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逢邻女》中

    1. 就鱼玄机《赠邻女》出一道赏析题,就像高考中的古诗鉴赏题那样的,

    赠邻女 / 寄李亿员外

    唐代:鱼玄机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译文:

    美丽的邻家女子,白天时用衣袖遮住脸,春日里更添惆怅,懒得装扮,都是有原因的。

    她深深慨叹着,像她这样的女子,在人世间求得无价的珍宝,是很容易办到的事,而想要获得一个志诚的心灵伴侣,却是如此的困难。

    为此她夜夜在枕上暗自垂泪感伤,为此她经过花丛间也不免有了断肠的思量。

    然而,既然已有了这样的才貌,那么,只要再鼓起勇气,主动争取,便是宋玉这样的才子也能求得的,又何必怨恨王昌这样的才子,若即若离的态度呢?

    赏析:

    韦毅《才调集》将这首诗直标为《寄李亿员外》。从诗意可以看出,此诗是在咸宜观当道士时写的,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鱼玄机对李亿绝望后表示心迹的诗。

    古代女人毫无地位,常被男人随意冷落抛弃,所以古代女人多有对男人之无情的不满和哀叹。男子可以妻妾成群,女子却只能从一而终,不能自由恋爱。腐朽的制度,造成许多男子在爱情上喜新厌旧,情意不专,因而女子要想寻得一个有情有义的丈夫,比寻求一件无价之宝还难。

    此诗是至情之语,不仅表现了她对李亿之无情的怨恨,也写出了古代被遗弃女子的怨愤,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中妇女普遍不幸的遭遇,喊出了被侮辱被损害妇女痛苦的心声。

    鱼玄机才十七八岁便嫁给李亿为妾,原先甚得李的宠爱,后李因其妻之谗言,而将玄机冷落。她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出发,总结出了当时女子的爱情,哀婉的韵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 白居易的《邻女》,求翻译

    诗词写作背景:白居易不须多介绍了,唐朝大诗人,地球人都知道他。

    据说当时唐朝首都长安房价高企和现在北京有得一比,白居易去拜访前辈诗人时前辈见他名字说“长安居不易”,但看完白居易的诗词直说以你的才华在长安居得易。果不其然,白居易何止在长安居得易并且历任高官,虽然有贬作江州司马这样的事(其实亦不是什么坏事起码给我们留下了“琵琶行”),他的一生基本上都在做大官,境况比杜甫之类好得多。

    《邻女》写得很简单无须解释,说得亦是失恋。写的是十九岁的白居易和邻家十五岁美丽女孩湘灵青梅竹马坠入情网的事。

    当然封建的大家庭拆散了这对小情侣,白居易对这段感情一直没放得下,即使时光流逝,白居易心中也无法忘却这一段浪漫的情缘,任思念蔓延,为释放满怀的压扰,尽情演绎心绪的眷恋。白居易寄情于一首《邻女》,借以表达对过去的那段情的痴迷。

    除《邻女》外,还有不少诗写湘灵。

    3. 反映唐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诗句,并简要说明

    唐朝女子的服饰说起。当时的女装尤其繁富,其基本构成是裙、衫、帔。《仙传拾遗·许老翁》中说,唐时益州士曹柳某妻,“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罗红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玄怪录》中记一平民女子衣装:“小童捧箱,内有青故裙、白衫子、绿帔子。”可见,这是唐时女装的三要素,无论地位尊卑、服饰丰俭,这基本的3件是必不可少的。

    以这3件基本装束为例,着装时,需将衫子的下襟掩于裙腰内,裙腰束得极高,下摆阔且长,如孟浩然《春情》诗中“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的描写。

    裙腰之上,半裸胸部,当然,裸露之尚以歌舞伎居多。对此,唐诗中也有不少相应的描写。如《逢邻女》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之句;《赠歌姬》中有“胸前瑞雪灯斜照”之句。

    裙腰之上,还要束以纱带,带子结于身前,长长垂下,飘逸婉约。《赠琵琶妓》中就有“一双裙带同心结,早寄黄鹂孤雁儿”的诗句。

    女裙有红、紫、黄、绿等多种颜色,红裙最为时尚。《五日观妓》中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的写照,从唐墓出土的陶俑裙上,也常可见到朱红色迹。

    但唐朝的贵妇们不满足于此,她们还在裙上绣以各种花纹,甚至将珍贵美丽的鸟毛织于裙上,见《朝野佥载》:“因安乐公子造百鸟裙,百官之家皆仿之”。女子勇于追求和创造的举动势必值得赞许,但从今天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我又难免为那些无辜的鸟类而嗟伤。

    帔子,又称披帛,披在裙衫之外。我从敦煌的壁画中看出,南北朝时,女供养人就有帔帛之装束,不过,披帛习俗虽有南北朝遗风,但我认为也不排除来自波斯的影响,理由是,这一习俗非汉族固有,在先代少数民族中也未见用。当时亚洲地区服饰中用帔的当为波斯人。丝绸之路开通后,服饰习俗自然也会随着佛教一起进入中原。

    除裙、衫、帔,唐朝女服中又有半臂。半臂即套在衫外的半袖上衣,此习俗,是受新疆龟兹人服饰习俗的影响。

    李贺《唐儿歌》中有“银鸾睒光踏半臂”的诗句,永泰公主墓室壁画中也有着半臂装的仕女形象。永泰公主李仙惠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武则天的孙女,嫁给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为妻。后因武延基触犯了武则天,武则天便将公主与驸马赐死。李仙惠死时17岁。其墓道内和墓室四壁均绘有彩画,另外还有一组精美的石椁线刻仕女画。画中的妙龄女子身穿襦裙、半臂、肩披长帛巾,或赏花、对语、觅诗,或曼舞、逗弄小鸟,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写照。

    永泰公主墓室绘画还是初唐时期风格,女子多穿紧身窄袖衣裙,南北朝时的秀雅之风依然可见。盛唐以后,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风流薄梳洗,时世宽妆束”的形象方才成为时尚主流,人物“面短而肥”,衣裙式样也开始以幅多肥阔为主要审美取向。

    4. 《(清)戴名世邻女说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识

    作者:邻女说(清)戴名世西邻之女,陋而善嫁。

    东邻有处人,贞淑而美,无聘之者,乃过西邻而问焉,曰:“若何以得嫁?”西邻之女曰:“吾有五费。”曰:“可得闻乎?”曰:“发黄费吾膏,面黠费吾粉,履阔费吾布,垢多费吾藏,人来费吾茶。

    ”曰:“若何以得嫁?”曰:“吾嫁士,吾嫁商,吾嫁工,吾嫁佣保,吾嫁乞丐。”曰:“有陋汝者,奈何?”西邻之女竦肩枭颈,桀然捧腹而笑曰:“处女乃陋余乎?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

    吾见人家女子多矣,类我;吾见丈夫多矣,无不类我。而孰得陋余而弃余?”处女曰:“亦有不类若者乎?”曰:“有不类我者,则处女已嫁矣。

    ”处女俯而叹。西邻之女曰:“处女无叹,吾试数处女之过失。

    自处女之长也,而鬻卖粉黛者过处女之门而不售;儿女相聚笑乐,处女独深思不与语;又不能随时为巧靡之涂妆。吾观处女态度,类有以自异者。

    处女将自以为美乎?世之所艳羡者,真为美矣。 而处女无相逢顾盼者,处女将以何时得偶乎?且处女性情姿态如此,又不自媒,而傲然待聘,则处女过矣。

    处女诚换其故貌,易旧妆为新妆,倚门而笑,则吾有可以效于处女者;然又恐余门之履且满处女户外也。”处女变色,拂衣而起,趋而归,誓终身弗与通。

    注释:戴名世,清代著名文学家,安徽相城人.散文中尤长史传文学.所作传记,有不少记述杭清.志士和遗民事迹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无聘之者 聘:下聘礼B .吾试数处女过失 数:列举C .处女诚换其故貌 诚:实在D .则吾有可以效于处女者 效:仿效3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处女与众不同的一组是(3 分)( )① 鬻卖粉黛者过处女之门而不售 ② 儿女相聚笑乐,处女独深思不与语 ③ 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 ④ 世之所艳羡者,真为美矣 ⑤ 处女变色,拂衣而起,趋而归,誓终身弗与通 ⑥ 东邻有处人,贞淑而美A .①③⑥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 .④⑤⑥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这是篇寓言体杂文,处女无可奈何地向西邻女打听善嫁之道,听了西邻女取悦世人、人尽可夫的一番教导,发誓一定要通晓善嫁之理。 B .作者未作出半句议论,处女也没有任何答辩,只以白描手法写出处女听罢的反应,就鲜明地表示了处女的处世准则。

    C .本文写人很有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邻女耸肩、缩脖子、捧腹大笑的神态,还是写处女俯而叹的神情,都形象宛然。 D .此文以对比手法为主,“处女”的贞淑品格与“邻女”滥嫁形成对比,表现了清初士人的人格态度,发人深省。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l )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 (3 分)( 2 )而孰得陋余而弃余?( 3 分)参考答案:2 。

    C (诚:果真)3 。 B4 。

    A (错在“通晓善嫁之理”,发誓不与她交往)5 。 ( 1 ) ( 3 分)这就是你二十岁了却没有求亲的人的原因啊。

    (此、所以、大意各l 分)( 2 ) ( 3 分)还有谁能够认为我丑而嫌弃我呢?(孰、陋、大意各1 分)参考译文:西边有个丑陋的女人善于嫁人。 东边有个处女贞洁贤淑并且美丽,没有聘媒(求亲)的人,就来到西边邻居家请教,说:“你怎么能够出嫁的啊?”西边邻居女人说:“我有五费。”

    (处女)说:“可以(说来)听吗?” 西邻女说:“头发黄费我的(染发)膏;脸黑费我的粉;鞋子宽费我的布;污垢多费我的肥皂;来(的)人(多)费我的茶。 ”(处女)说:“你因为什么能够嫁人呢?” 西邻女说:“我嫁学士,我嫁商人,我嫁工人,我嫁用人,我嫁乞丐。”

    (处女)说:“有觉得你丑的人怎么办?” 西邻女耸肩扯脖子,捧着肚子放肆大笑道:“你竟然认为我丑吗?这就是你二十岁了却没有求亲的人的原因啊。 我看别人家的女人,都像我一样丑陋;我见的男人多了,没有不像我(丈夫)一样丑的。

    还有谁能够认为我丑而嫌弃我?”处女说:“也有不像你一样丑的吗?”西邻女说:“有不像我一样丑的人,那处女你已经嫁出去了啊。”处女低头叹息。

    西边邻居那女人说:“处女你不要叹息,我来试着数一下处女的过失。 自从你长大了,卖粉黛的人过你家的门却不卖东西给你;女孩们相聚谈笑,你独自深思不和她们说话;你又不会跟随时尚做巧妙奢华的装扮。

    我看你啊,态度像是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你要自以为自己美丽吗,世上人所艳羡的才真的是美啊。

    而你没有相逢的知己相互看顾,处你要等什么时候得到配偶啊?况且处女你的性情姿态是这样,又不自己推销自己,而傲然等待求亲,就是你的过错啊。 你如果换原来的装束为新装束,倚门买笑。

    那我就有可以给你效仿东西了,但是我又怕踏我门槛的鞋子将全到你家门口去了。”处女变了脸色摔衣袖便起身,跑回家,发誓终身不和她来往。

    5. 《赠邻女》中的那句是“难得有情郎”还是“难得有心郎”

    赠邻女》--唐·鱼玄机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此诗写女子被遗弃的怨愤,纯是至情之语。在封建社会中,男子可以妻妾成群,女子却只能从一而终,不能自由恋爱。腐朽的制度,造成许多男子在爱情上喜新厌旧,情意不专,因而女子要想寻得一个有情有义的丈夫,比寻求一件无价之宝还难。这两句以无价宝比有情郎,说明了女子对爱情的重视和追求;以“易求”反衬“难得”,诉说了爱情追求的艰难与痛苦。作者为女道士,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出发,以工稳的对仗,哀婉的韵律,字字带血,声声有泪,总结出了当时女子爱情生活中的普通规律,在明白如话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回答者:Zephyrqiao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5-24 15:46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100% (1) 不好

    0% (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赠邻女》--唐·鱼玄机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评论者: 631613927 - 童生 一级

    6. 历史题

    1、蕃人及赞普喜好唐人服饰

    《旧唐书·吐蕃传》记载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后改革藏民族的服饰习惯:“因公主恶其人东者面,异赞遂合人罢之,身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墀松德赞赞普之时……唐地财富丰饶,于西部(上)各地聚积之财宝贮之于瓜者,均在吐蕃攻陷之后截获。是故,赞普得以获得大量财物,民庶、黔首普遍均能穿著唐人上好绢帛矣。③

    《册府元龟·谏诤部》记载,到长安学习的吐蕃人“服改毡裘,语录华夏。明汉法,睹衣冠之仪;目击朝亲,知侄丹之要。”吐蕃人所穿之长袖服装似由来已久,这从敦煌壁画《吐蕃赞普礼佛图》中可以看出。但对照晚唐敦煌壁画营伎图(第156窟)的汉族男女营伎长袖服装看,当时汉藏服装颇多相似之处。这可能是互为影响的表现,但清以后汉人此种服制,而藏人却依然延袭至今。④

    2、汉僧与藏人的僧服“堆噶”

    “堆噶”(坎肩)是藏区独有的僧服之一,它是在后宏期出现的。……堆噶上的两个伸用力胳臂的洞形似大象的两只耳朵,并且用蓝现缝有边子。这是为了纪念后宏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后宏期之初,约格迥乃和藏绕赛等人给喇钦·贡巴绕赛受戒时,有几个汉僧参加受戒。这些蓝线边子正是为了纪念这几位汉僧的功德。①

    3、藏族服饰对汉族的影响

    (1)仿椎髻。椎髻本是当时吐蕃人的一种发型,其特点是将头发盘结于头顶或脑后椎形。因这种椎形发型比较高耸美观,一时成为唐代妇女争相模仿的时髦发型。

    (2)仿赭面。赭面本是吐蕃人的一种习俗,据《旧唐书》记载,吐蕃人“以赭涂面为好”。赭面的主要是吐蕃女子,她们将赭色(赤褐色)合成膏剂涂面,起防风润肤作用并用它来美容。这一习俗传到唐朝,曾被许多妇女模仿。以上仿椎髻与赭面之风,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公元820年)最为盛行,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元和妆”。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时世妆》一诗专门记载了这一情况:“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年,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蚩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髻椎面赭非华风。”

    (3)戴吐蕃式帽子。吐蕃人戴的帽子式样别致,戴吐蕃帽子也成了唐人的一种时尚。唐朝人刘言史在他写的《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舞》一诗中写道:“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毡胡 衫双袖小。”陕西西安唐韦顼墓中的侍女石刻画更形象地说明了唐人喜戴吐蕃帽子的情况,其石刻画中有两位完全胡妆的汉族女子,她们所戴的帽子与敦煌壁画中吐蕃妇女所戴的帽子极为相似。

    (4)穿毡裘。毡裘是用薄毡做的衣服。因其挡风遮雨防寒耐用,也为唐朝汉人所穿用。唐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5)穿长袖服装。吐蕃人服装一般长袖。敦煌壁画《吐蕃赞普礼佛图》中吐蕃人的服装都是长袖的。唐朝汉族人的服装本不是长袖的,如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一诗中写道:“小头革奚 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据此可知,直到唐玄宗天宝末年还流行窄衣裳,即衣襟衣袖都比较窄短的衣裳。后来受吐蕃服装影响,当时汉族人民也穿起了长袖服装。晚唐敦煌壁画营伎图中的汉族男女营伎都是穿长袖服装的。这是唐人仿效吐蕃人穿长袖服装的有力证明。

    (6)用莲华纹图案作衣饰。莲花本为佛教图画中喜欢用的一种图案。吐蕃人接受佛教后其衣饰多用莲花图案。后来这一图案传到唐朝,莲花图案也成了唐朝人喜欢使用的一种图案。

    (7)戴念珠璎珞。吐蕃人因崇信佛教,在脖子上喜戴念珠。后来这一服饰传到唐朝,许多唐朝妇女也喜欢挂念珠璎珞于颈部,如同戴项链一样。

    (8)穿藏靴。唐人喜欢穿所谓“胡靴”,其中包括藏靴。

    (9)穿袒胸露乳妆。传统的汉族妇女装束在儒家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是紧裹全身的。但到了唐朝,在包括吐蕃女妇服饰在内的所谓“胡妆”影响下,出现了袒胸露乳比较开放的女子装束。唐朝诗人周喷写的《逢邻女》写道:“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②

    ③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第141页。

    ④ 见《敦煌研究文集》附图。又,巴黎1977年版《西藏艺术论文集》,第73、75页附图。

    ① 次仁白觉《藏传佛教僧服概述》,载《西藏民俗》1995年4期。

    ② 本目参见陶柯《谈藏族服饰对汉族的影响》,载《安多研究》1998年1—2期合刊。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