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全唐诗
1. 李德裕的“岭头无限相思泪,泣向寒梅近北枝”怎么解
据《全唐诗》载,李德裕进入潮州,写有《到恶溪夜泊芦岛》诗:
甘露花香不再持,远公庆怪负前期。
青蝇岂独悲虞氏,黄犬应闻笑李斯。
风雨瘴昏蛮海日,烟波魂断恶溪时。
岭头无限相思泪,泣向寒梅近北枝。
此诗首联写他前任淅西观察使时,曾扩建润州 (今镇江》甘露寺。现在南迁,不能再持香花到甘露寺礼佛了,寺里的高僧应错怪他有负前约。领联出句说他的命运就跟三国时吴国的虞翻,触犯孙权,谪戍交州(辖境限于今越南中部、北部及广西钦州地区、广东雷州半岛)一样:“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容。”(《三国志》裴注)对句追忆此次贬潮,儿子李烨也贬蒙州立山(今·广西)县尉,就像秦末丞相李斯功成不退,被赵高陷害,临刑时对中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而贻笑千古。颈联写他在恶溪沉船的丧魂失魂的遭遇。据《岭表录异》载:“故太尉李德裕贬潮州,经鳄鱼滩,捐坏舟船。平生宝玩、古书、图画,一时沉失。”这一重大损失,使他后来贬崖州时生活陷入困境:“大海之中,无人拯恤。资储荡尽,家事一空,百口嗷然,往往绝食。”(《与姚谏议剖书》)尾联面对岭头凌寒开放的梅花,触发恋阙思乡的凄切情怀。
2. 帮忙在<全唐诗>中找以"绿~~~"为题的诗
以下为唐代题目中带绿字的诗
作者 题目 首句
宋之问 琴曲歌辞·绿竹引 青溪绿潭潭水侧
万齐融 三日绿潭篇 春潭滉漾接隋宫
陆龟蒙 袭美将以绿罽为赠因成四韵 三径风霜利若刀
徐夤 谢主人惠绿酒白鱼 早起雀声送喜频
杨奇鲲 岩嵌绿玉 天孙昔谪下天绿
陆希声 阳羡杂咏十九首·绿云亭 六月清凉绿树阴
白居易 元九以绿丝布白轻褣见寄,制成衣服,以 绿丝文布素轻褣
温庭筠 原隰荑绿柳 迥野韶光早
姚合 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事 结构立嘉名
韩偓 甲子岁夏五月自长沙抵醴陵贵就深僻以便 职在内庭宫阙下
徐夤 绿鬓 绿鬓先生自出林
李元纮 绿墀怨 征马噪金珂
杜牧 绿萝 绿萝萦数匝
李贺 绿水词 今宵好风月
卢肇 绿阴亭 亭边古木昼阴阴
李贺 绿章封事 青霓扣额呼宫神
汪遵 绿珠 大抵花颜最怕秋
乔知之 绿珠篇 石家金谷重新声
李昌符 绿珠咏 洛阳佳丽与芳华
刘商 绿珠怨 从来上台榭
宋之问 绿竹引 青溪绿潭潭水侧
徐仲雅 残句:衰兰寂寞含愁绿 衰兰寂寞含愁绿
路半千 残句:夜静槛前调绿绮 夜静槛前调绿绮
李适 残句:夜瑟弦惊绿流水 夜瑟弦惊绿流水
元稹 曹十九舞绿钿 急管清弄频
皮日休 酬鲁望见迎绿罽次韵 轻裁鸭绿任金刀
施肩吾 春日美新绿词 前日萌芽小于粟
朱休 春水绿波 芳时淑气和
韦应物 萼绿华歌 有一人兮升紫霞
曹唐 萼绿华将归九疑留别许真人 九点秋烟黛色空
白居易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绿野堂开占物华
刘禹锡 奉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书 蔼蔼鼎门外
白居易 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野堂即事 旧径开桃李
李益 赋应门照绿苔 宫阙何年月
路半千 残句:杯浮绿酒邀君醉 杯浮绿酒邀君醉
路半千 残句:洞中仙草严冬绿 洞中仙草严冬绿
来鹄 残句:回眸绿水波初起 回眸绿水波初起
李德裕 残句:检经求绿字 检经求绿字
李适 残句:径草渐生长短绿 径草渐生长短绿
符载 残句:绿迸穿篱笋 绿迸穿篱笋
李白 残句:绿鬓随波散 绿鬓随波散
路半千 残句:绿耳半蔓湘浦竹 绿耳半蔓湘浦竹
路半千 残句:绿萝剪作三春柳 绿萝剪作三春柳
温庭筠 残句:绿树绕村含细雨 绿树绕村含细雨
杜牧 残句:绿水棹云月 绿水棹云月
路半千 残句:绿杨近浦堪垂钓 绿杨近浦堪垂钓
灵澈 残句:绿竹岁寒在 绿竹岁寒在
以下为全唐诗检索结果
·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事⑴………姚合
·绿萝⑴………………………………杜牧
·三日【一作上巳】绿潭篇⑴………万齐融
·曹十九舞绿钿………………………元稹
·谢主人惠绿酒白鱼…………………徐夤
·奉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书………刘禹锡
·绿章封事【为吴道士夜醮作】……李贺
·绿珠…………………………………汪遵【…
·春日美新绿词………………………施肩吾
·酬鲁望见迎绿罽次韵………………皮日休
·绿鬓…………………………………徐夤
·重伤【一作哭】杨攀处士二首【…许浑
·甲子岁夏五月自长沙抵醴陵贵就…韩偓
·萼绿华歌……………………………韦应物
·萼绿华将归九疑留别许真人………曹唐
·绿墀怨………………………………李元紘
·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野堂即…白居易
·绿水词⑴……………………………李贺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⑴……………白居易
·元九以绿丝布白轻褣【一作容】…白居易
·春水绿波……………………………朱休
·袭美将以绿罽为赠因成四韵………陆龟蒙
·绿珠咏………………………………李昌符
·绿珠篇【万首绝句分此诗为三首…乔知之
·原隰荑绿柳⑴………………………温庭筠
·绿珠怨………………………………刘商
·绿竹引………………………………宋之问
/
3. 求李德瑜《鸳鸯篇》的解释
《鸳鸯篇》拼音:yuān yāng piān
体裁:杂言 朝代:唐 作者:李德裕
君不见昔时同心人,化作鸳鸯鸟。
和鸣一夕不暂离,交颈千年尚为少。
二月草菲菲,山樱花未稀。
金塘风日好,何处不相依。
既逢解佩游女,更值凌波宓妃。
精光摇翠盖,丽色映珠玑。
双影相伴,双心莫违。
淹留碧沙上,荡漾洗红衣。
春光兮宛转,嬉游兮未反。
宿莫近天泉池,飞莫近长洲苑。
尔愿欢爱不相忘,须去人间罗网远。
南有潇湘洲,且为千里游。
洞庭无苦寒,沅江多碧流。
昔为薄命妾,无日不含愁。
今为水中鸟,颉颃自相求。
洛阳女儿在青阁,二月罗衣轻更薄。
金泥文彩未足珍,画作鸳鸯始堪著。
亦有少妇破瓜年,春闺无伴独婵娟。
夜夜学织连枝锦,织作鸳鸯人共怜。
悠悠湘水滨,清浅漾初苹。
菖花发艳无人识,江柳逶迤空自春。
唯怜独鹤依琴曲,更念孤鸾隐镜尘。
愿作鸳鸯被,长覆有情人。
李德裕简介:
李德裕,字文饶,赵郡人,宰相吉甫子也。以荫补校书郎,拜监察御史。穆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再进中书舍人。未几,授御史中丞。牛僧孺、李宗闵追怨吉甫,出德裕为浙江观察使。太和三年,召拜兵部侍郎。宗闵秉政,复出。 >; 更多介绍
鸳鸯篇的来源:
全唐诗:卷475-45
李德裕的其它诗词:
【注释】: 独向( 一作栖独 )梧桐枝。 刷尾青( 一作清 )江浦。
4. 唐代李绅和谁被称为三俊:
唐代李绅和李德裕、元稹被称为三俊
李绅(772—846),(唐代宰相、诗人) 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
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5. 全唐诗诗集
全唐诗简介 《全唐诗》,900卷,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半页11行,行21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
版框16.6cm*11.5cm。《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
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
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
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纪》的成果。
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转入内府。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
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广泛。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
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亦间附诗后。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
此书编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
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
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
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作。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
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订正。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
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四、重新调整了小传。
删繁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氏偈颂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
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最后,将《全唐诗》的版本及后人的补遗,考订著作,作一简单介绍。
该书编成的次年,即由。
6. 韦楚老是怎样的人
韦楚老
〔唐〕(约公元八四0年前后在世)(全唐诗作常楚老)字、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末前后在世。工诗,气象沈雄,语亦豪健。长庆四年,(公元八二四年)举进士第。开成时,李德裕以钱帛事上章倾陷牛僧孺;楚老与魏暮、令狐绹等连章奏。德裕妄奏帝乃不问。仕历拾遗。终国子祭酒。
韦楚老,李宗闵之门生。 自左拾遗辞官东归,居于金陵。 常乘驴经市中,貌陋而服衣布袍,群儿陋之。指画自言曰:"上不属天,下不属地,中不累人,可谓大韦楚老。" 群儿皆笑。与杜牧同年生,情好相得。初以谏官赴征,值牧分司东都,以诗送。 及卒,又以诗哭之。
7. 李绅一生写了多少首诗
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唐代宰相、诗人。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所属朝代:唐代
所属文学时期:隋唐五代文学
同时期作家:元稹、白居易
李绅(772年—846年)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之曾孙。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晋陵(今常州)等地县令。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赠太尉,谥文肃。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