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

    1. 中唐诗歌的开拓与新变

    唐代 (618 -- 907) 的诗主要可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 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主要的诗人有初唐四杰 (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沈?期、宋之问、陈子昂。 1)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

    (2)重视声律; (3)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在狱咏蝉》有寄托。 四杰有自觉的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

    杨炯《王勃集序》曰:“(龙朔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在他们的诗中已出现壮大、慷慨的作品。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

    认为既有宫体诗华靡的一面,又有风骨。他们努力开拓诗歌境界,能够运用比较畅达的气势来去感驾文辞,将六朝的骈俪转化为流丽矫健。

    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 盛唐 (712 -- 675):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当时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还出现了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 李白和杜甫。

    除李、杜外,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也是杰出的诗人。 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

    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表现新的体验。

    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如边塞诗。

    3)、大眼光、大格局。初唐诗歌精细,盛唐诗歌阔大。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李白)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寒士阶层大量地走向诗坛。 3. 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诗歌,不过是盛唐的延续。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4. 晚唐 (836 -- 906):晚唐时期是唐诗从盛转入衰微的时代,多数的诗人以摹仿前人为能事,气度不足,艺术成就不高。

    晚唐诗歌普遍带有衰飒悲凉的气氛,感伤色彩很浓。叶燮《原诗?外篇》: 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

    ……盛唐之诗,春花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美乎? 余恕诚《唐诗风貌》把晚唐诗歌分为两大群体:一是穷士诗人,以贾岛、姚合、孟郊为代表,包括皮日休、陆龟蒙。

    风貌特点:收敛境界缩小、淡冷淡泊冷清的心理、着意写诗用心思。二是绮艳诗人,以“小李杜”、温庭筠为代表。

    风貌特点:悲怆、绮丽、委婉。 晚唐诗人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三人为代表。

    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后两个五十年。

    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2)。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靡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

    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总而言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

    2. 中唐文学的新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个人理解:诗歌的风格、内容、情感(如:李白浪漫到杜甫现实的转变) 官方答案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诗歌,不过是盛唐的延续。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3. 盛唐诗歌与中唐诗歌的变化与发展

    盛唐,自玄宗开元初年(713)到代宗大历初(766)年,约五十年。这一时期,虽然年限不长,

    却是硕果累累,为唐诗繁荣的极盛时期。前期有张九龄,贺知章,张说等人,既巩固了初唐诗风的

    成果,又以大量的传世名篇,使近体诗大展英姿。紧接着,便又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

    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的崛起,还有王之涣,李颀,王昌龄等名家的涌现,名篇

    迭出,都为开拓诗歌的体裁,提高诗歌的美学境界,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将盛唐诗坛点缀得繁荣。

    李白和杜甫两大巨星的同时跃起于盛唐诗坛。

    中唐,从代宗大历元年(766)到文宗太和九年(835)约七十年。中唐诗人大约五百七十人,

    诗歌约19000首,诗人与诗作的数量均超过盛唐,诗歌流派也多,所以有“中唐之再盛”。

    4. "中唐诗歌之再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唐的诗歌,不过是盛唐的延续。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5. 中唐文学的新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个人理解:诗歌的风格、内容、情感(如:李白浪漫到杜甫现实的转变)

    官方答案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诗歌,不过是盛唐的延续。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6. 老师关心学生事例 35分速度

    孟二冬 (1957.1—2006.4.22),1957年1月生,安徽省宿州市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多年来,孟二冬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高尚人格的楷模;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撰写了《中国诗学通论》(合著)、《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韩孟派诗传》、《千古传世美文》、《陶渊明集译注》、《中国文学史》(参编)等400多万字的专著;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004年3月,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教学的工作;在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随着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用起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

    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做出了“禁声”的医嘱,但他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

    孟二冬的感人事迹,引起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高度关注,2005年12月8日,他得知孟二冬的病情后,当即委托国务委员陈至立前往探望,并指示有关方面精心治疗;此后,他又多次询问孟二冬的病情,向孟二冬表示亲切问候,并指示医务人员尽全力救治。2006年4月22日,年仅49岁的孟二冬因病情加重,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正在国外访问的胡锦涛总书记专门打来电话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并以个人名义送了花圈。

    7. 死于食道癌还是什么癌症的大学教师叫什么

    你好 孟二冬(1957.1—2006.4.22),1957年1月生,安徽省宿州市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多年来,孟二冬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高尚人格的楷模;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撰写了《中国诗学通论》(合著)、《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韩孟派诗传》、《千古传世美文》、《陶渊明集译注》、《中国文学史》(参编)等400多万字的专著;他历时七年,经过大量艰苦的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004年3月,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教学的工作;在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随着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用起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

    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做出了“禁声”的医嘱,但他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

    孟二冬在石河子大学期间,除坚持为中文系2002级四个班的学生每周讲授10学时的必修课外,同时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选修课,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与中文系教师座谈,交流教学工作经验,圆满完成了北京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双方协议的支教任务。孟二冬在北京治疗期间,仍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痛折磨,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积极筹备让自己的研究生去石河子大学为本科生开设讲座。

    孟二冬的感人事迹,引起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高度关注,2005年12月8日,他得知孟二冬的病情后,当即委托国务委员陈至立前往探望,并指示有关方面精心治疗;此后,他又多次询问孟二冬的病情,向孟二冬表示亲切问候,并指示医务人员尽全力救治。 2006年4月22日,年仅49岁的孟二冬因病情加重,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正在国外访问的胡锦涛总书记专门打来电话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并以个人名义送了花圈。

    获奖情况 2006年4月,孟二冬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 2007年初,为表彰和宣传孟二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国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孟二冬学习;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孟二冬颁发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组部追授孟二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荣誉称号。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8. 求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研修书目》电子书,如没指定版本,相近版本

    1.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 褚斌杰,《楚辞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孙 静,《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世界》。

    4. 周 强,《铁马金戈话三国》,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

    5. 周先慎,《古诗文的艺术世界》,北京大学,2002年7月。

    6. 费振刚,《诗经类传》,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7. 费振刚等,《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

    8. 费振刚、常森、赵长征、安小兰《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9.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10.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2. 袁行霈,《袁行霈自选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13. 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4. 葛晓音,《八代诗史》。

    15.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

    16. 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选编,《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17. 钱志熙,《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大象出版社,2000年8月。

    18. 钱志熙,《江西诗派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

    19. 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20. 钱志熙,《活法为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月。

    21. 钱志熙,《唐前生命观与文学生命主题》,东方出版社,1997年6月。

    22. 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23. 程郁缀,《唐诗宋词》。

    24. 程郁缀,《徐灿词新释辑评》。

    25. 程郁缀,《唐宋词研究》(译著)。

    26. 程郁缀,《日本填词史》(译著)。

    27. 夏晓虹,《诗骚传统与文学改良》,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3月。

    28. 夏晓虹,《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广州出版社,1999年4月。

    29. 夏晓虹,《晚清社会与文化》。

    30. 夏晓虹,《晚清的魅力》。

    31. 夏晓虹,《返回现场:晚清人物寻踪》。

    32. 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

    33. 傅刚,《昭明文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

    34. 傅刚,《文选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35. 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36. 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

    37.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6月。

    38. 刘勇强,《西游记论要》。

    39. 刘勇强,《幻想的魅力》。

    40. 刘勇强,《奇特的精神漫游》。

    41. 刘勇强,《中国神话与小说》,大象出版社,1997。

    42. 李 简,《呼唤与梦想——近代杂剧传奇创作》。

    43. 李 简,《元明戏曲》。

    44. 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5. 于迎春,《汉代文人与文学观念的演进》,东方出版社,1997。

    46. 常 森,《二十世纪先秦散文研究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