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句影响力唐诗
1. 俳句与唐诗的相似之处和区别
俳句,是日本人喜闻乐见的传统诗体, 它分上、中、下(五、七、五)共17个音组成,而且要求必须有一个“季语”,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格律诗。许多俳句被译成平仄押韵的汉诗风味,但事实上,日语是没有平仄押韵的,但有它的句调美。俳句极短小,不是用理性或感情来欣赏,几乎完全凭感觉。中国人常把它译成五言绝句。 日本俳句是非常大众化的诗型,人人都作得,倘若在中国,这样的诗就叫作顺口溜。“ 大鱼吃小鱼,小鱼又去吃虾米,虾只能吃泥”,此乃俳句也——这么说大概是出于调侃,但说者的心里倒也存了些俳趣。
唐诗在形式上讲究调声,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旋律。
2. 俳句与唐诗的相似之处和区别
俳句,是日本人喜闻乐见的传统诗体, 它分上、中、下(五、七、五)共17个音组成,而且要求必须有一个“季语”,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格律诗。
许多俳句被译成平仄押韵的汉诗风味,但事实上,日语是没有平仄押韵的,但有它的句调美。俳句极短小,不是用理性或感情来欣赏,几乎完全凭感觉。
中国人常把它译成五言绝句。 日本俳句是非常大众化的诗型,人人都作得,倘若在中国,这样的诗就叫作顺口溜。
“ 大鱼吃小鱼,小鱼又去吃虾米,虾只能吃泥”,此乃俳句也——这么说大概是出于调侃,但说者的心里倒也存了些俳趣。唐诗在形式上讲究调声,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旋律。
3. 俳句,中国古诗与西洋诗的共同点和区别
俳句与中国古诗:
俳句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的绝句相同。句式整齐,也有韵脚。在很多人看来,绝句是俳句的语文老师,管营造意境和修饰内容;词是俳句的数学老师,司逻辑和算术。同日本人学中国武功学得四不像一样,俳句学得并不如意。在节奏和韵律方面,差得太多。
中国古诗与西洋诗:
外国诗歌显得很阴柔,从表达上看,外国诗歌显得自然,流畅,不矫情,也不伪作。但是表达相对散漫,这与民族的特性有关。从句式来看,中国古人将古诗的格律的平仄定得死死的,一方面创造了很多漂亮的诗,另一方面也同样抑制了诗歌的发展。当年胡适和徐志摩开始推行白话文时,徐志摩用白话文写诗,那些诗句基本上来源于国外的诗歌。在他看来,古诗和外国诗歌的最大分别,就是白话与文言的最大分别。
西洋诗与俳句:
这两者,或者也只能拿新旧体来判别吧。俳句出现最多的应该是日本这个伪中国,他们的文化,民族基本,都深深地刻着中国文化的基因。过几万年也改变不了的。
4. 日本的和歌、俳句跟中国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日本诗歌最重要的形式大体上有五种,即和歌、俳句、新体诗(定型诗)、自由诗和训读汉诗。其中新体诗(定型诗)和自由诗形成于明智维新之后,训读汉诗起源虽早但在文字定型上与汉诗毫无二致,日本民族特色最明显、历史最悠久的诗型当是和歌和俳句。
和歌起源于口耳相传的远古时代,记纪歌谣中保存着它们的孑遗,只是在形式上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待到“万叶集”时代,和歌以短歌为中心,包括长歌、旋头歌、片歌等诸形式才基本上凝定下来。延至“八代集”时代,和歌作为日本宫廷文学的样式之一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中世以迄近世,和歌的创作形势虽有衰飒,但是其中的短歌作为知识分子的基本教养之一,依然生机勃勃地活跃于日人的笔下唇边。
俳句的形成,则既有《万叶集》以来的和歌传统,又有着中国六朝文学影响的痕迹。《万叶集》第十六卷中载有一种“戏谑体”,歌题中往往嵌入“嗤”、“嗤笑”、“戏嗤”等关键词,这种带有滑稽意味儿的短歌,后来引起一些歌人的创作热情,以致到了《古今和歌集》时形成了该书和歌分类的一个门类即“俳(‘俳’字讹成‘诽’)谐歌”。当时,随着六朝文学的东传,日本歌人对南朝文人的沙龙式赋诗法“连句(联句)”情有独钟,从而创造了自己的“俳谐之连歌”。降至十六世纪初叶,山崎宗鉴(?- 1553)等人把“俳谐之连歌”的“发句”从连歌中独立出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短歌诗型,这大约就是最早的“俳句”(不过,称这种诗型为“俳句”,是明智维新以后正冈子规称雄俳坛时之事)。其后,这种诗型一直延续到日本当今的诗坛,甚至在海外诗歌界引起了相当的关注和模仿。
如果与中国诗歌比较而言,和歌与俳句大致相当于中国的近体诗或词曲,就是说,和歌(主要是短歌)与俳句都具备自己的形式规则 “音数律”。由于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粘着语”日语与属于汉藏语系的“孤立语”汉语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所以和歌、俳句的音数律不象中国的诗词格律规定得那般烦琐和苛刻,但在音节数量的限制上也很严格,亦即短歌必须遵守“57577”音的规矩,俳句则不能违反“575”音的准绳。从本质上讲,俳句其实就是短歌的一种裂变,即把短歌“57577”音的前三句“575”音剥离出来,赋以独立诗型的意义。所以着眼于音数律,短歌又被称之为“三十一文字”,俳句则又被称之为“十七文字”。
“57577”音与“575”音是日本民族文化的美学观念经过千百年来的扬弃,凝定在和歌(短歌)与俳句两种诗型上的最重要的形式特征。日本著名学者松浦友久博士曾从“节奏的美学”角度,以所谓“休音”的理论破解和歌、俳句何以以五音、七音为中心的悬案,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其实不管用何种理论去阐释日本古典诗歌为什么以五音、七音为主这一课题,都得承认五音、七音以及由此构成的“57577”、“575”诗型,其中积淀着日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取向。
5. 唐朝最具有影响力的诗有哪些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
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
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全唐诗》收录数量最多的大城市为长安、洛阳、金陵。
6. 求文档: 俳句的魅力:日本名句赏析,拜托了,谁知道啊
古池や 蛙飞びこむ 水の音
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普通一声响。
日本文化崇尚细微的捕捉,由平安时代的《枕草子》和《源氏物语》创立的日本式的审美情趣“空寂”“物哀”影响深远,后代的作品几乎都有所沾染,已经渐渐成为了日本人的情感习惯,这和唐朝佛教的传入又不无关系,在佛教基本教义的基础上,加入了日式的解读,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形态的意识。
如果楼主经常看些日本的文学作品,古今都可,就会发现这个共性,没有什么日本的作品看的你热血沸腾或拍案惊奇,其间一般的都是非常纯粹质朴的描述,更多的弥漫着淡淡的却深厚的哀伤,让人掩卷后久久不能释怀。
这个就和日本人关注现实、记录现实、自我暴露的嗜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了。
芭蕉这几句首先描述了一个非常寂静的景象,画面是静止不动的,而后写突然有一只小青蛙跳入水中,画面不仅立刻动了起来,还加上了声音,在俳句这样短小的篇幅中完成了动和静、无声和有声的转换,这个是很难得的,就算在我们的汉诗中要做到这地步也实属不易。
人类对自然本身怀有莫大的敬畏和喜爱,加之日本人又崇尚万物有灵,这句俳表面上写的是自然里一个极其平常的景象,而他其实也就是如此的简单,只是多了一层田园的禅味。从现实中悟到深刻,从细微处看到宏大,从俗世里感受神明。如果非讲有什么深意的话,那就是至简至朴宠辱不惊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