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初唐诗歌体裁是什么

    1. 唐代诗歌体裁有哪些

    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1、五言古体诗

    五言古体诗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

    唐代的五言古诗虽源于汉、魏,但决不因袭模拟,呈现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唐初陈子昂、张九龄等力追建安风骨,通过自己的感遇,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开启了一代有思想、有个性、有艺术特色的诗风。

    继后李白、杜甫勃兴,或抒发性灵,寄托规讽;或缘事而发,忧国伤时;而王维、孟浩然等又以其清谵婉约的作风参与其间,在繁星丽天的盛唐诗歌中,闪烁着耀眼的光彩。中唐时期,又出现了韦应物、柳宗元等名家,也都能各以自己的品格启迪后人。

    2、七言古体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简单地说就是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用韵灵活。如杜甫的七言古诗代表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丹青引赠曹霸将军》等。

    3、五言绝句

    简称五绝,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成熟定型于唐代。

    五绝每首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图画,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五绝有仄起、平起二格。

    五言绝句的格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篇幅固定:全篇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总共二十字。

    (二)押韵严格:诗歌都是押韵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韵上和古体诗没有本质区别。

    (三)讲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础上加一个音节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四种基本句型。

    4、七言绝句

    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大类。按平仄律,七言绝句有四种标准句型:

    (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其平仄粘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也要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调。

    5、五言律诗

    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五言律诗有四个基本句型:

    (一)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二)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三)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四)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这四种句型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6、七言律诗

    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

    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代表作品有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2. 诗歌体裁有哪些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 、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3. 诗歌的体裁有什么区别

    诗歌的种类繁多,其划类的标准也不一致。

    从叙写内容的方式来分,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

    从诗的格式来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体诗、散文诗;

    从创作形式来分,可分为民歌、歌词等;

    从读者对象上分,可分为青年诗、儿童诗等;

    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上分,可分为政治诗、政治讽刺诗、爱情诗等。

    抒情诗是一种通过抒发作者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歌。在古今中外众多诗篇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抒情诗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人物形象,也不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为目的。其主要在于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诉说作者的喜怒哀乐。

    其抒情方式多种多样,可直抒胸臆,可“托物言志”, 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按其内容可分为,政治抒情诗、一般抒情诗、写景诗、咏物诗。按篇幅可分为,长篇抒情诗和短篇抒情诗。

    叙事诗是一种以诗的语言、诗的形式来叙述故事,描写人物的诗歌。叙事诗也有着浓厚的抒情成分,但其叙事是第一位的,其抒情是为了更好地叙事。叙事诗一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但它与小说不同,它并不像小说那样详尽地交代人物、事件的发展过程,也不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各个方面,而是抓住其中充满诗意的部分,进行重彩描绘。叙事诗的情节多呈跳跃性,对人物的刻画多采取概括形容和重点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扩展资料

    起源

    古时候,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

    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诗经》是入乐歌唱的,严格地说它是歌,正因为如此,《诗经》被学者称之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的标志。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诗歌

    4. 中国古代诗歌的体裁有哪些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③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5. 古诗的题材和体裁分别是什么

    古诗的题材是指诗歌作品描绘的社会生活的领域,即现实生活的某一面,如山水名胜题材、历史题材等等。

    古诗的体裁是指文学的样式、诗文的结构及文风词藻。

    古诗的题材分类:

    1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7393636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2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古诗的体裁分类:

    (1)诗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2)词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3)曲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6. 诗词的体裁有哪些

    1、古诗:古体诗

    2、近体诗:绝句:4句 1、2、4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言,七字称七言。

    3、律诗:8句,4联 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律,七字称七律。

    4、词:

    (1)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2)组成:词牌名、题目

    (3)分类:小令(58字以下)、中词(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4)风格:婉约派、豪放派

    5、曲:组成:宫调(曲调)、曲牌、题目

    扩展资料:

    古体诗介绍:

    古代诗歌史上古体与近体的分流,始于南齐时期永明体的出现。至初唐近体完全定型,古体与近体作为唐诗的两种体裁也完全区别开来了。

    对唐人来说,古体诗是学习汉魏六朝五言诗的体制与风格,没有声律与对仗方面的固定要求。所以相对于近体来说,古体诗在形式上是比较自由的。

    这种自由主要表现在:

    (1)用韵上,古体诗是既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的 ;而近体诗只能用平声韵。

    (2)古体诗不需要遵守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因为产生于近体之前,唐人称其为古体诗或“往体诗”, 也有称为古风的。“古风”这个名称是有历史演变的, 唐人称为“古风”的,多是指学习汉魏六朝、具有兴寄精神的五言古体诗。

    与此相对,一般的古体诗则称“古体”。但元明以后,也有称七言歌行为 “古风” 的。其与原初的概念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体裁

    7. 什么是古诗的体裁

    古诗体裁式分为三种。

    1古体--诗经,乐府一类,不太要求平仄,格式限制!

    2近体--包括七绝,七律,五绝,五律。必须合平仄,不孤平。所以产生了拗救的一些技巧!(唐诗古诗走向成熟)

    3宋元时期。宋词和元曲。格式丰富,,内容趋向抒情。写法活跃.平仄要求实多。格律格式增多。

    其实,是诗歌走高成熟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写景抒情诗,2咏物言志诗3即事感怀诗4怀古咏史诗5边塞征战诗

    8. 诗歌的体裁有什么区别

    律诗是八句七韵

    绝句是四句三韵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9. 歌行体是怎样的一种诗歌体裁

    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体裁,是初唐时期以汉魏六朝的乐府 诗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的创作,可视为歌行体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的文学理论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 行”作了这样的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 按照《辞海》的解释,“行”就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虽然名 称不同,但实质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因此后来“歌” “行”一体。 歌行体诗歌有如下特点: 一、篇幅可长可短。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共有十八句,而杜甫的《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歌行体 代表作《长恨歌》竟长达一百二十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的叙事特点,将记人、记事、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怀融为一体,内 容既充实又生动。

    以杜甫的《兵车行》为例, 诗中既有对“行人”出征时景象的描摹、记 叙,也有“道旁过者”与“行人”之间的问 答,最后生发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的感叹,读后足以令人肝肠寸断。 三、声律、韵脚相对比较自由,不拘平仄, 还可以换韵。

    歌行体在格律、音韵方面不受近体 诗的束缚,由于它需要“放情长言”,所以篇幅 较长,这就很难做到一韵到底、讲究平仄了。例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仅二十四句就换了 多个韵脚。

    可以说,歌行体的形式较为自由,是由它丰富的内容决定的。 四、句式比较灵活。

    歌行体多为七言,也有以七言为主的杂言,其中穿 插了三、五甚至九言的句子。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言为主,但也夹杂 有二言的(“呜呼”)和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句子。

    五、在命名上,诗人通常用“歌”、“行”或“歌行”来命名。如白居 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