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唱唐诗小儿垂钓

    1. 把古诗小儿垂钓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小孩子,他特别喜欢钓鱼。特别是每天早上没扎好头发就拿着鱼竿和竹篓去钓鱼。

    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去钓鱼。他坐在青青的草地上,草地上的草非常高,把他的身体都遮住了,只露出头上的草帽,倒映在水中,真滑稽!有一个过路人看到他的样子,就想逗逗他。于是笑呵呵地说:“小朋友,你知道绍兴路怎么走吗?”小孩怕把鱼吓跑,不敢出声,着急地对路人摇摇手。路人忍住笑,又故意大声说:“小朋友,你怎么不回答呀?”小孩小声地说:“嘘,鱼快上钩了,我不能说话!”路人听了,哈哈大笑说:“那你现在怎么又讲话啦?”

    再给你一个供朋友参考300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一个小村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边上是绿油油的草地,小河边垂柳依依,风景非常迷人。

    在河边有一个小娃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他的眼睛一动也不动的盯着鱼钩,等待着大鱼上钩。这时,一位过路人客气地想向个小娃问路,可那个小娃不说话,竖起一根手指头放在嘴巴上“嘘嘘嘘”,然后再招招手,路人好象懂得了那小娃的意思,正朝着小娃走来。就在这时,水面上起了圆晕,鱼钩立刻下沉,小娃很机灵,一下子就提起鱼竿,“哇!好大的一条鱼呦”小娃高兴地蹦了起来。那位路人走过来说:“小娃,想不到你这么厉害啊,钓到了大鱼,不错。”那人露出满意的目光。“不好意思了,我不是不想回答你的话,而是,我怕鱼溜走,所以才不马上回答你,不然我的大鱼就上不了钩了。”小娃不好意思的说。“没关系,话晚点回答没事的,关键是你先把大鱼钓到手再说,回家吧,别让父母担心,再见了!”路人说。“恩,再见了。”

    2. 巜小儿垂钓》古诗一首

    小儿垂钓

    作者:唐 胡令能

    原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简析]

    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3、莓:一种小草;

    4、苔:苔藓植物;

    5、借问:向人打听;

    6、应:理睬;

    7、遥:远远地;

    【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 ,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 遥招手 ”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作者简介】

    胡令能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小儿垂钓》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3. 改写古诗《小儿垂钓》

    改写《小儿垂钓》

    在烈日当头的正午,诗人胡令能信步在乡间小道上。头顶是缕缕垂柳,小径两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好一处风水宝地。那小路附近静静的池水宛如明镜,池中几条小鱼在欢快地游着,真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啊!不经意间,他发现了一个蓬头垢面的淘气小孩儿,正小心翼翼地斜着身子藏在草丛中。绿草掩映着他那小小的身体,小孩正专心致志地学着钓鱼呢。为何要蹲在如此隐蔽的地方学习钓鱼呢?哦,原来这聪明的孩子是为了不让过路的行人惊扰到自己。只见这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儿双手紧紧地握着那根简陋的鱼竿,眼光时刻不离那根鱼竿,身体一动不动,静静地等待着小鱼儿上钩。这时,只听得见草的“沙沙”声,十分安静,那小孩聚精会神地盯着鱼线,嘿,有条小鱼游近鱼钩,小孩儿一阵欣喜,禁不住轻轻笑了一声,谁知这却惊动了鱼儿,那条快上钩的鱼儿一下子“溜”了。小孩见了,吸取了教训,便不敢疏忽大意了。当他再次专注地钓鱼时,忽然有一位不知情的路人大声打听道路:“喂,小孩儿,请问到杏花村如何走?”那孩子一惊,连忙回过头、皱起眉头,用一根食指贴着嘴,示意路人别出声。他思索了片刻,伸出一只小手,向路人招招手,意思是要路人靠近一些,他会轻声作答的。路人会意地走到小孩身边,半蹲下身子,小孩子侧过头,轻声嘀咕了几句。路人会心一笑,轻轻地走开了。胡令能看着这又天真又机灵的孩子,诗兴大发,不禁口占一绝: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4. 《小儿垂钓钓》古诗编写成一个故事500字

    《小儿垂钓》改写

    户外疯玩了半晌的三娃,头发蓬乱,裤脚、褂衫、甚至连脸上都沾满了泥,活脱脱一只大花猫。本想去找邻居狗娃一块儿去捅刘奶奶那棵老梨树上的马蜂窝,可狗娃不在家。怎么办呢?一屁股坐在狗娃家房檐下,眼睛骨碌碌直转,看到狗娃爷爷放在堂屋门边的钓鱼杆,自言自语地说:“对,钓鱼去。”

    三娃顾不上给人说,急忙拿起钓杆,风一般跑到村外小河边。在哪儿下钓呢?想到平时狗娃爷爷老爱在石板沱钓鱼,便来到石板沱。看到一处四周长满蒿草中间有块石头的地方,坐下来试了试:“嗯,这儿还可以,又有凳坐,还晒不着太阳。”刚想把鱼钩抛进水沱里,才想起还没有串钓饵。

    三娃用他脏手一拍脑门,自责地说:“三娃呀三娃,你慌啥?”站起来蹶起屁股搬开石头找蚯蚓,连搬了两三块大石头,早也累得气喘吁吁,额角渗出了密密的汗珠,才捉到两条红红的蚯蚓。连忙取一条放在手心里,用力地拍了几下,掐成两半截,串在鱼钩上,学狗娃爷爷钓鱼的样子,朝鱼钩上的半截蚯蚓吐了两口口水,拖起声调唱道:“口水是糖,丢下来就偿。”唱完,使劲将鱼钩抛进水沱的中间。鱼钩和坠子“咚”地掉进水里,平静的水面荡起几圈涟漪,向四周扩散开去,好一会儿水面才恢复平静。三娃这时才坐在石头上,躲在蒿草丛中一动不动,要不是他穿一件小红褂惹眼,还不容易看到有人呢。三娃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着露在水面的浮标,心里盼鱼儿快来上钩。

    这时,有一位戴斗笠的大伯路过这里,前面是个三叉口,不知该走哪条道,正在左右为难,环顾四周,好不容易看到蒿草丛中有人钓鱼。“喂,钓鱼的小鬼,到金鱼村该走……”还没等问完,三娃用食指竖在嘴边,“嘘”示意别出声。问路的大伯见这小鬼真逗,只好不出声,站在对岸微笑着看着他。

    只见浮标向上点了点,突然往下沉。三娃慌忙双手抓住鱼杆用力向上一拉,鱼钩都甩到了身后的岸上,由于用力过猛,鱼儿脱钩跑了。

    问路的大伯哈哈地边笑边说:“你拔杆早了点儿。”三娃没好气地说:“就怪你,是你给吓跑的。”话出口后觉得自己这话没道理,忙嘻着脸说:“大伯,到金鱼村的路该顺着河边的路一直往前行。”

    说完又坐在石头专心钓鱼。

    5. 古诗《池上》、《小儿垂钓》的意思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池上》

    池 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①藏踪迹,浮萍②一道开。

    【注释】①解:知道。②浮萍:池塘里的水草。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助读】这首诗写出了小孩的贪玩

    6. 古诗《池上》、《小儿垂钓》的诗意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简析]

    作者 用 白 描 的 手 法 , 将 一 “ 偷 莲 ” 小 童 的 憨 态 描 绘 得 惟 妙 惟 肖 。诗 中 最 传 神 的 当 是 “ 不 解 藏 踪 迹 ” 一 句 , 写 尽 小 童 顽 皮 、纯 真 情 态 。

    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七九八)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八四二),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 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 , 怕得鱼惊不应人 。

    作者: 胡令能,莆田隐者,唐代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手工匠人)。梦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262356230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一、二两句重在描写垂钓小儿的形貌,三、四两句重在描写小儿垂钓的神情动作。

    “蓬头稚子学垂纶”意思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学着大人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意思是小孩子侧着身子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映在野草丛中。诗人对这个垂钓的小孩子的外貌并没有加以具体修饰和描写,而是直接写出山野孩子的蓬乱头发的真实面目,使人觉得非常地自然、可爱与真实。“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可见这个孩子不怎么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更专注于钓鱼的情景,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地喜欢钓鱼。“莓苔”泛指生长在潮湿、阴暗的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小孩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个人烟稀少,鱼不易受惊吓之处,为后文的“怕得鱼惊不应人”作了铺垫。“草映身”是对孩子一个粗粗的画像,同时也与下句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有着直接关系。因为路人之所以向他打问,就是因为看得见他。

    “路人借问遥招手”意思是听到过路的人向他打问,他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思是小孩害怕惊动了鱼而不答话。他之所以要以动作“遥招手”来代替说话,就是害怕把鱼惊散,他并不是对路人的问话漠不关心。

    这首诗将小儿垂钓的神情动作描写得活灵活现,富有情趣,突出小孩子钓鱼的专心致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7. 古诗《小儿垂钓》的诗意是什么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简析]

    作者 用 白 描 的 手 法 , 将 一 “ 偷 莲 ” 小 童 的 憨 态 描 绘 得 惟 妙 惟 肖 。诗 中 最 传 神 的 当 是 “ 不 解 藏 踪 迹 ” 一 句 , 写 尽 小 童 顽 皮 、纯 真 情 态 。

    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七九八)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八四二),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 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 , 怕得鱼惊不应人 。

    作者: 胡令能,莆田隐者,唐代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手工匠人)。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一、二两句重在描写垂钓小儿的形貌,三、四两句重在描写小儿垂钓的神情动作。

    “蓬头稚子学垂纶”意思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学着大人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意思是小孩子侧着身子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映在野草丛中。诗人对这个垂钓的小孩子的外貌并没有加以具体修饰和描写,而是直接写出山野孩子的蓬乱头发的真实面目,使人觉得非常地自然、可爱与真实。“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可见这个孩子不怎么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更专注于钓鱼的情景,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地喜欢钓鱼。“莓苔”泛指生长在潮湿、阴暗的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小孩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个人烟稀少,鱼不易受惊吓之处,为后文的“怕得鱼惊不应人”作了铺垫。“草映身”是对孩子一个粗粗的画像,同时也与下句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有着直接关系。因为路人之所以向他打问,就是因为看得见他。

    “路人借问遥招手”意思是听到过路的人向他打问,他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思是小孩害怕惊动了鱼而不答话。他之所以要以动作“遥招手”来代替说话,就是害怕把鱼惊散,他并不是对路人的问话漠不关心。

    这首诗将小儿垂钓的神情动作描写得活灵活现,富有情趣,突出小孩子钓鱼的专心致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唱唐诗小儿垂钓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