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与先秦诗歌的区别

    1. 先秦时期的诗歌与唐宋时期的诗的写作形式有什么不同啊

    先秦时期的诗歌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与后代的诗歌有着极大的差异.

    诗歌是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在文字发明以前就有了歌谣——这是口头文学的歌谣.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出现了,

    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诗歌应该算是《诗经》,其中的诗大多是四言诗,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八言。

    《诗经》以后的两三百年,是散文的时代,直到屈原的出现.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后人把和《离骚》相同的诗歌称为“骚体”或“骚体诗”,也叫做“楚辞体”,骚体诗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兮些”字。骚体诗为以后出现的五七言诗开辟了以“三字结构”为主的发展道路。

    西汉东汉五言诗继续发展,并被采入乐府,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七言诗的兴起于五言诗在时间上基本一样,到曹丕的两首《燕歌行》问世后,七言诗才正式确立下来。但直到两百多年以后的南宋刘裕建宋之后,七言诗才得到普及并成熟。

    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的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诗,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先成形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其多指五言诗,要求格律对偶,使得文章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这种理论称为“永明声律论”。

    初唐的早期,诗坛基本上还是笼罩在南北朝糜艳雕琢的宫体诗风之下,到了盛唐时期,出现了大批天赋极高的诗人,他们把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词藻的近体诗与书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在此时期,格律诗歌基本成熟,严格要求平仄、押韵、对仗。即使有的时候不能完全达到平仄、押韵、对仗的要求,也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即讲究“拗救”。

    另外,关于诗歌的体裁,一般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一般来说,就是指格律诗,讲究“字、句、韵”。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包括唐宋以及之后的诗人所写作的古代体裁的诗歌,也包括乐府诗歌等形式。

    2. 求教:唐诗与其后的诗歌的区别在哪里,比如宋诗等等

    唐诗和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

    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

    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

    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由于这些原因,宋诗比唐诗好学。

    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而感性(形象思维)却比较难于捕捉。

    而且,清代学宋者并不排斥唐诗,往往还由宋窥唐,故用力较易,又不致造成粗犷肤廓之弊。因此,宗宋往往比宗唐获得的成就要大。

    [2]事实上,从中唐开始,唐诗就有向日后的宋诗演变的趋势。而宋诗的许多特征,都可在杜甫、韩愈的诗中找到滥觞。

    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的。

    例如,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字俚语,这种趋势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而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又如在诗歌中发议论,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在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则发展成为诗坛的普遍风气。

    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取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杜甫、韩愈对宋诗的启迪作用尤其重要。

    宋人曾说:“工于诗者,必取杜甫。”(黄裳《陈商老诗集序》)清人则认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叶燮《原诗》卷一)这些论述都是符合实际的。

    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所以能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3. 先秦的诗经与唐诗三百首是一种类别吗

    2者天差地别,《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反应的多是民间生活,宫廷祭祀的作品,还有诗300和风雅颂的说法,

    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只是《小雅》的一部分,与《国风》类似。

    而唐诗却是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内容多样,包罗万千。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唐抄本 《唐诗卷》(24张)。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而且唐诗比较通熟易懂。

    4. 唐诗和古诗的区别

    你的概念有点混淆

    唐诗当中也有古体诗

    我猜你问的是近体诗和古体诗

    近体诗按每句字数分为五言和七言

    按句数分为绝句和律诗(另外还有长律,是指句数比律诗多,但是平仄压韵还是完全按照近体诗规律的诗)

    近体诗是严格按照平仄规律和压韵写出来的诗

    律诗还要求对仗

    而古体诗是在近体诗之前就形成的诗体,但是唐时候的诗人如李白还是经常使用这种诗体

    古体诗的格式很宽泛

    句式主要有三言,五言和七言

    而且在同一篇中不要求每句字数相等,比如李白的《将进酒》

    虽然古体诗一般比较长

    但是区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唯一标准是格律

    例如毛泽东有首诗《七古咏蛙》

    虽然是七言四句很像绝句

    但是因为格律方面的问题所以是古体诗

    5. 古诗与古诗词的区别

    古诗一般情况下指唐朝宋初的文学,古诗词则泛泛地概括这两个朝代的文学名称 诗与词是不一样的,是有很大区别的 诗: 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词: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

    诗。古代的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

    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

    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广义地说,楚辞和乐府诗也都可算作古体诗。

    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创造,成为一种有浓厚色彩的新诗体。篇幅、字句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方言,大量用语气词"兮"。

    如《涉江》。 乐府诗:"乐府"原指掌管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采集歌词的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开始建立),后来也指采集来配乐的歌词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所写的作品。

    乐府诗一般是杂言,也有五言、三言、四言、七言等。最早的乐府主要是民歌,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汉代以后的文人,如曹操父子、李白、杜甫摹仿乐府写的诗也不乏佳作,白居易的"新乐府"(《卖炭翁》是其中一首)更反映了乐府诗的发展,写时事、创新题。他们的作品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通俗明快,富有音乐性。

    歌、行、曲、引、吟、叹、怨、操等都是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并沿用后代。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叫一联。

    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偶数句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每个字用平声(相当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还是用仄声(相当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都有规定。

    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

    或五言,或七言。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句中各字用平声还是仄声也有规定,绝句用不用对仗都可以。

    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是绝句。 词。

    词还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名称。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开始是用来为某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谱配歌词叫填词,填词所选定的调子叫词调,词调都有名称(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叫做词牌。

    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词牌也便成了说明文字声韵格式即词谱的名称。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

    如"早行"、"咏梅"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一首词只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一段叫一阕。双调中的两段,称上阕、下阕,或叫上片、下片,三叠、四叠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阕、第二阕……词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

    词谱中对每种词调的平仄、押韵都有规定。 曲。

    曲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宋、金时期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词,发展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又称北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

    另外,流行在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戏。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

    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杂剧是戏曲,有唱词、科介、宾白。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一折相当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

    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角色有旦、末、净、丑。

    全剧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6. 古诗和现代诗歌的区别

    表现在字数的齐整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压韵和平仄相对上。

    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致。

    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

    现代诗,它的妙处主要体现在意象的新奇上,并且更符合大部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容易创造一种气氛。另外,我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前后,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

    现代诗打破格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始终是它创作的基础。 有人说诗歌是为自己写的,我不太赞同,但也不全然反对——人是社会的人,诗人也一样,具有社会性,诗人永远是社会的一分子,没有诗人不食人间烟火竟能写出绝世华章。

    水、沙粒、云霞,只是大海或者小溪中的一滴水,沙漠中的一粒沙,天上的一片云。诗人是社会的,同时也是他自己,是个体,有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这个社会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本身的特质,一粒沙子有大小,有质地的分别。

    这些都可以在某位诗人的诗歌中得到展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诗在我理解,纯为个人心灵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它的社会价值并不积极,在这里也无客观体现,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作为优秀诗篇留传后世。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纯粹而简洁的现代诗,类似真理的诗歌,于社会的价值却同样在这首诗中没有彻底展现,对灵魂的启示作用倒是不容忽视。

    对比二者,到底是古诗出色还是现代诗歌优秀,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无论诗人是孤独无比,灵气非凡还是高瞻远瞩放眼未来铁肩担道义,从本质上说,仍然属于这个社会,同时属于个人。 古体诗词与现代诗歌,形式上的区别是最明显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尤其是在平仄的讲究上。

    计较形式,也就是说,固执地以为,写诗一定要精通格律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字数完成它,是有害的,弊大于利。现代诗歌缘何兴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

    现代诗歌创作,是这个时代乃至更远的将来诗歌创作的主流,这从我们在网络与传统刊物中所发表的诗歌比例中可以看得出来。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古体格律诗主流地位的约束,只怕现代诗的水平早已超过古体诗了。

    细说的话,我想古诗与现代诗没有内容上的时代意义与历史意义之分,喜欢古体诗还是精通现代诗,与作者个人的爱好与创作方式有关系,与诗歌质量本身没有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与诗歌创作要求没有冲突(格律诗和现代诗都要求具备音乐美、跳跃性、辩证法、可以触摸得到的生命体验)。 现代诗歌在中国古代已有萌芽,屈原《九歌》之《惜颂》、《怀沙》《离骚》、《橘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蜀道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哪一首又讲究了格律了呢?其中无论是内容还是音乐韵律同样是非常出色的。

    格律的无所限制影响了它们作为千古名篇的地位吗?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这些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成就了其伟大。为何我们对此却一直视而不见还自以为是,沾沾自喜于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遗憾的是,中国古代这样的不为形式所限的诗歌在唐代后受风潮的影响直接没落了,没有得到深化和发展,这与当时的政治以及文人思想的禁铟以及他们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律诗在中国长期的统治地位,极其残酷地限制了现代诗的发展,以至于中国自由诗歌的创作最终没有形成气候,几近绝迹,被中国古体格律诗的成规制约并扼杀,及至到了清代,几乎完全走向了没落,落日的余霞也见不到。近代,怏怏文明古国,现代诗居然需要从国外引进,足见其贻害之深,可是,这一点,上世纪三十四年代前有谁看到过?当代中国诗坛真正的诗歌创作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古体诗歌创作有利于中国古体诗歌的发展,它的严格与风格的确为全世界别的国家难以望其项背,并使之成为一座不可撼动和超越仅仅只能仰望的高峰,不能否认它的历史价值和地位,更不能主观想当然否认它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但我们又不能不说它不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悲哀,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迟滞了至少一千多年,沉默了至少一千多年。当代诗人创作的古体诗几乎无人问津,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也不是因为缺少优秀诗篇,它深刻地反映了诗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无可抗拒的历史趋势,毕竟诗歌需要发展。

    什么是真正好的诗歌?当我提出这样的疑问时,想了又想,我觉得还是这样把握比较合适:只有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真正反映灵魂对生活,生命,现实的体验并且能够打动人心,引起思考与共鸣的诗歌,才可能成为优秀诗篇。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特别爱好,但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某种类型的诗歌,或者觉得它晦涩难懂个人单方面主观认为它只是个人的东西而对不负责任地横加指责,有时直接点不到要害,或者认为诗歌创作纯粹是吃饱饭没事干的家伙们在无病呻吟,这是要不得的,最起码,那不是对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的一种尊重。

    当然,。

    7. 中唐诗与新唐诗的区别

    【初唐诗歌】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

    【盛唐诗歌】 到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所说的“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其中田园山水诗和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占相当比重,李白、杜甫也出现在这时.

    【中晚唐诗歌】 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先后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张籍、李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杜荀鹤等等风格不一的杰出诗人.他们的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国走向衰落过程中的危机和民间苦难,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韩愈是散文大家,同时也是著名诗人.他最崇拜李、杜,但并未亦步亦趋地去摹拟他们,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创出独特的风格.韩诗的特点是求奇避俗,与他的好友孟郊一道被称为“韩孟诗派”.唐诗概论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二)盛唐时期——顶峰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

    (三)中唐与晚唐时期——发展与成熟期 在中晚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中晚唐诗人较著名的还有: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

    8. 【诗词和古诗词有区别吗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诗词,是指以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并出现了新国风等重要诗词流派.。

    9. 唐诗与宋诗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

    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

    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

    《眼儿媚》 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

    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

    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

    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

    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

    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