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务实唐诗

    1. 有关务实的诗句

    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会生活上.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这些思想,就是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它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灿烂的文明.务实精神作为传统美德,仍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 描述务实的诗句有哪些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出处】王符的《潜夫论》 释义: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实际。 2.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

    【出处】王守仁的《传习录》 释义: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释义:君子会羞耻他的言语大过了行动。 5.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释义:只有学识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去身体力行。 一.王符 王符(约85年~约163年):字节信,汉族,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

    二.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三.《论语·为政》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四.《论语·宪问》 本篇出自《论语》,共计44章。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五.《墨子·修身》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

    3. 跪求有关务实的诗词或名人名言

    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

    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会生活上。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这些思想,就是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

    它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灿烂的文明。务实精神作为传统美德,仍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诚实,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而且,这种诚实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不诚实,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大意】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大意】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提示】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

    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来也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

    李时珍走遍了南方许多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仅仅靠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处】《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提示】任何一项事业都要靠实践去完成。

    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走,永远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会一事无成。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出处】《荀子·儒效》。 【大意】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到,虽然听得很多,必定会有许多是错误的;见到了而不能理解,虽然记住了,必定会有许多是虚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虽然知识丰富,也必定会遇到困扰。

    【提示】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因为“力行”不仅可以检验通过前三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出处】《荀子·性恶》。

    【大意】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现今寻找依据,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寻找证明。 【提示】无论说什么话,如果想要让别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

    而证据往往表现出事物的关联性,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谨于言而慎于行。

    【出处】《礼记·缁衣》。 【大意】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

    【提示】这句话告诫人们,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鲁莽行事。 君子强学而力行。

    【出处】扬雄《法言·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

    【提示】强学和力行,都要求一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读书学习,需要有毅力钻研进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要缜密思考,把所学和所用有机结合起来。

    所以,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实事求是。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大意】从客观事实中去研究,得出规律。

    【提示】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学,不爱虚夸。

    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书,遇到民间送上善本书,他都找人来誊写一遍,然后把抄好的书给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颜师古评论他这种行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书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书中所讲内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实。

    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意。后人把这句话引申为对一切事都应当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凭事实说话。

    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

    【大意】听别人说一百次,不如自己亲眼看一次。 【提示】虽然“耳闻”与“目睹”都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许多情况下耳闻的真实性却值得怀疑,因为经常会被传言所蒙蔽,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更为确实。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 【大意】站在深潭边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

    【提示】凭空想像而不去实践。

    4. 迄今为止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是哪部

    是清代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公元7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1200余年间,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

    他选编《唐诗三百首》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编辑完成。《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雅俗共赏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打动着读者。人们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三百首》影响之大。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