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京赶考唐诗
1. 有一首古诗 是一个进京赶考的学子未考上 回家途中在船上看着船外的
卷首语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初春雨夜所作
说起写雨的诗词,我最爱李商隐的那一首《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蜀地夜雨,我并不曾得见,但深爱这样的意境,这样的男子。无数次想象他滞留巴蜀时居住的屋子,一定是有一扇漆红的雕花百叶窗,那夜大雨,身着青衫临窗而立,屋子里的书桌上早已摆好纸笔,他望着窗外涨满水的池塘,听着滴答滴答不断的雨声,写下了这一首诗,寄给远方的妻子。
然而我也喜欢《诗经 郑风 风雨》,曾有那样的心境,穿过千山万水,历经千难险阻,终于见到要见的人。途中遇到一场大雨,毫无防备的我湿了鞋袜和大半衣衫,在那个陌生的城市,重重人海里,嚎啕大哭。最终抵达目的地,望着前来接站的依旧笑得温和谦逊的那一个人,想起这一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也是这一个人,在很是窘迫的时候,送了我一只素银的镯子,镯子上雕刻着花枝暗纹,并赋有“喜鹊登梅”四字,银饰素雅,梅花高洁,我极为珍爱,一刻也不舍得丢下。
时常会在闲暇时把玩,时常望着镯子上的花枝暗纹,想起一千多年前那个爱梅成痴的朝代,想起那些与梅花相关联的诗词。
宋元之前我只爱崔道融“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一句。
宋元之后唯有毛先生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深得我心。
说到底,梅花的神韵,唯有积弱的宋朝与短暂而纷乱的元朝才能懂得。
生在太平盛世,我自是无法尽言梅之风骨,汉语虽是博大精深,亦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我信的是,懂得人不用说太多,不懂得说再多也无用。
我爱梅,不止与这一个人,这一只镯子相关,更爱梅的本身。
记忆里很深刻的一幕,是多年前的除夕,雪花大如席。我跟着母亲外出,路过一户人家,他家的院角正种着几株红梅,透过矮矮的院墙,正看见雅致的梅花与皑皑白雪相映成趣,正是王安石所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那一幕让我很是惊艳,我当时是想,若我生得李夫人那般貌美、有得清照那般才情,便好走进那院子近看一眼,于梅树底下沉吟二三诗词,抚筝而歌。
可惜,世事多憾。
恰逢今日夜深,窗外下着晚唐巴蜀那夜般的瓢泼大雨,听着响彻周围的滴答声,我想起李义山的诗、想起《诗经》里的句子来。
想起那一个人、那一只镯子、那一枝暗刻梅纹。
想起积弱短暂纷繁多变的宋元时代。
想起那一年除夕院角几株红梅,与皑皑白雪相映成趣。
想起了太多太多我不能忘记的人与事,最终想起那一句。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2. 马三立相声 三兄弟进京赶考作诗 是哪段
打 油 诗 马三立 我给大家说个笑话吧。
说的传统笑话,这个传统笑话哪,是我在年轻时候、搁学徒时候学的这笑话,有多少年没说了,说一传统笑话。说在这个清朝的时候啊,那年头念书的人啊,都要进京赶考,甭管说是举子、是秀才啊都是。
秀才呢必须中举人,中举人以后才能进京赶考。有这么哥四个,这哥四个目的呢,都愿意啊考上举人,举人以后才能进京,能中个进士,才好。
几个人都是秀才嘛。哥几个呢,性情不一样。
这哥四个,大哥呢,性情好,随得方、就得圆;二哥呢,中正、耿直;三爷,有点呢,嘢,有点奸坏,哎,奸懒、馋滑;这老四呢,有点呢,憨憨傻傻,你说真傻吗?又不是,傻子还能念书吗?还能有学问吗?——说话迟钝,贵人语话迟,老爱少说话。这哥四个意见不同,这老三就不愿意带老四去。
“大哥、二哥,咱们这趟北京——,这一路上,连吃带住挑费可不小,咱们多带一个人,可是嚼崩也挺大,咱们……他……别去了。” 老二向着他,这人耿直啊。
“怎么不让他去啊?去,都得去。一人有福、驮着满屋。
咱们哥四个都去。” “嗨,白耽误咱的公款……” “你都中不了,他或许就能中了,他有造化,傻,你说他傻,他有福。”
“好、好!傻人有福,傻人有福,唉,咱们去赶考不是说福气不福气,咱们得凭学问。咱们现在就考试考试行不行?大哥出个题,咱们做个文章。
咱们说几句诗,说的上来咱去,说不上来……像这样的…你说…带他干嘛?” “好吧,说吧,” “大哥,怎么样?”大哥性格是随得方、就得圆。“好好好、成成成。”
“我说这样吧,来个打油诗吧,一人说一句。” “行行,谁先说?” “那我先说吧。
我说咱们:弟兄四人奔京城。七个字,弟兄四人奔京城,打油诗,够辙,就行,打油诗。”
二哥说,“好,我说啊,起早睡晚为功名。我这怎么样?” “行行行。”
“老三,你的了。” 老三憋一肚子气,“切,我说啊——但愿四人都得中。”
这是嫌话。(拿手指老四)“你的了。”
老四,本来就不爱说话,这一挤兑呢,更楞了半天说不出来(摇头晃脑,憋屈状)。“说呀,怎么着?” “嗯、嗯,命。”
“还怎么着?” “完了。” “怎么样?我说不行吧!这一个字,这那成啊?算了吧,你别去了。”
二哥说,“哎,好,行,你这个好,简而为明,简而为明。你说但愿四人都得中不行,得命。
你没那命,不行。有福,有造化。”
“这可……,说一个字也是……好,好,走,走吧。” 走着吧,晓行夜宿,饥餐渴饮吧,奔京城吧。
“走着道说,咱们解解闷。”好。
说“远远望见一村庄,”大哥就随便这么一说,“远远望见一村庄,”二爷跟着就来了,“黎明百姓里面藏。你——”三说:“不知张王和李赵。
(对老四)你的了。”(老四摇头晃脑)“问。”
“怎么着?” “完了。” “二哥,你瞅瞅,你瞅瞅!又一个字,就叫简而为明吗?” “对了!有理啊,你说不知张王和李赵嘛,那得问哪?什么村?王家村、刘家庄?问哪。”
嘿!真行啊,真能给他解脱。正在这儿站着哪,可巧,来个出殡的。
简单出殡,秦洛伞闲执事的(不知所云)没有,只有八个人抬一口棺材。哎,大哥一瞧“远远望见一口材。”
二哥一瞧,“啊,闲等之人把它抬。” 对。
老三,“将它抬在荒郊外。听你的——”。
“埋。” 嚯…………老三说,“我准知道你说埋。
绝不能把抬走的棺材再抬回来。” 到晚上吃饭了,住店吃饭。
那时候住店,店门口挂着笊篱。挂笊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管伙食。
伙食呢得自己掏钱,爱做什么做什么。锅盆碗灶都有。
这哥几个,咱们吃什么呢?吃面好么?别,咱们吃点好的吧,包饺子吧。吆,那多麻烦!哎,大家饭大家乱吧,咱们哥四个一起忙活。
对,大家饭大家乱,包饺子可费事。大哥说“这样,我买去。
我买东西我活馅。”好。
二哥,二哥:”我包、我管煮。”好。
老三,老三:“我管烧火,我捞。你的—(对老四)。”
(老四)我:……“吃。” “吃还一个字哪!!好嘞,老四,有造化,二哥说你有造化。
有福。别动,坐着儿,等着吃,什么都崩干。”
心说我要让你吃的饱,才怪了呢!!“等着吧,等着吃吧。”………… 把饺子都忙活得了,捞出来一大盆。
往这儿一搁,来吧,哎呀,啧啧,不容易啊,可熟了。拿起筷子,来吧…… 老三说,“等会、等会、等会。
先别动、先别动。” “怎么的,怎么--别动?” “咱走道不是说诗吗?咱们吃饺子也得说诗,说文章。
按诗来,说多少字,吃多少。说几个字吃几个。
说七个字吃七个,说的字不够的,按字算。” 二哥一听,明白,心说,哼,老三你可损透了。
老四净说一个字啊。这怎么办呢?不依着他,一怄气非打起来,饺子也甭吃了。
随着他吧。心说反正啊,不管怎么说,他饱不了,我剩下,我让老四吃。
“行,好,依着你。” “哎呀”,大哥说:“这太麻烦了。
这吃饭、吃饺子,你看这一盆,一会都凉了……” “不行。就得依着我,我出的主意。
走道你就出主意就说诗嘛,你先说,打你这儿起,一人一句。” 大哥:“这没词啊。
这说什么呀!” “你随便说。反正就是随便,看见什么说什么。
够一句就成。” 哎呀……大哥这想词吧。
抬头一瞧,房顶上。
3. 唐朝诗人谁进京赶考,由“一字之师”谁指点,写出了怎样的名句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他以文会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
当地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要。”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4. 唐代诗人贾岛进京赶考在驴背上吟了两句诗后来韩愈主张将他什么改为
推敲:
敲显于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