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平仄原则
1. 诗词中平仄规则
五言律诗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 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三角,所谓三角是指押韵,押韵不仅是平仄合辙,而是要严格遵守一套谱式,初学者可详见《平水韵部》。 七言绝句 【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 七言律诗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 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 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五言排律 近体诗排律中的一种,它是由五言律诗扩大而成的,一般在十句以上。
五言排律最短要有十句(往往是两句押一韵),可以有六韵十二句,八韵十六句的排律等。唐人的排律多用整数,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四十韵、五十韵等。
平仄跟五言一样。
2. 【关于古诗中的平仄语音是发展的,当我们诵读古诗词时,怎样区别
古诗规则——平仄规则 平 仄 规 则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分 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 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 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 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 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 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 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 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 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 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 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 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 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 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五绝】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 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七绝】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 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
3. 今人写古诗必须符合平仄要求吗
古诗写作 关注本栏目的朋友提出问题:现在的古诗还有平仄之分吗?可以只注重押韵,平仄其次吗?这涉及到古诗写作的问题,诗歌写作在今人看来是件难事,其实是被律诗给吓住了,很多人一提诗歌就想到平仄、粘对等问题,简直望而生畏.难道诗歌写得不符合平仄、粘对的原则就不是古典诗歌吗?这还得从诗歌的分类说起. 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写过一本家喻户晓的诗集《唐诗三百首》,翻过这个集子的朋友不陌生,里面的分类就是依据诗歌种类,按照大类来讲有古诗、乐府、律诗、绝句.古诗和乐府笼统地讲都是古诗,区别在于古诗是文人诗,乐府不一定是文人诗,其中这个“古”是有特定含义的,是指南朝以沈约、谢眺为代表的讲求四声格律的“永明体”以前的诗歌,也就是先秦汉魏两晋的诗歌就是古诗,这种诗的特点是不讲求音调的抑扬顿挫.而类似于沈约、谢眺他们这种讲求音调变化的诗就是“新体诗”.因此可以说南朝以前没有人会写律诗,即便写出来了,也是瞎猫碰死耗子.谢眺他们之所以重视音调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关,南北朝时期佛教盛极一时,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由于对比中梵语言发音,学者们发现中国语言文字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而四个声调合理排序可以使得诗歌具有音乐性质,于是他们试着排列出各种优美的格式,同时也强调了八种不美的格式,这八种格式被称之为“八病”.由于这种新体诗有四声的律法要求,因此这可以被视为律诗的开端,人们习惯称之为“四声律”.但是这种律诗写起来太麻烦,要求太繁琐,连新体诗发起人沈约也曾无奈地讲“老夫亦不尽识此”,连他都弄蒙了,何况别人了.此后人们又进一步研究便于律诗写作的方法.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以杜甫爷爷杜审言为代表的诗人们把平上去入分为两类,将平、上归为平类;将去、入归为仄类,同时还要符合几个刚性要求:1、粘对;2、押韵;3、对仗.如拿律绝举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所谓“粘对”就是第一句头两个字和第二句头两个字要求对(平则相反),第二句头两个字和第三句头两个字粘(平仄相同),以后各句以此类推.在押韵方面要求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偶数句,其中第一句韵脚可以自由运用,如前面这首诗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是“平”那说明自从第一句就开始押韵了,其中二、四句这样的偶数句必须押韵且为平声,而三句最后一个字不可以押韵,只能仄声.至于对仗就是“天对地”、“大对小”之类的,不多说了.当然这些是大原则,具体运用起来还有很多问题,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忌讳犯孤平;平仄不合要求救等等,这就是律诗.所谓“绝句”准确地讲应该叫“律绝”,“绝”是“断”的意思,律绝就是把八句一首的律诗断为两半成为四句一首的就是绝句. 可见,古代诗歌有要求必须押韵的新体诗,也有不需要押韵的古体诗,因此在今天,你若是懂得格律要求可以写律诗,这种诗歌的优势是格式规整,音调和美;你若是不懂格律只要押韵就行.当然古体诗也未必就不如律诗,古体诗的优势是形式自由不受约束,如李白就是古体诗的一个楷模,像“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敢说这样的古体诗不好? 结论:今天写作古典诗歌可以只注重押韵,平仄其次,但你要知道你写的是古体诗。
4. 求简介古诗平仄和押韵
关于押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的用韵叫做押韵(压韵),也叫“叶(xié)韵”,是语音学上的名词.从《诗经》、《楚辞》到后来的诗、词、曲,包括民歌、歌词、戏曲,只要是吟咏歌唱的,没有不押韵的.韵又叫“辙”,押韵又叫“合辙”,所以人们常说“合辙押韵”.所谓韵,大体就是汉语拼音音节中的韵母,押韵就是把同一个韵部(韵母相同)中的字,放在诗歌(包括词曲)规定的固定位置,一般都用在偶数句最后一个字末尾,这样就构成了押韵,所以又叫韵脚.汉字大都是拼音字母拼出来的,一个字(音节)一般都有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声在前,韵在后,比如“忠”字,用拼音字母表示,写成“zhōng”,还有一些字和它的韵母是相同的,如“童”(tōng)、“弓”(gōng)、“空”(kóng)等,所以它们都是同一韵部里的同韵字.凡是同韵字就可以用为韵脚押韵.(字下带点的字是入声字,下同)例如: 陆游(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āi),尚思为国戍轮台(tái).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lái).句中的“哀”、“台”、“来”,它们的韵母都是“āi”,构成押韵.第三句按格律是不押韵的.在汉语语音单韵母a、o、e的前面,还可以有i、u、ü这些韵头,有了韵头又可以组成若干韵母: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它们虽然韵头不同,但主要的韵母(韵腹)相同,也是同韵字.例如: 范成大(宋)《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田夜绩麻(m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彷桑阴学种瓜(guā)杜牧(唐)《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chén),流水无情草自春(chūn).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rén).“尘”、“春”、“人”,都是押韵的平声字.其中“春”(chūn)字的韵母“ūn”是“uēn”的略式.都是平水韵中“上平声”的“十一真”里的字,读起来也是押韵的.押韵是为了声韵的和谐,构成诗词的音乐美,也便于吟咏、歌唱、记忆和传诵.但是有时候我们诵读古诗时,觉得诗中的韵脚读起来并不押韵,感到有些别扭.应该知道这是因为语言的发展,语音有了变化的缘故,如果按过去的语音读,那是押韵的、合辙的.当然今天让现代汉语诵读,自然就觉得不押韵了.诗歌押韵自古就有,但将它格律化是从齐梁时期讲究四声开始,逐渐形成的,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高峰.同韵相押(即音节中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是诗人根据当时的语音用韵,后来语音的变化越来越大,用韵也就有所不同了.古人写近体诗是严格依照韵书用韵的,汉字的音节,都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声、韵、调.韵书就是依照音节声、韵、调的不同情况把汉字编排起来的工具书.按字韵分部编排,每一个韵部收有若干同韵的字,以便写作用韵时查阅,这样的韵书实际上就是查阅诗韵的字典.关于韵书据文献考证,我国最早的一些韵书,因为历史的原因多已散失,并未流传下来.到了隋代,陆发言继承和总结了前代韵书的精华,编写了《切韵》一书,盛行于世.这部书共二百零六韵,因太繁细,不便于使用.唐人孙缅把《切韵》改为《唐韵》,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成了当时作诗用韵的官书,用韵的标准.到南宋时平水刘渊把同用的韵和并起来,编成一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成一百零七韵.其后又有金人王文郁(山西平水)合并为一百零六韵,被称为“平水韵”,也就是一般人说的《诗韵》,成为后世用韵的依据.康熙时代编辑的《佩文诗韵》和后来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都是根据“平水韵”整理而成的.“平水韵”(佩文诗韵〉的韵目,共有一百零六个韵部,现分列如下: 上平声(十五韵)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十五韵)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上 声(二十九韵)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麌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珍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筱(筱)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ge) 二十一马 二十二养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七感 二十八琰 二十九豏(xian) 去 声(三十韵)一送 二宋 三绛 四置 五未 六御 七迂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二十一个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径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艳 三十陷 入 声(十七韵)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he) 八黠 九屑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说明:(一)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这是因为平声字多,故分为上下两卷,无其他含义.(二)韵部表示韵母的分类(种类),把同韵母的字归在一起,找出其中一个字做为代表,就是所谓的韵部,如“一东”、“二冬”等等.“平水韵”在金、元以后的知识界,影响很大,直到今天写近体诗有时还要按照“平水韵”用韵.至于某一韵部中有哪些常用字,可参考后面的附录《古诗韵常用字简表》.诗韵有宽有窄,韵部里同韵字数量多的是宽韵,使用时有更多选择的余地,用韵方便.字数少的叫窄韵,也叫险韵。
5. 诗(词)中的“平仄”到底是什么含义
所有汉字根据四声分为两类: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古音的入声也属于仄声.诗词创作是要讲究平仄协调的.这种协调的原则就叫格律(即平仄).诗词格律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是一个基本的讲解.如果你还有什么更进一步的问题,请直接向我提问.。
6. 古诗词的平仄是怎样规定的 有什么简易方法掌握吗
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共四个声调。平是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
元代后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中,而平声逐渐演化成阴平和阳平两类。近代汉语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调称为新四声。
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中的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声、去声(指标准拼音中的三、四声)的称为仄声。有些原在古汉语中属入声的字现在虽归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
根据这个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为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其关系一阴一阳。平仄相替产生节奏,由此也就产生了汉语的音韵之美。
仄 平 (仄)仄 (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 (仄)仄平/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7. 诗词中平仄规则
五言律诗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三角,所谓三角是指押韵,押韵不仅是平仄合辙,而是要严格遵守一套谱式,初学者可详见《平水韵部》。
七言绝句
【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
七言律诗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
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
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五言排律
近体诗排律中的一种,它是由五言律诗扩大而成的,一般在十句以上。五言排律最短要有十句(往往是两句押一韵),可以有六韵十二句,八韵十六句的排律等。唐人的排律多用整数,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四十韵、五十韵等。平仄跟五言一样。
8. 诗词中的平仄是什么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传统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编辑本段普通话中的平仄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编辑本段粤语九声概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粤语九声声调表: 声调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阴平声 因 分 诗 2)阴上声 忍 粉 史 3)阴去声 印 训 试 4)阳平声 人 焚 时 5)阳上声 引 愤 市 6)阳去声 刃 份 事 7)阴入声 壹 忽 ~(失) 8)中入声 ~(噎) ~ 屑 9)阳入声 日 佛 蚀 (~)表示有音无字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编辑本段四声与平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
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