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

    1. 唐诗、汉乐府与长安城的文化关系

    长安作为大唐帝国的首都,城阙壮丽,人物奇杰,周原秦川沃野千里,终南太

    华雄奇峭异,黄河清渭波澜壮阔。自开国至覆亡,近三百年间,一直是全国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唐都长安作为世界名城,万国衣冠,翘首仰慕,通过丝绸之路进

    行频繁的国际交往,又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全国诗人由于应试、入仕和其

    他原因,大都要到长安居住、游历、任职,与云集京城的众多诗人交流思想、切磋

    诗艺,参与诗歌创作活动。而当他们来到长安以后,与众多诗人交流思想、切磋诗

    艺,其视野之开阔、思路之开展、艺术境界之提高,无不出现空前的飞跃。因而可

    以这样说: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唐都长安,则是唐诗发展的主要基地。在唐朝建国以前,长安曾是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

    隋等九个王朝的首都。山川雄奇壮阔,民风淳朴刚强,文化积淀深厚。就诗歌传统

    而言,《诗经》《大雅》中的周人创业史诗,《小雅》中的政治讽刺诗,《豳风》、

    《秦风》中的农事诗、战争诗以及汉乐府民歌中的有关篇章,其共同特点是现实性

    强,内容充实,风格雄阔健举。南方诗人来到这里,其诗风即发生变化。庾信在南

    朝,诗风清绮、浮艳,出使北朝被留,在长安一带生活多年,一变而为杜甫所说的

    “凌云健笔意纵横”、“暮年诗赋动江关”~

    2. 赞美长安的诗词

    1、唐代韩偓《残春旅舍》: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释义:旅舍中春残夜雨刚刚晴,恍然间心里忆起长安城。树枝中蜂拥蝶舞花将落,水面上风起柳絮飘飘行。借写诗杆情因悟禅语止,用酒冲愁阵如同出奇兵。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损,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

    2、唐代白居易《长安春》: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

    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释义:门外的杨柳无力的下垂着,春天的东风把柳枝吹成了金黄色。东街的酒力太小,醉了很容易就会醒来,满腹愁苦还是消不了。

    3、唐代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释义: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4、唐代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释义:往昔的困顿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题名令人神采飞扬。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

    5、唐代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释义: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3. 辉煌的隋唐文化的诗歌成就有哪些

    唐韵

    黄河水的不凡

    大江流的浩瀚

    长安西望

    ——是唐的千年

    万里远征 闺中春思

    半是报国半是良人怨

    塞上从军塞下曲

    春去春来玉门关

    没有了酒和月

    便难寻李太白的诗谪仙

    漂泊零落

    长恨君王

    浔阳江头弹琵琶

    惹得司马洒泪湿青衫

    江南春里 秦淮河畔

    杜家才子十年扬州是羁绊

    最难得——

    商隐无题还有题

    心有灵犀 青鸟探看

    待唐阕崩塌了

    便无处觅华章

    星河灿烂哦,靠的是

    有诗的大唐

    (曾治强,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中

    新诚分校高三学生,2005年作)

    4. 说一下唐代诗歌与唐朝文化(1000字以上)

    唐代是中国封建时代中最强盛的时代,尤其是李白生活的盛唐时代,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或是在文化方面都是空前的强大开放、繁荣昌盛。

    文化方面,唐朝一方面敞开胸怀,实行拿来主义,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如天竺的佛教、波斯的祆教、大秦的景教及西域各国和各民族的雕塑、音乐和舞蹈 初唐: 一、四杰 提倡刚健骨气 二、陈子昂 风骨与兴寄 盛唐:一、李白 1、清水出芙蓉——清真自然的提倡 2、蓬莱文章建安骨——风骨兴寄的重视 二、杜甫 1、杜甫诗论 2、集大成说 3、沉郁顿挫说 三、《河岳英灵集》 1、《河》之品评标准 2、盛唐气象 3、殷璠“兴象论” 中唐: 一、白居易 1、讽喻诗论 2、闲适感伤杂律诗论 二、韩孟诗派 三、皎然《诗式》 晚唐:司空图《诗品》 初唐四杰 一、四杰其人: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二、诗歌理论主张 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三、创作表现:情思浓郁 气势壮大 1、内容题材上的扩张: “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向江山塞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诗歌体裁上的成就: 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歌行 律诗绝句方面,王勃杨炯于平仄、对偶、用韵等方面完善了律诗绝句的体式。

    七言歌行方面,卢、骆运用“以赋为诗”的手法,使得诗歌气势壮阔 以赋为诗即铺张扬厉的描写融合以抒情、议论的手法 七言歌行的体式工整而有流荡的气势和力量,读之朗朗上口,一气呵成,以赋为诗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纵横开阖、书卷自如之气。 四、评价: 杜甫的评价 诗歌创作中旧的影响和新的倾向并存,“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四杰诗中还有宫廷诗风的痕迹,遣词造句用典等尚未摆脱六朝绮糜婉转之风。

    但四杰诗歌中毕竟融入了浓郁的情思与壮大的气势。因此这一评论可以反过来说,时带六朝锦色,然调入初唐。

    即虽然四杰诗歌中仍沾染着六朝风气,却已开启了唐音之风。 陈子昂 风骨与兴寄 一、评价: 韩愈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刘克庄 倡高雅清淡之音,扫六代之纤弱 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元好问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泽厚“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 风骨和兴寄的实践,六朝绮糜诗风的余韵一扫而光,雄浑苍茫、浓烈昂扬的情感气势开启了盛唐气象的序幕。

    二、诗论主张: (一)风骨: 东汉时,用“风骨”来品评人物,形容人物体貌与风度,多赞人物富有神采,刚直劲健,清俊有力。 六朝时,用“风骨”移评绘画、书法之气韵和笔力 至《文心雕龙•风骨》将风骨一词移评于文学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俊爽,则文风成焉” 对于风骨的理解: 黄侃“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一指内容,一指形式 风指浓烈昂扬的感情力量 骨指劲健刚直的思想力量 陈子昂对风骨的形容“骨气端翔,音情顿措,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二)兴寄: 兴指比兴之手法, 寄指内容上有寄托 兴寄合用,指“托物起兴”“因物喻志”之手法,即要求诗歌有感而发,情真意切,内容充实,寄托深意。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就是借咏物叙事抒发激越情怀,寄托人生理想和政治见解,即其“兴寄”主张的实践体现。 三、理论评价: 他的诗歌创作表现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一. 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二.提出诗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提倡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躺市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 李白诗论 一、诗歌创作的美学特征: 1、瑰奇宏廓之美: 丰富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的诗歌形式融合以远大理想、宽阔胸怀和雄伟气魄的诗歌内蕴 2、奔腾浩荡之美: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情感力量 3、纵横变幻之美:想象奇特,纵横驰骋,跳跃变幻 4、明丽疏朗之美:清丽明快的色彩格调及疏朗的意象组合 5、清水芙蓉之美:清新自然、任情真率的语言风格 二、诗论主张: 1、主张保持雅正思想,反对专事雕琢的形式主义文风。

    “大雅久不作,吾衰竞谁陈” 2、主张诗要“清真”,提倡“清新自然”之诗风,反对因循模拟 “圣代复玄古,垂衣贵清真”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崇尚“逸兴”、“壮飞”的豪放飘逸诗风,追求艺术表现宏阔之境。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4、提倡文质并重,肯定魏晋以来诗歌艺术的美学成就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三、诗论评价: 李白基于儒家诗学传统,主张作诗以《风》《雅》为准则,力主恢复雅正之声。

    李白崇尚清真自然的审美理想源自于钟嵘的审美理想,并以之为权衡尺度品评六朝诗家名流,犹能突破前人的某些偏见,在开拓审美艺术视野方面做。

    5. 唐朝诗歌与文化氛围的关系

    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

    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

    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发展过程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

    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

    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

    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

    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

    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②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

    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

    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

    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

    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③中唐诗歌。

    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

    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

    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

    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一派则以奇险峭刻见长。

    但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此外,姚合诗清奇僻苦,卢仝、刘叉等人以奇崛见长。

    两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

    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 ④晚唐诗歌。

    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

    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其诗声情流美,翰藻醲郁,但伤时忧国,哀怨深沉,有种没落感。

    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但格调低。他也是有佳篇秀句而总体风格轻浅纤微。

    此后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破。较有名的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人。

    成就 唐代诗歌体制多样,宋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围。唐人古体诗既可抒情,又可叙事、议论。

    由于受近体诗影响,唐人古诗或融入律句,或有意反律,皆不同于晋、宋以前古诗的纯任自然。五古在唐初犹承齐梁变体,经陈子昂的变革,张九龄、李白的发扬,至杜甫而堂庑顿开。

    七言则是不入律的歌行和古诗与精工整炼、有律化倾向的传统歌行体的双轨并行。乐府是古体诗中特殊的一类。

    唐人乐府多不合乐,或借旧题写新意,或立新题记新事。以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成就为最高。

    五七言律诗是唐代新兴诗体。五律经王绩、初唐四杰,至沈、宋终于实现体制规范化。

    七律兴起较晚,至沈、宋和杜审言始有成篇。经王维、李颀和高、岑等人的发展,到杜甫境界大开。

    此后,五七言律平行发展。大历十才子、贾岛、姚合、许浑、赵嘏等均是律体名家。

    至晚唐李商隐,七律的音调美和语言技巧,发展到更为成熟的境地。律诗中又有排律,多数作者往往逞博矜奥,夸多斗靡。

    少有佳作。杜甫的部分排律,写重大题材,工整流美,成就较高。

    唐人绝句用来和。

    6. 论文题目的修改及写作建议,原题《唐诗与长安文化关系的论略》我的

    改为“举子长安诗研究”?读了以下文献你对框架等问题会有新想法的: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 郑晓霞《唐代科举诗研究》2006 《唐诗万象 唐朝风情面面观》王开洋著 2010。

    06 第81页 一、科举取士 《唐诗选》刘永生编 1997 第55页 举子悲欢 《唐诗 日丽中天》林继中著 2000 第49页 第三节 槐花黄,举子忙 《唐诗地图》韩欣著 2009。 09 第13页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唐代科举 《唐诗与科举》陈飞著 1996 第24页 第二章 科举:舟车竞发——进取的姿态 《新编唐诗故事集 风俗习惯民情篇》王曙著 2000 第3页 不知谁是谪仙才——唐代的科举 第67页 十载长安得一第——章孝标 《唐诗分类研究》张浩逊著 1999 第217页 第十章 唐代的科举诗 《唐诗分类鉴赏》龚霁芃,龚杏根编著 2003。

    12 第168页 十、科场内外 《唐诗随笔》萧文苑著 1985 第239页 诗人与科举 《唐诗说唐史》邓小军,鲍远航著 页数:299 2008。12 第143页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的科举制度 《唐诗故事集——唐朝代的风俗习惯 第3篇》王曙著 1992。

    03 第723页 不知谁是谪仙才——唐代的科举 《全唐诗佳句类典》竞鸿,陆力主编 1992。05 第612页 1 科举 《个性化的多彩人生 唐代诗人趣闻》朋星著 2002 第35页 贰 科场悲欢 宦海沉浮 《唐诗故事》栗斯著 1981 第113页 金榜高悬姓字真——唐代的科举 《晚唐士风与诗风》赵荣蔚著 2004。

    11 第64页 第一节 黑暗科场与寒士精神的失落 第407页 二、科场蹭蹬,怨愤难平 长安去?恚圃?中的京都??? 谢依婷 成功大?W 硕士 唐诗里的“科举” 铜陵日报 2007/07/23。

    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