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格律规范

    1. 【格律诗写作都有什么要求

    诗词的格律要求主要包括七大方面(亦即七大要素):声律、对仗、押韵、定句、定言、节奏、章法. 一、声律:指讲求平仄.(这里仅指狭义的声律,广义的声律还包括用韵等诗词在声调上的规范和要求.) 1.句内平仄相间; 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 3.联间邻句间平仄相粘; 4.脚分明. 二、对仗:一般要求是除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可工对也可宽对之外,中间有多少联都必须对仗,并且应是工对.(工对是指对仗严格工整的对子,宽对则相反.) 三、押韵:除首句可押可不押之外,每隔一句,即偶数句尾押韵一次.要求主要有: 1.位置在偶数句尾; 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一般与对仗有关.不对仗以入韵为常,也可不入韵;对仗以不入韵为常,也可入韵.首句不入韵,五言较多,七言较少; 3.押平韵; 4.一韵到底,过去是这样.但从理论上讲,格律诗应是可以换韵的; 5.脚分明; 6.不可使用同一个字重复作韵; 7.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作韵; 8.不可撞韵; 9.尽量避免挤韵(诗文中不恰当的地方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不管平仄如何,干扰韵美效果,称“挤韵”.) 10.尽量做到高要求:用韵上层楼. 四、定句:指每首诗有一定的句数. 五、定言:指每句有一定的字数,并且句句相等. 六、节奏:指格律诗有一定的节奏结构要求.诗句的意义结构必须与诗句的节奏结构相吻合. 七、章法:即格律诗的章法.主要内容有:整首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首联起承、尾联转合等.。

    2. 古诗中格律四声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他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著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著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麽字归甚麽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著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汚,平声,形容词,汚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於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於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关於诗是种类,问题是相当重复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1].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於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於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於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於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2],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

    3. 诗的格律有哪些要求

    1、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2、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3、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4、对仗: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例如:《全唐诗》中的五律、七律,中间两联讲对仗的占大多数;所以按照正体颔联和颈联则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5、忌同字相对:在一组对仗的句子中,上句和下句在同一字序位置上不能同字。

    同字必同声,同声就必然失对。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若改成“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便成了同字相对。

    上下句的同一位置上都是“无”对“无”便是同字相对,此为大忌。

    4. 诗的格律有哪些要求

    1、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2、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3、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4、对仗: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例如:《全唐诗》中的五律、七律,中间两联讲对仗的占大多数;所以按照正体颔联和颈联则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5、忌同字相对:在一组对仗的句子中,上句和下句在同一字序位置上不能同字。同字必同声,同声就必然失对。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若改成“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便成了同字相对。上下句的同一位置上都是“无”对“无”便是同字相对,此为大忌。

    5. 什么是汉语古典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集合。

    在形式上,比较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65646330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由此产生了诗词格律的规范要求。它涉及中国文体学、音韵学、词学、音乐学等多方面的学科,是中国古人对形式美高度关注后的产物。

    平常我们所说的诗词格律,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一、近体诗的格律二、词的格律三、近体诗产生以后古体诗的格律在唐代,产生了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今体诗,宋代以后称为近体诗,包括全部的律诗和一部分绝句。由此,就把近体诗产生以前的没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诗称之为古体诗。

    而在隋唐时候,由于西域音乐的传入中原,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燕乐,配合燕乐演唱的词则称为曲子词,或者直接叫曲子。曲子词是配乐演唱的,一开始并不太讲每一个字的平仄调配,但后来随着文人的介入,他们把写惯了的近体诗的格律引入到词中去,于是就有了小令词的格律。

    后来,又有懂得音乐的文人,按照曲子的旋律,选择与之相配合的字,后代文人不懂音乐,或者乐谱失传,只能根据古代这些懂音乐的词人所写的词的平仄,按照平仄来写词,这就是长调词格律的来源。后人为了便于填词,依照古代名作排比归纳,编辑成工具书,叫作词谱。

    常用的词谱类书籍有清代万树所编的《词律》、舒梦兰所编的《白香词谱》、王奕清编的《钦定词谱》等。比较实用的是现代词学家龙榆生所编的《唐宋词格律》。

    近体诗格律的产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占主流的观点,认为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永明体,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近体诗格律来源于佛经翻译文学里的偈颂体式,梅祖麟、梅维恒两位教授在《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498-509页有详细的论述。近体诗产生以前,古体诗的写法比较自由,除了要求押韵以外,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形式要求。

    但近体诗产生以后,古体诗在写法上就要刻意避免近体诗的句法,这也可以说是古体诗的格律了。

    6. 古体诗有什么格律要求么

    古体诗也称古风,是相对于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而言的一种古典诗体。

    因为格律诗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诗体,所以唐代人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而古体诗在唐以前就有,虽然唐代人予以了一定的规范,但基本上保留了唐以前的诗体风格,故唐代人称这种诗体为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因此这种诗体是不必讲究平仄的(也有讲究平仄的,但为数很少)。

    为了使这种诗体更加容易朗朗上口,唐代人加上了押韵的概念,但其要求也是很宽松的。在一首古体诗诗中,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转韵(就是开始押一个韵部的韵脚,以后随着自己的需要,可以转押其他韵部的韵脚),因此一首古体诗可能会押很多的韵(一韵到底的诗也有,为数也不多)。

    另外,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也根据作者自己的需要而定。 古体诗的特点 也许有人会说古体诗比格律诗好写,其实不然;诗歌(无论是中外古今哪一种诗体)都讲究立意要新。

    就格律诗而言,如果立意稍逊,而句子对仗工整新颖,尚有看点(当然格律诗也很追求立意,这只是退一步而言);如果一首古体诗立意不新,整篇就索然无味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写好现代诗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古体诗的分类 前面曾经讲过,从诗体的形式上,古体诗大致可以分为五言古体,七言古体,乐府体(也称杂体)。五言古体的特点是通篇以五言为主(一句五个字),七言古体的特点是通篇以七言为主(一句七个字),乐府体的每一句的字数长短不一。

    古体诗的用韵特点 古体诗是不必讲究平仄的。用韵虽然也没有限制,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以作为参考的(当然这些规律不是一定要遵循的,也是根据作者的需要来定)。

    一是在意思转折处转韵;当叙述的意思一变的时候,往往应该转为其他韵部来押韵,这样一来,语气得到了加强,通篇的层次也分明,而且显得错落有致。 二是在叙述高兴,使人兴奋的意思时,往往使用平声韵;当叙述悲怨,愤怒的意思时,往往使用仄声韵。

    三是除了偶数句押韵以外,奇数句也可以押韵(格律诗除了首句入韵的以外,奇数句是不能押韵的)。

    7. 格律诗词关于用韵的规定或者要求越祥越好,但不要废话太多了 爱问知

    我自己的理解,格律诗词用韵要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1 压韵的位置。

    格律诗:偶数句最后一字。词:规定的地方。

    2 首句。 格律诗:首句可叶韵,七言首句叶韵的多。

    3 叶平声韵或者仄韵。 平韵律诗叶平韵。

    仄韵律诗叶仄韵。 4 一韵到底和按规定。

    中途不可换韵,换韵就成古风了。 5 脚分明。

    白脚和韵脚平仄相反,不可踩脚。 6 不可用同一个字做韵脚。

    诗词皆如此。 7 不可同音高频次使用。

    少量、间隔使用同音字是可以的。 8 不可撞韵。

    不该叶韵的白脚叶了韵叫撞韵,要回避,词也如此。 9 不可挤韵。

    句中在不适当的地方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不管平仄如何,干扰韵美效果,叫挤韵。 10 尽量争取使用同声字叶韵。

    今韵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尽量同声,效果更好。 11 我的观点 尽量使用今韵,普通话毕竟推广了80多年了。

    唐宋人都用他们时代的语言来创作,今人也该用普通话创作。 12 韵书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字典》。

    13 。

    8. 写格律诗有哪些基本要求

    诗词的格律要求主要包括七大方面(亦即七大要素):声律、对仗、押韵、定句、定言、节奏、章法。

    一、声律:指讲求平仄。(这里仅指狭义的声律,广义的声律还包括用韵等诗词在声调上的规范和要求。)

    1.句内平仄相间;

    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

    3.联间邻句间平仄相粘;

    4.脚分明。

    二、对仗:一般要求是除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可工对也可宽对之外,中间有多少联都必须对仗,并且应是工对。(工对是指对仗严格工整的对子,宽对则相反。)

    三、押韵:除首句可押可不押之外,每隔一句,即偶数句尾押韵一次。要求主要有:

    1.位置在偶数句尾;

    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一般与对仗有关。不对仗以入韵为常,也可不入韵;对仗以不入韵为常,也可入韵。首句不入韵,五言较多,七言较少;

    3.押平韵;

    4.一韵到底,过去是这样。但从理论上讲,格律诗应是可以换韵的;

    5.脚分明;

    6.不可使用同一个字重复作韵;

    7.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作韵;

    8.不可撞韵;

    9.尽量避免挤韵(诗文中不恰当的地方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不管平仄如何,干扰韵美效果,称“挤韵”。)

    10.尽量做到高要求:用韵上层楼。

    四、定句:指每首诗有一定的句数。

    五、定言:指每句有一定的字数,并且句句相等。

    六、节奏:指格律诗有一定的节奏结构要求。诗句的意义结构必须与诗句的节奏结构相吻合。

    七、章法:即格律诗的章法。主要内容有:整首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首联起承、尾联转合等。

    9. 求诗词平仄格律楼

    蝶恋花词牌格律 双调,上下片同调,押仄声韵。

    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其规范格律如下: 正体,上下阕第四句尾三字可以用“仄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八声甘州 格律对照例词:【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霜风凄惨”,作“霜风凄紧”。诸领格字如“对”、“渐”、“叹”等并宜用去声。

    仄中平仄仄仄平平,中中仄平平(韵)。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中仄中平中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仄平平、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行香子 格律对照例词:【北宋】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 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 一叶舟轻, 双桨鸿惊。

    中平中、中仄平平(韵)。 水天清、影湛波平。

    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仄中平中,中平仄,中平平(韵)。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中平中、中仄平平(韵)。 算当年、虚老严陵。

    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仄中平中,中平仄,仄平平(韵)。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临江仙 正格 ⊙仄⊙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雨霖铃 * 平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韵)。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韵)。 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说明:,双调一百零三字,前后阕各五仄韵,本调常用入声韵,且多用拗句。 满江红词牌格律 双调九十三字,前阕四仄韵,后句五仄韵,前阕五六句,后阕七八句要对仗。

    后阕起始两个三字句也用对仗,此调例用入声韵脚。具体如下: 上阕: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下阕: (仄)(平)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注:括号表示可平可仄,加粗表示韵脚) 钗头凤诗词--定格 这一曲调,上下阕各叠用四个三言短句,四个四言偶句,一个三字叠句,而且每句都用仄声收脚,尽管全阕四换韵,但不使用平仄互换来取得和婉,却在上半阕以上换入,下半阕以去换入,这就构成整体的拗怒音节,显示一种情急调苦的姿态,是恰宜表达作者当时当地的苦痛心情的。 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中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韵),〖仄(韵)〗,〖仄(韵)〗。

    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中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韵),〖仄(韵)〗,〖仄(韵)〗。 (按:此即宋词《撷芳词》变体,陆游、唐琬之词皆在正体中凡用三叠字。

    余平仄悉参同。) 如梦令 词牌格律 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 平仄,平仄(叠句),中仄中平平仄。

    唐诗格律规范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