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自叙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①内容:首联描写边塞的白草为北风所凋,战马奔驰,外族军队步步逼近,正在加紧寇边的景象,营造了衰败/肃杀、寒冷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
②手法:借景抒情/以哀景写哀情,表达了将士戍守边关的压抑、苦痛。③结构:为边将出场作铺垫(能答出“引出下文”“以景起兴”也可) 。
小题2:①塑造了一个久戍边塞/饱受环境恶劣之苦/厌恶战争的思乡的边将形象。②情感: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
(答“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也可)。 小题1:试题分析::“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点染了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
“北风凋白草”此处指边境形势十分险恶,下句紧接着写外族军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军情非常紧急。骎骎,马走得很快的样子。
这两句,把边塞的环境,沙场的气氛形象生动,显得笔势雄健。小题2:试题分析:“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久戍不归的痛苦心理:“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中的明月,不禁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
渐渐地,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似乎也在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1)解答本题要从诗中找到作者描写的意象,有笋、藤、丝、草.然后借助诗中用词点明特征,注意“穿”“刺”“冉冉”“纤纤”.答案要描绘画面,点明意境特点,指出季节是春天,答思想感情可结合作者描绘的画面特点.本诗景物是充满生机的,又因注释里“听闻‘安史之乱’平息以后写的”推知作者的喜悦.(2)炼字首抓动词,第一联可注意“穿”“刺”在诗句中的作用,分析它们在表现景物特点上的表达效果,两个中任选一个即可.第二联可注意“冉冉”“纤纤”,因是叠音词,分析可从景物特点以及音韵特点等方面来进行,叠词任选定一个分析.答案:(1)本诗描绘了一幅春笋破土、藤发新枝、柳丝低垂、江草柔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因战乱乱平息而面对草堂春天美景的宁静喜悦的心情.(2)第一联中“穿”“刺”用得精妙,“穿”穿透、穿过,“刺”指向,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笋藤条在春天里焕发出强烈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的欣喜愉悦的心情.第二联中,参考答案一:“冉冉”“纤纤”这两个叠词,突出了柳条依依低垂,江草纤细柔美的特点,同时,舒缓了节奏,使语言富有韵律美.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的心情.参考答案二:“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柳条比作丝绦,化平实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条轻柔低垂的美好形象,表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参考答案三:“白”描写了江水的纯净洁白,与春草的新鲜绿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宁静闲适的心情.注:如果从意象选用,都是描写植物角度,从描写角度的变化,视野从内到外等,言之成理,适当给分,但不能给满分.译文: 房舍下的春笋破土而出,庭院中的藤条也萌发新枝.大地回春柳条轻柔低垂,江水洁白春草纤细柔美.赏析: 本诗是《绝句六首》其五,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解释这组诗说“此当是广德二年复归草堂时作”.第一首诗写积雨初晴之景,第二首诗写幽居自适之情,第三首诗见井渠而起咏,第四首诗状倏雨倏晴之景,第五首诗写草堂春日之景,第六首诗写江溪春夜之景. 杜甫在草堂写的很多五言绝句,也是亲近天籁的绝妙佳作,一首诗,二十个字,就是一幅构图独特,画面优美,意境幽深的画. 本诗描写草堂春日之景.笋穿壁,藤刺檐,此近景.丝冉冉,草纤纤,此远景.“笋穿壁”写出春笋破土而出,“藤刺檐”描写藤条长出新枝,“丝冉冉”是写柔美的柳条,“草纤纤”是写春天的嫩草,大地万物复苏,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这些五绝中描绘的风景,都是杜甫日常所见,信手拈来,以直白朴素的文字,构筑成精美的诗篇.草堂周围的风景,其实非常有限.但在诗人眼中,景物却是瞬息万变,一年四季,一天四时,都会生出不同的美景.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天地间的每一点变幻,都会繁衍成韵味无穷的诗意.《杜臆》:此诗具见幽致.。
3.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首联主要是写景,写“滞雨通宵”,从侧面表现诗人彻夜未眠;“百忧如草雨中生”是比喻的手法.(2)本题也是考查诗歌表现手法,不过答题方向比较明显“写景的角度”.“压树早鸦飞不散”是视觉描写,“到窗寒鼓湿无声”是听觉描写.答案:(1)①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1分),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表现了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1分)②运用比喻手法(1分),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2分)(2)①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2分)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2分) ②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2分).赏析: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抒发了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首联通过描写和比喻表现了作者的百忧缠心.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颈联从视觉角度与听觉 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又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