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以山字打头的唐诗

    1. 以山字开头的诗句有哪些

    山色空朦雨亦奇~~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

    山雨欲来风满楼~~出自:【咸阳城东楼】,作者:许浑;

    山寺桃花始盛开~~出自:【大林寺桃花】,作者:白居易;

    山河破碎风飘絮~~出自:【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出自:【游山西村】,作者:陆游 。

    拼音:【shān】

    释义:

    1.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2.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3. 形容大声:山响。山呼万岁。

    2. “山 ”开头的古诗题目

    山中问答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亭夏日

    年代:【唐】 作者:【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房春事

    年代:【唐】 作者:【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山中杂诗

    年代:【南北朝】 作者:【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山有扶苏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山有枢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1]。子有廷内,弗洒弗扫。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山中效陶

    年代:【唐】 作者:【曹邺】

    落第非有罪,兹山聊归止。

    山猿隔云住,共饮山中水。

    读书时有兴,坐石忘却起。

    西山忽然暮,往往遗巾履。

    经时一出门,兼候僮仆喜。

    常被山翁笑,求名岂如此。

    齿发老未衰,何如且求己。

    山石

    年代:【唐】 作者:【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度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山中

    年代:【唐】 作者:【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留客

    年代:【唐】 作者:【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歌

    年代:【明】

    不写新词不写诗,

    一方素帕寄心知。

    心知接了颠倒看,

    横也丝来竖也丝。

    这般心事有谁知!

    山中雪后

    年代:【清】 作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

    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

    一种清孤不等闲。

    山水粉图

    年代:【唐】 作者:【陈子昂】

    山图之白云兮。

    若巫山之高丘。

    纷群翠之鸿溶。

    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

    信夫人之好道。

    爱云山以幽求。

    山行入泾州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倦此山路长,停骖问宾御。

    林峦信回惑,白日落何处。

    徙倚望长风,滔滔引归虑。

    微雨随云收,蒙蒙傍山去。

    西临有边邑,北走尽亭戍。

    泾水横白烟,州城隐寒树。

    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

    岂伊怀土多,触目忻所遇。

    山下宿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独到山下宿,静向月中行。

    何处水边碓,夜舂云母声。

    山行偶作

    年代:【唐】 作者:【马戴】

    缘危路忽穷,投宿值樵翁。

    鸟下山含暝,蝉鸣露滴空。

    石门斜月入,云窦暗泉通。

    寂寞生幽思,心疑旧隐同。

    3. 白居易山字开头的诗

    《池上二绝》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山居》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山斋方独往,尘事莫相仍。

    蓝舆辞鞍马,缁徒换友朋。

    朝餐唯药菜,夜伴只纱灯。

    除却青衫在,其余便是僧。

    《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山束邑居窄,峡牵气候偏。

    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

    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畲烟。

    赖此东楼夕,风月时翛然。

    凭轩望所思,目断心涓涓。

    背春有去雁,上水无来船。

    我怀巴东守,本是关西贤。

    平生已不浅,流落重相怜。

    水梗漂万里,笼禽囚五年。

    新恩同雨露,远郡邻山川。

    书信虽往复,封疆徒接连。

    其如美人面,欲见杳无缘。

    4. 诗题开头是山的古诗有哪些急用

    1.山石

    唐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2.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 诗名里带山字的诗词有哪些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6. 写山的唐诗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小传】: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内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队;可"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

    《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县:"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

    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方舆胜览》卷一五太平洲当涂:"天门山,东曰博望,西曰梁山。

    李白诗'天门中断……'"。 2.楚江:长江流经战国时楚国的一段,李白称其为为楚江。

    李白《天门山铭》:"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寔为吴津"。 3.至此回:一作直北回。

    长江流至当涂分为东西两脉,西脉流经梁山下,直赴东博望山而折向北流。回:此为转折意。

    【赏析】: 此诗为开元十三年(725)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翻译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

    7. 有关山名的唐诗

    名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出自唐代诗 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作者:李白 年代: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赏析: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 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 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 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 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 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 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 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 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 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 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 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 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 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 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 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 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 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 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 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 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 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 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 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 悠闲地慢慢地飘离。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 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 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 奈。“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 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 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 特别的清幽平静。

    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 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 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 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 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

    在诗中,众鸟孤 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 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 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 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 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 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 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 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 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 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 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 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 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 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 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 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 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 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 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结句中“只有”两 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 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 来说不足挂齿。

    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 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 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 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 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 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 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 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 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 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 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 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 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 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

    就算长安招引他,他 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 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 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 画”。

    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 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 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 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 景,抒内心无奈之情。

    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 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 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 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

    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 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 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 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 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 情”。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 之神。”。

    以山字打头的唐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