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诗圣杜甫观后感
1. 【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请结合杜甫诗歌
你好.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 难,并且对他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杜甫也写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诗,但他写 国家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占有着更大的比重.他写战乱带来的大破坏,是: “万国尽征戍,烟火被岗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他写人民在战乱中的 苦难,是:“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 何心,荒哉膏粱客.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 何处村”;“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闻见事略同, 刻剥及锥刀.”他写了有名的《三吏》、《三别》,对战乱中人民的悲惨生活, 作了形象生动、具体真实的极其深刻的刻画.在描写人民苦难的同时,他还真诚 地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有人能够叩君门以减征赋,能够息兵 以休养生息.例如,乾元二年,杜甫从秦州去同谷途中,路过凤凰台,写下了 《凤凰台》诗,幻想着以自己的心血去哺养受饥的雏凤,让它长大后自天衔瑞图, 降祥瑞于国家,“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当时,杜甫正在饥寒途中,没有 能力去解救人民疾苦,一片心愿,只有借助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李白与杜甫诗歌题材的比较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别.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也抒发个人的失 意的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 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那些诗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他之被称为“诗史”,不为无因.与李白不同,杜甫主要用的是写实的方法. 杜甫严格的写实方法的一个特点,就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 质.例如,《兵车行》写咸阳桥头哭夫别子送行的场面,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天宝 后期拓边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群众对拓边战争的态度与心情.《三 吏》《三别》十分真实地写出了当时战地人民的生活苦况.其中的《无家别》, 写一个从战场上战败归来的士兵,见到故乡已面目全非,田园荒芜,亲人尽丧, 孑然一身而犹须就役,欲别无家,不禁悲从中来.这首诗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当 时千万士兵的命运与千万村庄的普遍情景.。
2. 唐代诗圣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
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
有《杜少陵集》。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
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别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经多次修复而成,面积240余亩,是成都游客最集中有观光胜地之一。草堂内楠木参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园林格局典雅而幽美。
建筑从正门始,依次递进是大庙、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其中大庙、柴门是杜诗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诗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
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杜诗传人陆游、黄庭坚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
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
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
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
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
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例如《丽人行》中,诗人。
3. 长安十年杜甫失败的原因
近观《大唐诗圣》之地方台电视连续剧,叙述杜甫一生,可能由于是地方台所拍,人力财力有限,有心无力,有些粗糙,但对诗人的朴素感情还是充满其中。
大唐诗歌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杜甫诗歌则是大唐的明珠。但电视剧只是平凡的人生叙述,并没有探讨诗歌。
杜甫一生坎坷,见证了唐王朝的腐败和安史之乱前后的生灵涂炭,可以说没有过上一天的好日子。杜甫前半生的追求是,为了圣上,为了大唐社稷,为了百姓,将皇帝国家百姓混为一谈,这也是中国历史的悲剧所在。
中国的悲剧还在于皇帝和皇权文化的无所不为,所有的士人要么为皇帝服务,要么穷困潦倒一生或者被杀。要为皇帝服务,但还要先拜倒在太监、娘娘或权贵的脚下。
这些,才华横溢的杜甫没有看懂真实的政治生活。 杜甫祖上杜审言即是大官,也是大诗人。
杜甫小时候有着良好的家教,后来家道衰落,估计也是祖上为官清廉不善敛财和巴结权贵的缘故。杜甫也想着光宗耀祖,为皇上为老百姓服务。
起初,杜甫的政治诉求是非常明显也是非常强烈的。可是,杜甫的政治理想离现实太远,他的逻辑是有才能,就要为皇帝当官,当了官就可以为皇帝为国家为百姓服务,当然杜甫不当官生计也成问题。
在长安求官十年失败,也不完全是错误的,毕竟就个人而言,前面的路是不清楚的。 首先,杜甫坚持认为自己求官会成功的,没有考虑不成功,为了生计也是要求官的,对自己的才能的自信,使他并没有考虑官僚体系的用人潜规则。
第二,过于相信皇帝,也不得不相信皇帝的现实,让杜甫把当朝皇帝想成了尧舜,杜甫就有了替皇帝分忧的飘飘然。 第三,相信只是凭能力,不肯拜访当时的宰相杨国忠,没有进入权势的圈子,不了解官僚政治的真正核心。
第四,考试通过,没有封官,也不肯找熟人,走门子,不符合中国人当官的习惯。另外,即使当官,也要结党,杜甫显然没有钻研现实政治。
第五,当安史之乱,开始后,杜甫慢慢清醒过来,觉得老百姓太苦了,也看到了黑暗的现实,谁当皇帝,都是以老百姓的流血为代价的。《三吏》、《三别》振聋发聩,家喻户晓,流传千古。
最后,杜甫远离官场,成就了自己的诗歌,成就了留名千古,也是以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困难生活换来的。
4. 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请结合杜甫诗歌”
你好。
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 难,并且对他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杜甫也写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诗,但他写 国家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占有着更大的比重。
他写战乱带来的大破坏,是: “万国尽征戍,烟火被岗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他写人民在战乱中的 苦难,是:“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 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 何处村”;“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
闻见事略同, 刻剥及锥刀。”他写了有名的《三吏》、《三别》,对战乱中人民的悲惨生活, 作了形象生动、具体真实的极其深刻的刻画。
在描写人民苦难的同时,他还真诚 地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有人能够叩君门以减征赋,能够息兵 以休养生息。
例如,乾元二年,杜甫从秦州去同谷途中,路过凤凰台,写下了 《凤凰台》诗,幻想着以自己的心血去哺养受饥的雏凤,让它长大后自天衔瑞图, 降祥瑞于国家,“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当时,杜甫正在饥寒途中,没有 能力去解救人民疾苦,一片心愿,只有借助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李白与杜甫诗歌题材的比较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别。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也抒发个人的失 意的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 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
那些诗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他之被称为“诗史”,不为无因。
与李白不同,杜甫主要用的是写实的方法。 杜甫严格的写实方法的一个特点,就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 质。
例如,《兵车行》写咸阳桥头哭夫别子送行的场面,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天宝 后期拓边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群众对拓边战争的态度与心情。《三 吏》《三别》十分真实地写出了当时战地人民的生活苦况。
其中的《无家别》, 写一个从战场上战败归来的士兵,见到故乡已面目全非,田园荒芜,亲人尽丧, 孑然一身而犹须就役,欲别无家,不禁悲从中来。这首诗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当 时千万士兵的命运与千万村庄的普遍情景。
5. 谁是唐朝诗圣
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襄阳),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6. 唐朝诗圣是那个
诗圣杜甫 :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唐玄宗天宝十载(751),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安史乱起,曾陷贼中。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旋因疏救宰相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其间曾卜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两《唐书》有传。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被世尊为“诗圣”。现存诗1450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