的信仰,同时也受到纵横家与任侠风气的影响,这些都统一在“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中。 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李白诗中既有雄奇壮伟的意象,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因而,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