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话续编pdf
1. 烟消日出不见人下一句
烟消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唐·柳宗元《渔翁》[今译] 日出雾散,渔翁不见.忽然,“唉乃”一声,渔翁驾着小船摇了出来,他的周围是青翠的群山,他的船下是碧绿的江水.[赏析] 《渔翁》是一首山水小诗,寓有作者政治失意的孤愤.苏轼评此诗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苏轼的所谓奇趣,主要指这两句而言.句中的“人”指渔翁.读者知道拂晓前他明明在打水生火,而烟消日出时反而不见了,使人感到“反常”.但“唉乃”一声,传来了橹桨之声,原来渔翁已游弋在山水中了,这又“合道”.上句的“反常”,使人产生一种觉得人在却又突然不见的惊异感;下句的“合道”,又使人感到橹桨之声怡情悦耳,青山绿水更加可爱.这种“反常合道”的写法,产生了一种特别的趣味,也写出了一种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清静寥廓的境界.[原作]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2. 寺庙晚上十一点敲钟
查了一点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对《枫桥夜泊》质疑文章的回应 天涯社区关天茶社2003年5月21日发表的一篇题为《东方智慧和西方智慧》的文章说:中国人认为为了达到“文采”效果,牺牲描述事实的准确性也是可以的,所以才有张继的问题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月落本应该是黎明时分,后面又说“夜半”,夜半与月落的时间相关显然不对;乌鸦是白昼动物,和鸡一样晚上睡觉,半夜听到乌鸦叫,就像半夜鸡叫一样不自然;再者寺院也鲜有半夜敲钟的,“夜半钟声”也让人感到诧异。
由于中国诗词并不著重“写实”,而著重“写意”,只要意境好,即使诗境与现实不符,也仍被认为是好诗。 对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在一般情况下,乌鸦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发生。其实,汉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传说刘义庆因为触怒文帝,被囚在家中。
他的小妾在夜听到乌鸦啼叫,他认为这是吉兆。果然,刘义庆很快获释,于是他以《乌夜啼》为曲名作了一个曲子。
这以后,这个曲名就流传开了)。又如,唐教坊曲及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名。
很显然,我们是不能将这些曲名和传说故事全部勾销。曹操在他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句子,我们能否以“乌鸦的习性”夜间栖宿于巢中不出为由去否认,说这月明之夜南飞的乌鹊是曹操的杜撰呢?事实上,夜间栖宿巢里的乌鸦,在有些情况下,比如说受到什么惊扰,是会飞起来、叫起来的。
具体到张继的这首诗,当时,乌鸦因为严寒而半夜啼叫,是完全有可能的。 “夜半”当然有“月落”。
按照地理学的知识,月落的时间是半夜,那月出的时间应是中午,根据月亮出没的时间关系,本诗的月相应是上弦月,亮面朝西,上半夜见于西天。 至于对“夜半钟声”的质疑,早就不新鲜了。
在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首先,他的引文存在失误,如误将“城外”为“台下”,“夜半”为“半夜”,不知道是他记错了,还是所见到的版本不同。其次,欧阳修提出的问题,只能说明他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
在唐代,苏州一带就有夜半敲钟的习惯,当时叫“无常钟”。唐代不少诗人写过“夜半钟”。
如陈羽《梓州与温商夜别》诗云:“隔水悠扬午夜钟”;白居易诗云:“新松秋影下,半夜钟声后”;皇甫冉诗云:“夜半隔山钟”;于鹄诗云:“遥听缑(hou)山夜半钟”。这些都是唐代诗人所听到的各地半夜钟声。
后世的范元实《诗眼》又从《南史》找到半夜钟的典故;《石林诗话》还证明南宋时苏州佛寺还在夜半打钟。到清代,《渔洋诗话》与《全唐诗话续编》等书还在批评欧阳修的主观臆断。
不仅在唐代,不仅在典故上,历代诗人墨客到寒山寺游览后留下的诗句中,仍然可以发现寒山寺一直是夜半敲钟的,像宋人陆游诗云:“客枕依然半夜钟”;明人唐寅诗云:“客船夜半钟声渡”;清人王士镇诗云:“疏钟夜火寒山寺”等。由此看来,欧阳修的批评指责实在是想当然。
3. 求古诗《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
唐·柳宗元《渔翁》
[今译] 日出雾散,渔翁不见。忽然,“唉乃”一声,渔翁驾着小船摇了出来,他的周围是青翠的群山,他的船下是碧绿的江水。
[赏析] 《渔翁》是一首山水小诗,寓有作者政治失意的孤愤。苏轼评此诗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苏轼的所谓奇趣,主要指这两句而言。句中的“人”指渔翁。读者知道拂晓前他明明在打水生火,而烟消日出时反而不见了,使人感到“反常”。但“唉乃”一声,传来了橹桨之声,原来渔翁已游弋在山水中了,这又“合道”。上句的“反常”,使人产生一种觉得人在却又突然不见的惊异感;下句的“合道”,又使人感到橹桨之声怡情悦耳,青山绿水更加可爱。这种“反常合道”的写法,产生了一种特别的趣味,也写出了一种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清静寥廓的境界。
[原作]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4. 渔夫 典故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篇作于永州。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篇作于永州。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
5. 有关古诗的作者 很深奥阿
风起云飞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经过连年的征战,刘邦后来居上,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可是没几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军势极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在得胜回朝途中,刘邦顺路回了趟故乡沛县,和昔日的朋友、邻里叙旧畅饮了十几天。一次在热闹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刘邦伤感的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风起云飞"喻天下大乱,有时也指触景伤情。 (出自《汉书o高帝纪》) 不拘一格 龚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龚自珍的年代,清朝开始急速衰败,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丛生,危机四伏。龚自珍主张移民屯垦新疆,以发展西部经济、巩固边防(《西域置行省议》);给林则徐写信,希望禁绝鸦片。
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由于得罪了军机大臣穆彰阿,龚自珍不得不弃官离京南行。 龚自珍南行路过镇江时,但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在虔诚的祭拜。
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位道士马上恳请龚自珍写篇祭文,龚自珍挥笔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大意:中华倚仗风雷般的变革才会有生机,这般死气沉沉确实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赐给我们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出自《己亥杂诗》) 擒贼先擒王 经过长期的励精图治和一大批良臣贤相如姚崇、宋景等的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30年之久的开元盛世--天下太平,百姓乐业,八方来朝。
但是进入天宝年间以后,唐玄宗开始安于享乐,不理朝政,重用奸臣如李林甫、杨国忠等,同时由于好大喜功,一意热衷于开疆拓土、穷兵黩武的政策,唐朝在边地设置节度使,屯戍重兵。后来节度使和边地驻军不断增加。
至天宝元年,节度使已增至10个,兵力增至49万,庞大的兵力消耗着国家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社会上隐伏着不安。 杜甫见到"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新兵开赴前线,父母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深深的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他写道: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然而因为人微言轻,没有人听他的。
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几近崩溃,唐朝从此走向衰败。 "擒贼先擒王"比喻做事首先要抓住关键。
(出自《前出塞》之六) 折戟沉沙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利用火攻,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六百多年后,唐朝的杜牧,漫步在这个古战场,已经丝毫感觉不到当年大战来临的紧张。
诗人感叹时光弄人,写下了这首《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销二乔。
"折戟沉沙"形容失败惨重。 (出自杜牧《赤壁》) 柳暗花明 陆游(公元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
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
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
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
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
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柳暗花明"指僵持不下的事情忽然出现了转机。
(出自陆游诗《游山西村》) 前度刘郎 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诗人。由于受王叔文"永贞革新"的牵连,公元805年,他被贬往郎州(湖南常州)任司马。
九年后,四十多的刘禹锡才被召回长安。听说玄都观的千数桃花,开得很好看,就和朋友去观赏,并写了首《游玄都观》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播州(贵州遵义)当刺史,后改为连州(广东连县)刺史,又调任夔(音魁)州(四川奉节)、和州(安徽和县),后被解职。
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被召回长安。当年玄都观的热闹已经没有了:千颗桃花荡然无存,只有青苔上几丛菜花在春风中摇曳。
诗人很感慨,又写了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是说人去人又来。
隔岸观火 乾康和齐己都是唐朝。
6. 用3年级古诗编的故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经过连年的征战,刘邦后来居上,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可是没几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军势极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在得胜回朝途中,刘邦顺路回了趟故乡沛县,和昔日的朋友、邻里叙旧畅饮了十几天。一次在热闹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刘邦伤感的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风起云飞"喻天下大乱,有时也指触景伤情。(出自《汉书o高帝纪》)材料二:龚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龚自珍的年代,清朝开始急速衰败,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丛生,危机四伏。龚自珍主张移民屯垦新疆,以发展西部经济、巩固边防(《西域置行省议》);给林则徐写信,希望禁绝鸦片。
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由于得罪了军机大臣穆彰阿,龚自珍不得不弃官离京南行。龚自珍南行路过镇江时,但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在虔诚的祭拜。
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位道士马上恳请龚自珍写篇祭文,龚自珍挥笔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大意:中华倚仗风雷般的变革才会有生机,这般死气沉沉确实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赐给我们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出自《己亥杂诗》)材料三:经过长期的励精图治和一大批良臣贤相如姚崇、宋景等的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30年之久的开元盛世--天下太平,百姓乐业,八方来朝。
但是进入天宝年间以后,唐玄宗开始安于享乐,不理朝政,重用奸臣如李林甫、杨国忠等,同时由于好大喜功,一意热衷于开疆拓土、穷兵黩武的政策,唐朝在边地设置节度使,屯戍重兵。后来节度使和边地驻军不断增加。
至天宝元年,节度使已增至10个,兵力增至49万,庞大的兵力消耗着国家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社会上隐伏着不安。杜甫见到"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新兵开赴前线,父母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深深的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他写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然而因为人微言轻,没有人听他的。
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几近崩溃,唐朝从此走向衰败。"擒贼先擒王"比喻做事首先要抓住关键。
(出自《前出塞》之六)材料四: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利用火攻,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六百多年后,唐朝的杜牧,漫步在这个古战场,已经丝毫感觉不到当年大战来临的紧张。
诗人感叹时光弄人,写下了这首《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折戟沉沙"形容失败惨重。(出自杜牧《赤壁》)材料五:陆游(公元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
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
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
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
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
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柳暗花明"指僵持不下的事情忽然出现了转机。
(出自陆游诗《游山西村》)材料六: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诗人。由于受王叔文"永贞革新"的牵连,公元805年,他被贬往郎州(湖南常州)任司马。
九年后,四十多的刘禹锡才被召回长安。听说玄都观的千数桃花,开得很好看,就和朋友去观赏,并写了首《游玄都观》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播州(贵州遵义)当刺史,后改为连州(广东连县)刺史,又调任夔(音魁)州(四川奉节)、和州(安徽和县),后被解职。
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被召回长安。当年玄都观的热闹已经没有了:千颗桃花荡然无存,只有青苔上几丛菜花在春风中摇曳。
诗人很感慨,又写了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前度刘郎"是说人去人又来。
材料七:乾康和齐己都是唐朝的僧人。齐己在湘西道林寺时,乾康前去拜会。
门人说:"和我师父交往的都是会作诗的人,请作一首。
7. 10首唐诗并带有诗评
唐诗人刘架的一首七律诗中有一上联"残星几点雁横塞",与之相应的是( D ) A.楼高百尺水接天 B.山雨欲来风满楼 C.西风万里夜正长 D.长笛一声人倚楼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长安秋望》【唐】察看该作者的所有作品【作者小传】:赵嘏,字承(礻右),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作品评述】 事记及诗评七则 嘏尝家于浙西,有美姬,嘏甚溺惑。洎计偕,以其母所阻,遂不携去。
会中元为鹤林之游,浙帅(不知姓名)窥之,遂为其人奄有。明年,嘏及第,因以一绝箴之曰:“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浙帅不自安,遣一介归之于嘏。
嘏时方出关,途次横水驿,见兜舁人马甚盛,偶讯其左右,对曰:“浙西尚书差送新及第赵先辈娘子入京。”姬在舁中亦认嘏,嘏下马揭帘视之,姬抱嘏恸哭而卒,遂葬于横水之阳。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 赵嘏《长安秋望》诗云:“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当时人诵咏之,以为佳作,遂有“赵倚楼”之目。
又有《长安月夜与友人话归故山》诗云:“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在雁初飞。”亦不减“倚楼”之句。
至于《献李仆射》诗云:“新诺似山无力负,旧恩如水满身流。”则谬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 嘏字承(礻右),山阳人,会昌二年郑言榜进士。大中中,仕为渭南尉。
一时名士大夫极称道之。卑宦颇不如意。
宣宗雅知其名,因问宰相:“赵嘏诗人,曾为好官否?可取其诗进来。”读其诗,首题秦诗云:“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
上不悦,事寝。嘏尝早秋赋诗曰:“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杜牧之呼为“赵倚楼”,赏叹之也。又初有诗,落句云:“早晚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
仕途屹兀,岂其谶也?嘏豪迈爽达,多陪接卿相,出入馆阁,如亲属。然能以书生,令远近知重。
所谓“一日名动京师,三日传满天下”,有自来矣。命沾仙尉,追踪梅市,亦不恶耳。
先嘏家浙西,有美姬溺爱,及计偕,留侍母。会中元游鹤林寺,浙帅窥见悦之,夺归。
明年嘏及第,自伤赋诗曰:“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
帅闻之,殊惨惨,遣介送姬入长安。时嘏方出关,途次横水驿,于马上相遇,姬因抱嘏痛哭,信宿而卒,遂葬于横水之阳。
嘏思慕不已,临终目有所见,时方四十余。今有《渭南集》;及编年诗二卷,悉取十三代史事迹,自始生至百岁,岁赋一首、二首,总得一百一十章,今并行于世。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七) 赵嘏“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唐人称壮而苏以为寒俭。杨蟠“八十丈虹晴卧影,一千顷玉碧无瑕”,宋人推壮而欧以为粗豪。
二公虽此道未彻,此等议论自具眼。然粗豪易见,寒俭难知,学者细思之。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 赵渭南嘏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蘸毫浓,揭响满,为稳于牧之,厚于用晦(许浑)。
若加以清英,砭其肥痴,取冠晚调不难矣。为惜“倚楼”只句摘赏,掩其平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 嘏颇有诗名,不拘小节。饮中赠歌者曰:“倚风无处过梁尘、雅乐清歌日日新。
来值汉廷花欲尽,一声留得万家春。”后因酒失悔过,以诗上歙州府曰:“叶覆清溪艳艳红,路横秋色马嘶凤。
犹携一(木盍)郡斋酒,倾对青山忆谢公。”(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卷上) 许丁卯(浑)五律,在杜牧之下,温岐之上。
固知此事不尽关涂泽也。七律亦较温清迥矣。
赵嘏五七律,亦皆清迥,许之匹也。(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
8. 古诗编成故事
你自己编吧材料一: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经过连年的征战,刘邦后来居上,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可是没几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军势极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在得胜回朝途中,刘邦顺路回了趟故乡沛县,和昔日的朋友、邻里叙旧畅饮了十几天。一次在热闹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刘邦伤感的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风起云飞"喻天下大乱,有时也指触景伤情。(出自《汉书o高帝纪》)材料二:龚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龚自珍的年代,清朝开始急速衰败,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丛生,危机四伏。龚自珍主张移民屯垦新疆,以发展西部经济、巩固边防(《西域置行省议》);给林则徐写信,希望禁绝鸦片。
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由于得罪了军机大臣穆彰阿,龚自珍不得不弃官离京南行。龚自珍南行路过镇江时,但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在虔诚的祭拜。
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位道士马上恳请龚自珍写篇祭文,龚自珍挥笔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大意:中华倚仗风雷般的变革才会有生机,这般死气沉沉确实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赐给我们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出自《己亥杂诗》)材料三:经过长期的励精图治和一大批良臣贤相如姚崇、宋景等的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30年之久的开元盛世--天下太平,百姓乐业,八方来朝。
但是进入天宝年间以后,唐玄宗开始安于享乐,不理朝政,重用奸臣如李林甫、杨国忠等,同时由于好大喜功,一意热衷于开疆拓土、穷兵黩武的政策,唐朝在边地设置节度使,屯戍重兵。后来节度使和边地驻军不断增加。
至天宝元年,节度使已增至10个,兵力增至49万,庞大的兵力消耗着国家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社会上隐伏着不安。杜甫见到"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新兵开赴前线,父母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深深的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他写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然而因为人微言轻,没有人听他的。
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几近崩溃,唐朝从此走向衰败。"擒贼先擒王"比喻做事首先要抓住关键。
(出自《前出塞》之六)材料四: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利用火攻,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六百多年后,唐朝的杜牧,漫步在这个古战场,已经丝毫感觉不到当年大战来临的紧张。
诗人感叹时光弄人,写下了这首《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折戟沉沙"形容失败惨重。(出自杜牧《赤壁》)材料五:陆游(公元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
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
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
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
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
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柳暗花明"指僵持不下的事情忽然出现了转机。
(出自陆游诗《游山西村》)材料六: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诗人。由于受王叔文"永贞革新"的牵连,公元805年,他被贬往郎州(湖南常州)任司马。
九年后,四十多的刘禹锡才被召回长安。听说玄都观的千数桃花,开得很好看,就和朋友去观赏,并写了首《游玄都观》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播州(贵州遵义)当刺史,后改为连州(广东连县)刺史,又调任夔(音魁)州(四川奉节)、和州(安徽和县),后被解职。
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被召回长安。当年玄都观的热闹已经没有了:千颗桃花荡然无存,只有青苔上几丛菜花在春风中摇曳。
诗人很感慨,又写了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前度刘郎"是说人去人又来。
材料七:乾康和齐己都是唐朝的僧人。齐己在湘西道林寺时,乾康前去拜会。
门人说:"和我师父交往的都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