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寒食夜的诗意
1. 【寒食夜古诗的注音
《寒食夜》 ——唐·白居易 无月无灯寒食夜,夜深独立暗花前. 忽因时节惊年几,四十如今欠一年. 《寒食夜》 ——唐·韩偓 清江碧草两悠悠,各自风流一种愁. 正是落花寒食夜,夜深无伴倚南楼. 《寒食夜》 ——宋·苏轼 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秋千影半斜. 沉麝不烧金鸭冷,淡云笼月照梨花. 《寒食夜》 ——唐·白居易 四十九年身老日,一百五夜月明天. 抱膝思量何事在?痴男呆女唤秋千. 《寒食夜》 ——唐·崔道融 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 大家寒食夜,独贮望乡情. 《寒食夜》 ——唐·元稹 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 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秋千别有期.。
2. 《寒食夜》【唐】元稹诗的意思
全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
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显然是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
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在碗中浮饽沫。
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 而且早上也要饮 。结尾时,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醒酒。
所以,元稹的这首宝塔茶诗,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 一是从茶的本性说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
此茶不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
3. 寒食的诗意古诗意思
诗意:春天的长安城中,热闹繁华,处处飞花,寒食节东风吹拂着御柳。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关于寒食的词句还有:
1、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唐·韩翭《寒食夜有寄》。
此写寒食节之夜月暗云淡、微雨袭帘、杏花飘香之景。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春天的长安,没有一处不飞舞着落花。寒食节御苑的柳枝在东风的吹动下摇曳生姿。
3、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诗句描写节气与花信的关系。“一百五日”对“二十四番”,数量词对数量词;“寒食雨”对“花信风”,是节候相对。二句相对成文,文字工整,音律和谐,故成为人们乐道的名句。
4、马踏春泥半是花。——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此写寒食节时春雨绵绵、落花满地的情景。
5、红杏枝头寒食雨,燕子泥新,不住飞来去。——宋·毛滂《蝶恋花》。
泥新,燕子衔新泥筑巢。此写寒食节时燕子忙筑巢、春雨湿红杏的情景,颇富诗情画意,读之让人陶醉。
6、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唐·王维《寒食·上作》。
此写落花飘飞静无声,众鸟啼鸣春山中,杨柳青青望如烟,依依行人渡河去的情景。此二句正常语序应是“落花寂寂山鸟啼,杨柳青青人渡水”,之所以文字上有上述之倒置,是为了符合诗律的要求。
4. 寒食夜白居易,苏轼,诗意
白居易的寒食夜,表达了其在寒食夜的心情与忧思。
苏轼的寒食夜:寒食就是民间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时节,寒食节期间因为祭奠先人,不懂灶火,所吃的食物都是冷的,所以称为寒食。 漏声透入碧纱窗,人精秋千影半斜。更漏之声透过糊着碧纱的窗子传进耳朵,寒食为农历月初,月照秋千影半斜,说明已经夜深了。更漏滴水声本来极为轻微,而隔窗犹能听闻,极写夜静。 沉麝不烧金鸭冷,淡云笼月照梨花。金鸭是指鸭子形状的香炉,不再焚烧沉香和麝香的金鸭香炉已然冷了,窗外微云笼罩这月亮,洒下的朦胧月光照在雪白的梨花上,让人感觉此情此景更加静谧宁和
5. 苏轼写的寒食夜诗意思
寒食就是民间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时节,寒食节期间因为祭奠先人,不懂灶火,所吃的食物都是冷的,所以称为寒食。
漏声透入碧纱窗,人精秋千影半斜。更漏之声透过糊着碧纱的窗子传进耳朵,寒食为农历月初,月照秋千影半斜,说明已经夜深了。更漏滴水声本来极为轻微,而隔窗犹能听闻,极写夜静。
沉麝不烧金鸭冷,淡云笼月照梨花。金鸭是指鸭子形状的香炉,不再焚烧沉香和麝香的金鸭香炉已然冷了,窗外微云笼罩这月亮,洒下的朦胧月光照在雪白的梨花上,让人感觉此情此景更加静谧宁和
6. 十五望月夜的诗意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
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
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
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
旁一戴幞头挥扇的官员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谈天。整个画面远近主从。
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颇为传神。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实是美中不足。
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