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中的地理

    1. 唐诗中的地理概念

    你提到的都是岑参的边塞诗,这里不能算作是夸张。

    首先,因为写边塞诗的诗人都有一些共同的情况就是他们可能并没有去过边塞,但是某种特定背景下他们具有创作边塞诗的冲动,于是可能会沿用那些知名的边塞诗中的地名,此时这些地名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感情。例如:“燕然”、“玉门关”、“阳关”、“楼兰‘等等。 岑参是有过边塞经历的,他主要呆地方在陇右以西、葱岭一带。

    其次,地名很可能会出现讹误,古代叫这个,如今不一定还这么叫。

    读诗有这种疑问精神很好

    2. 【诗句中的地理现象要有分析,多一些】

    诗句中的地理现象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温带大陆性气候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快行冷锋的影响3、“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垂直地带性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准静止锋的影响6、“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李商陷《谒山》) ——地壳变动7、“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季节性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相变化9、“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长歌行》) ——水循环10、“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11、“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淮南子》) ——地域性1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水循环13、“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胡玢《桑落洲》) ——地壳变动14、“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波浪的侵蚀作用1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1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迎风坡易形成降水1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地球自转我是原创的。

    3. 有哪些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2、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3、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夜月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5、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襄邑道中

    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 ,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4. 唐诗中有很多涉及地理的诗句,解释其中的原因

    第一句。这是气候的垂直差异性,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摄氏度,山上的温度自然比山下要低,花期也晚。山地垂直气候与诗歌唐代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在山区物候的垂直差异.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 100~1 200米间,它比(九江市的平地,平均海拔32米)气温要低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20~30天,所以山上的物候比山下的物候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第二句。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让水自西向东流。“奔流到海不复回”,从表面上看是正确的,但是水循环的过程可不是这样的,有一个海陆间循环,或者叫大循环。陆地的水到了海洋后,海洋的水蒸发,又在陆地上以降水的方式补给河流。要是没有这过程,河流早就干涸了。

    5. 唐诗和地理有何关系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异常辽阔。

    唐朝的疆域在鼎盛 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地区,南到今越南顺 化一带,北至贝加尔湖,总面积达1251万平方公里。唐 朝周围守边的少数民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 纥、棘鞴、铁勒、室韦、契丹等民族,唐朝在边疆分别 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 府。

    不仅如此,唐王朝还和周围的国家关系密切,交往 频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诗人的活动范围比以往 的诗人要大得多,唐诗中所包含的地理名称比我国以前 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丰富。

    从名山大岳到塞外风光,从江 河湖沼到州峡津渡,从亭台楼阁到寺院庙宇,从宫廷台 阁到江山塞漠……几乎无所不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