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峨眉山目
1. 唐诗 峨嵋山歌
希望对你有帮助: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2. 唐诗峨眉山月歌的解释
峨眉山月歌
【作者】:唐 李白
【体裁】:七言绝句
【格律】:七律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在一个秋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鉴赏】: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百度地图
3. 古诗:峨眉山月歌的诗意
希望对你有帮助: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D%A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A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D%A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D%A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 %D%A 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D%A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4. 唐诗“峨眉山月歌”的艺术手法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
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5. 谁告诉我一些关于峨眉山的诗词
秋 日 李世民 菊散金风起①, 荷疏玉露圆。
将秋数行雁, 离夏几林蝉。 云凝愁半岭, 霞翠缬高天②。
还似成都望, 直见峨眉前。 [注释] (一)金凤:即秋风。
古代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变化,秋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 (二)缬高天:缬,读“协”。
以丝缚缯,染之为缬。引申为薄细之物折迭成缬。
此指彩霞如丝网折迭,萦绕在天空。 度 秋 李世民 夏律昨留灰①, 秋箭今移晷②。
峨眉岫初出③, 洞庭波渐起。 桂白发幽岩, 菊黄开灞涘④。
运流方可叹⑤, 含毫属微理⑥。[注释] (一)律:律吕略称。
古代正声的竹器,共十二管。其六为阳律;其六为阴吕。
继用律管实灰测时令,别四季,故又称历日律历。灰:煅葭为灰实律管置于室,视其孔侧灰之厚薄而判别季令。
(二)晷:读“规”,古代用以侧日影定时辰,名“日晷”。 (三)岫:读“秀”,山有穴日岫,也指峰峦。
(四)灞:读“霸”,水名,位陕西省西南,陕西八大川之一。涘:水涯。
(五)运流:指宇宙万物之变化推移,一开始即无停滞。 (六)含毫:言命笔写作。
畴 昔 篇 骆宾王 华阳旧地标神制, 石镜峨眉真秀丽。 诸葛才雄已号龙, 公孙跃马轻称帝①。
五丁卓荦多奇力②, 四士英灵富文艺。 云气横开八阵形③, 桥影遥分七星势④。
[注释] (一)公孙:古代“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后用作对官僚子弟的称谓。
(二)五丁: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五个力士。《水经注·沔水》: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
(三)八阵形:三国时期诸葛亮摆下八阵图,令陆逊不能破阵。言形式奇妙多端。
(四)七星势:七星,引自“北斗七星”。指山上桥梁众多,云气横开,桥景似北斗七星分布全山。
[作者介绍] 骆宾王(626~684),唐江南道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
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以奉礼郎从军西域,后还游蜀中。高宗年间(676~678)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因祸入狱,次年复出为临海县丞。
光宅6年(684),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欲将唐改为周,引起徐敬业等(即李敬业)据扬州起兵,骆宾王参加了这一讨伐行动,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并写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有《骆宾王集》《骆临海集笺注》。
感遇诗之二十四 陈子昂 其一 浩然坐何慕①, 吾蜀有峨眉。 念彼楚狂子②, 悠悠白云期③。
悲哉时不会, 涕泣久涟濡④。 梦游绥山穴⑤, 南采巫山芝。
探源观群化, 遗世从云螭⑥。 婉娈将永矣⑦, 感悟不见之。
其二 金鼎合神丹, 世人将见欺。 飞飞骑羊子, 胡乃在峨眉。
变化固非类, 芳菲能几时。 疲疴苦沦世, 忧悔日侵淄。
眷然顾幽褐, 白云空涕夷 [注释] (一)浩然:指思绪之远。慕:思慕。
(二)楚狂:姓陆名通字接舆,春秋晚期楚人,为避楚王聘,入蜀隐于峨眉。 (三)白云期:指隐居。
(四)泣:鼻涕。濡:读“儒”,浸湿。
(五)绥山:即今沙湾境内的二峨山。 (六)螭:读“痴”,似龙而无角,神话以为是龙的一种。
此谓云中之龙。 (七)婉娈:美好貌。
娈,读“峦”。 [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梓州(四川射洪)人。
光宅元年(684)中进士,官左拾遗。随武攸宜讨契丹,任管记。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遭降职解官后归乡,被县令段简诬陷入狱而卒。陈子昂所著《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射洪存陈子昂读书遗址。有《陈拾遗集》《感遇》《登幽州台歌》。
登峨眉山 李 白 蜀国多仙山, 峨眉邈难匹①。 周流试登览, 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②, 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③, 果得锦囊术④。
云间吟琼箫, 石上弄宝瑟。 平生在微尚⑤, 欢笑自此毕⑥ 烟容如在颜⑦, 尘累忽相失⑧。
傥逢骑羊子⑨, 携手凌白日⑩。 [注释](一)邈:读“目”(读音是否正确?),远也。
(二)青冥:青而暗昧,此指出峰。倚:傍也。
(三)泠然:泠,读“灵”,水声、风声。(四)锦囊术:意为成仙之书。
《武帝内传》“奉以黄金之箱,封以白玉之函,以珊瑚为轴、紫锦为囊,安著柏梁台上。”(五)微尚:指微小的志愿(隐居求仙的不现实思想)。
(六)欢笑自此毕:语出颜延年诗,“嘉运既我从,欢颜自此毕”。(七)“烟容”句:烟,指山水雾气,这句话说生活超脱尘俗,脸上好像带有烟霞色彩。
(八)尘累:言人事羁绊。(九)骑羊子:语出《列仙传》,“葛山者,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羊卖之,一日骑羊入西蜀,蜀中王候贵人追上绥山。
绥山在峨眉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
(十)携手:陈子昂诗云:“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听蜀僧广浚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 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 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释] (一)绿绮:琴名,琴首嵌有碧玉。
(二)流水:曲名,“高山流水”。客心洗流水:可释为高山流水琴音悠扬悦耳,令人消去一切烦恼忧愁。
(三)霜钟:出自《山海经》,“丰山有钟。
6. 古诗娥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1渝州:今四川重庆一带。讲解: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作者:李白,字太白。
唐朝著名诗人。
7. 译《娥眉山月歌》古诗
【白话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不知不觉就到了渝州,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词语注释
⑴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 影:月光的影子。
⑷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⑸ 夜:今夜。发:出发。
⑹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⑺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⑻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⑼ 下:顺流而下。
⑽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百度百科】
8. 李白诗中的峨眉山有何特点
李白很注意诗中地名的用法,在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已经有意识地使用地名,而且用得很好,如他年轻时出蜀所创作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全诗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在唐人绝句中为仅见,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为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为实用,在诗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故读起来不着痕迹,妙入化工。王注引王麟洲曰:“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4]金献之《唐诗选脉会通》亦云:“李供奉峨眉山月歌五用地名字,古今脍炙……天然浑成,毫无痕迹,故是千秋绝调。” [5]李白晚年作品也多有善用地名之篇,如他流放夜郎遇赦复至武昌时所作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每句一地名,错落有致。
谢榛《四溟诗话》卷四称之有“昂然气象”,乃“堂上语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