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中的西园

    1. 西园有哪些诗词描述过

    西园以书斋为主,前有平台、湖石假山,东有鹤寿亭,北有藏书楼。

    书斋取名“帜帘老屋”,面阔三间,四周有象征群山怀抱的叠石和假山,假山纯朴自然,轮廓完整,山上有云墙相隔,山下有山洞相通,与书斋前宽畅的平台、四时花艳的花坛组成一组幽静恬美的环境。这组设计,一起读书明志,一起继承父志、帜帘劳动之意境。

    在书斋后面,建有一座不对称的凹形书楼,园主沈秉成和其夫人严永华雅好诗文昆曲,在此阅览、吟诗作画,这对伉俪情深、才华横溢的佳偶在苏十年,隐居戏马台八年,夫唱妇随,在此留下了众多的诗篇与丹青。严永华《过洞庭》诗云:“烟雨沧茫接??冥,君山横扫黛螺青。

    城南老树今何在?也学高吟过洞庭。”诗文格调清新。

    2. 西园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三国•魏•曹丕《芙 蓉池作》•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 园。”

    曹植《公宴“公子敬爱客,终 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西园”,为汉末曹操所建之园, 在邺都(今河南安阳)。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常以月夜集文人才子共游 于此。

    古今题咏甚多。“西园”成为 游宴或赏月的典故。

    南朝•宋•沈约《应王中丞思远咏月》:“高楼切思 妇,西园游上才。”唐•骆宾王《秋月》:“西园徒自赏,南飞终未安。”

    唐 •张说《恩制赐食于丽殿书院宴陚得林字》:“东壁图书,西园翰墨 林。”明•高启诗:“大家今夕宴西园,高热红烛百枝火。”

    3. 唐诗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年代:唐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赏析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

    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多么寂静的环境啊!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于是他干脆起床,“开户临西园”。

    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

    “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

    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露" "月" "泉" "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诗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闷形象,发人深思。

    他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想些什么呢?“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韦之超脱。

    赏析: 元和五年(810),这已是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六个年头了。以前住无定所居无安室的他,终于在潇水西冉溪畔购得一地,经过疏泉穿池,构亭筑屋,终于与农圃为邻住了下来,还自己经营了菜园,“甘为永州民”。

    并与一位身份较低的女子结合,生了女儿。而在这期间所写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则叙述了诗人触景生情而引发的一种别样的心境。

    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永州的深秋本来气候宜人,但身处异乡的柳宗元却感到寒气阵阵。

    是夜梦醒时分,正是夜半,窗外亮如白昼,适才的梦境仍历历在目,耳畔传来“嘀嗒、嘀嗒”的声音,点点敲在诗人心扉上。诗人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于是披衣下床,循声开门探听。

    原来是屋前菜圃中露珠滴落,露水凝重,掷地有声。东边岭上升起的月儿显得格外清冷,寒气拂面,耳畔传来溪涧泉流冲刷竹根的“泠泠”声,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愈流愈远,越远却显得越发响亮。

    随着清越的流水,心也飞到了久远的时空……山上不时传来几声凄厉的鸟鸣,莫非鸟儿也有心灵感应?! 就这样,诗人靠在柱子上望着愚溪西畔的菜园,直至天边破晓,心底的寂寞感彻骨铭心,经久弥深。 寂寞从何而来呢?除了远离京城,心绪起伏这“僇人”(囚徒)之常情外,更有诗人自己境遇的特殊缘由。

    人思归乡,可诗人家破人亡,家安在?亲人何在?严父慈母都已作古,贤妻杨氏夭折,皆弃他而去,家道空落,这是其一。其二,“故旧”已天各一方,“新交”多已北归。

    昔日的“同志”,仅剩鸿雁往来,同病相怜;而“谪吏”、“新交”的相继北去,加之求助无果,留给他的是无限的困惑与无尽的落寞。更让诗人悲凉的是“旧我”不再,聪颖早慧、自视甚高的少年“奇童”,超取显美、卓励风发的青年朝官,而今的南荒“系囚”才过而立之年,正是年富力强、建功立业之际,却百病集身,精神萎顿,惶惶如“丧家之犬”。

    悲悲相迭,让诗人透心凉骨。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仗工整,读来琅琅上口,全诗着力写声音,有繁露坠落声,泠泠泉流声,以及山鸟的喧叫声,更有月光银辉泻地,反衬出的是内心的黯淡、凄凉、孤寂。

    看到四周起伏环绕的山峦,就觉得自己像被囚禁在其中一样,境界空旷而冷寂,“寂寞而莫我知”之感寒彻灵魂。诗人正是通过有声世界巧妙而鲜明地刻画出了“自我”形象,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与同情,“不眠之心”之寂寥几乎令人伸手可触,呼之欲出。

    4. 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1.作者通过对滴落的“繁露”,东升的“寒月”,潇潇“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的描写,描绘出一幅空旷寂寞的景象,点染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2.远处传来的从石上流过的泉水声似乎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偶尔呜叫一声,打破岑寂。“石泉远逾响”看似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既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夜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与清幽,衬托出作者苦闷寂静的心境。(意对即可)

    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小题1:诗中写了繁露、寒月、疏竹、山鸟等意象,生动地勾画出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寂寞的一意境。

    小题2:第三联采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写法,渲染了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

    小题3:诗人寂寞是因为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意象和意境的题目,意象有繁露、寒月、疏竹、山鸟等,意境注意诗中的“寒”

    “寂寞”,意境应该是“凄清寂寞”。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的题目,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考核的是一联,应该从表现手法入手,手法是动静结合,答出后明确效果渲染了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一项和情感的题目,情感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探究,注意诗歌后面的注释“被贬”和之中的关键词语“寂寞将何言”。

    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10分)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

    1。

    诗中写了繁露、寒月、疏竹、山鸟等意象,生动地勾画出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2。

    第三联采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写法,渲染了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3。

    诗人寂寞是因为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 1。

    试题分析: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本诗的意象可从诗句的前六句中加以概括即可。

    “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

    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更能营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

    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露”“月” “泉” “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 诗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闷形象,发人深思。

    他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想些什么呢?“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 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韦之超脱。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