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科举制有关的全唐诗
1. 杜牧有关科举的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中秋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紫薇花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2. 下列句子中,有哪些与科举制有关,请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答案是:1、2、3、5、6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
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荐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第一项:唐太宗曾针对当时科举制度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第二项: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了开科取士(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英雄尽白头”,指自科举制度以来,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
第三项:出自全唐诗
「及第谣」周匡物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遥望龙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骅骝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莱五云地。物经千载出尘埃,从此便为天下瑞。
第五项:“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是殿试。金榜就是殿试成绩的排名榜。
第六项: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3. 下列句子中,有哪些与科举制度有关,请把他们找出来,并说理由
第一项:唐太宗曾针对当时科举制度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第二项: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了开科取士(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英雄尽白头”,指自科举制度
以来,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
第三项:出自全唐诗
「及第谣」周匡物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遥望龙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
狂醉。骅骝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莱五云地。物经千载出尘埃,从此便为天下瑞。
第五项:“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是殿试
金榜就是殿试成绩的排名榜。
第六项: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4. 跟科举考试有关的成语
1、龙标夺归:科举时代指状元及第。
2、郤诜高第:比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3、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4、及第成名: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
5、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6、桂林一枝,昆山片玉:昆山:昆冈,古代产玉的地方。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中的一块玉。比喻科举考试中的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7、年谊世好:年谊:科举时代称同年登科的关系;世好:两家世代友好。科举时代两家因同年登科而为世交的人。
8、杨穿三叶:原指射技高超。也比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9、夺锦之才:夺锦:相传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指科举及第或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10、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11、富贵功名:富贵:有钱有势;功名:科举应试取中而做官。指既有财势又官位显赫。
12、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5. 跟科举有关的成语
有关科举的成语 1、诗成得袍:夺锦:相传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
指科举及第或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2、攀蟾折桂:攀登蟾宫,折取月桂。喻科举登第。
3、风檐刻烛:风檐:科举时代的考场。指科举时代考场寒冷,时间紧迫,十分艰苦。
4、杨穿三叶:《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原谓射技高超。
后亦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5、风檐寸晷:风檐:不能蔽风雨的场屋;晷:日影,时间。
在不蔽风雨的破檐下争取一寸的时光。形容旧时科举考试的紧张状态。
6、桂林一枝,昆山片玉:昆山:昆冈,古代产玉的地方。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中的一块玉。
比喻科举考试中的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7、年谊世好:年谊:科举时代称同年登科的关系;世好:两家世代友好。
科举时代两家因同年登科而为世交的人。 8、杨穿三叶:原指射技高超。
也比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9、夺锦之才:夺锦:相传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
指科举及第或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10、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11、富贵功名:富贵:有钱有势;功名:科举应试取中而做官。指既有财势又官位显赫。
12、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13、独占鳌头: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点状元。
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14、蟾宫扳桂:蟾宫:指月宫。
科举时代比喻应试及第。 15、京解之才:京解:科举时代的进士和举人。
旧指有考中举人、进士的才能。 16、朱衣使者:指科举考试官。
17、异路功名:旧指没有科举考试,凭功劳而得到的官位。 18、攀蟾折桂:攀登蟾宫,折取月桂。
比喻科举登第。 19、高步通衢:衢:大路。
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
同“高步云衢”。 20、文选烂,秀才半:文选:指《昭明文选》。
意思是熟读了《文选》,就可以成为半个秀才。讽刺科举取士的话。
现也含有熟读诗文对写作有益之意。 21、月中折桂:在月亮中折桂树枝。
比喻科举及第。 22、郄诜高第:晋郄诜举贤良对策试,为天下第一。
见《晋书·郄诜传》。后因以“郄诜高第”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23、白蜡明经:白蜡:比喻光秃空白。明经: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
比喻屡试不中。 24、郄诜丹桂:晋郄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视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见《晋书·郄诜传》。后因以“郄诜丹桂”喻科举及第,获得功名。
25、暴腮龙门:象鱼仰望龙门而不得上一样。科举时代比喻应进士试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处境窘迫。
26、得意门生: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
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27、三元及第:三元: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及第:科举应试中选。
从乡试到殿试都考中第一名。 28、高步云衢:步:行走;衢:大路;云衢:云中大路,比喻显位。
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
29、攀援桂枝:旧指科举及第。 30、小题大作:小题:明清科举考试,以“四书”文句命题。
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
31、龙标夺归:科举时代指状元及第。 32、郤诜高第:比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33、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
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34、及第成名: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
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 35、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
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36、名题金榜: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录取的榜。
原指中进士;后也泛指一般考试高中。 37、郤诜丹桂:比喻科举及第,获得功名。
38、曝腮龙门:曝:晒;龙门:河津。鲤鱼在龙门下晒它的两腮。
比喻科举落榜。 39、金榜题名:指科举得中。
40、寸晷风檐:晷:日影;寸晷:阳光少;风檐:透风的房檐。阴暗透风的房檐。
形容科举时代考场中的苦状。 41、折桂攀蟾:折月中桂花,攀月中蟾蜍。
旧喻科举极第。 42、屡试不第:第:科第,科举考中者的等第。
多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取。 43、开科取士:科:科举考试。
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44、连中三元: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45、大魁天下:大魁:指旧时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即状元。
指中了状元。
6. 《全唐诗》有哪些内容
《全唐诗》由清朝康熙年间的彭定求、杨中讷、沈三曾、潘从律、徐树本、车鼎 晋、汪绎、查嗣瑰、俞梅10人奉敕编纂,最 后由曹寅具体负责刊刻事宜。
全书共900余 卷,收录2200多人的诗歌作品48900余首。 它是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初的季 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 杂书所载,拾遗补阙,汇聚而成的诗歌总 集,既包括已结集者,又含有散逸者。
书中 把帝王后妃作品罗列于前;其次为乐章、乐 府;接着是历朝作者,按时代先后编排,附 以作者小传;最后是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墟、判、歌、谶记、语、古谚、民谣、酒令、占 辞、蒙求,而以补遗、词缀于末。它不仅收 集了唐代著名诗人的集子,而且包含一般作 家及各类人物的作品,全面反映了唐诗的繁 荣景象,不失为一部资料丰富和比较完整的唐代诗歌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