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交趾唐诗南诏

    1. 《杜慧度,交趾人也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杜慧度,交趾人也。

    本属京兆。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

    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腾遁之当至,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瑗收众斩逊,州境获宁。除龙骧将军。

    遁之在州十余年,与林邑累相攻伐。 遁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围州城。

    时遁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

    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慧度,瑗第五子也。

    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

    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诏书未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

    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于,禽循长史孙建之。循虽败,余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

    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慧度悉出宗族私财,以充劝赏。

    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斩循及父嘏,并循二子,传首京邑。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

    高祖践阼,进号辅国将军。 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还本。

    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

    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

    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

    【参考译文】 杜慧度,交址人。原籍本属京兆。

    曾祖父杜元,担任宁浦太守,于是移居交址。父亲杜瑗,字道言,官居州府,任日南、九德、交址太守。

    起先,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武威严,有权力,威震交址地区,听说刺史滕逊之要来,分别派遣两个儿子截断水陆要道,不让他上任。 杜瑗聚集兵众,杀了李逊,交址境内获得了安宁。

    授龙骧将军。滕逊之在交址十多年,与林邑多次相互攻伐。

    滕逊之即将北还京都,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真、九真三郡,于是包围州城。这时滕避之离去已经很远,杜瑗与第三个儿子杜玄之尽力固守城池,多设权谋计策,数次交战,大败敌军。

    范胡达逃回林邑。于是朝廷任杜瑗为龙骧将军、交址刺史。

    卢循占据广州,派遣使者来修好,杜瑗将使者杀了。义熙六年,杜瑗八十四岁逝世。

    杜慧度是杜瑗的第五个儿子。起初任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任九真太守。

    杜瑗逝世,州府的主管和辅佐官员认为交址与敌境相邻,不宜旷废职务,共同推举杜慧度执掌州府事务,他推辞不去任职。 义熙七年,授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广武将军、交州刺史。

    任职诏书还未送到,就在这年春天,卢循攻占了合浦,直向交州进军。杜慧度于是率领文武官员与军队六千人抵抗卢循,交战时生擒卢循的长史孙建之。

    卢循虽然失败,但还有余党三千多人,都习兵练武,熟习军事。 六月庚子,卢循清晨出兵到南津,命令三军攻进城才能吃饭。

    杜慧度全数拿出宗族的私人财物,用来充当奖励犒赏的费用。杜慧度亲自登上大型战船指挥。

    当两军相遇时,他施放火箭和雉尾火炬,步军在两岸夹射,卢循各船都燃烧起来,一下子就溃散了,卢遁本人也中箭投水而死。 杜慧度斩了卢遁和他的父亲卢嘏,并且斩杀了他的两个儿子,传送首级到京都。

    朝廷封杜慧度为龙编县侯,食邑一千户。 高祖登基,杜慧度进号为辅国将军。

    这一年,他率领文武官兵一万人南下讨伐林邑,被消灭的敌人超过半数,前后被抢掠的财物,都夺了回来。林邑乞求投降,送上牲畜、大象、金银、古贝等,于是被释放。

    杜慧度穿布衣,吃素菜,生活节俭,简单朴素,会弹琴,很喜爱《庄子》《老子》。禁止不合礼制的祭祀,修建学校,每当灾荒年岁百姓饥饿。

    就用自己的俸禄来救济。处理政事细致周密,就好像管理家庭一样,因此他恩威皆重,奸盗的事不再发生,甚至于城门在夜间不必关闭,路不拾遣。

    少帝景平元年逝世,时年五十岁。

    2. 南诏大理国历代皇帝为什么都用观音信仰治国

    中国的南方宗教,最早是从印度经过云南,面向四川,长江流域传播的。云南就像一条纽带连接着印度和中国长江流域的佛教传播。佛教最初传入云南,是经过以下途径:天竺道,吐蕃道,蜀道,黔中道,交趾道。其中的天竺道和吐蕃道是由外部传入云南;蜀道,黔中道,交趾道是属于内地通道。

    天竺道,又称蜀身毒道,早期把大乘密教传入云南,晚期传入云南的是南传上座部宗教。此通道是从古印度出发,途经缅甸而传入。这条通道是对云南影响最大的佛教,开启传入的时间最早,时间最长。吐鲁番道则是从印度经过克什米尔高原,西藏传入云南,传入的是大乘诸密,主要是藏传佛教密宗。

    蜀道,黔中道,交趾道,是把内地的佛教回头传到了云南,因为早期,中国的南方宗教,是从印度经过云南,面向四川,长江流域传播的,这样就实现了双向的互动交流。蜀道虽然把内地的显教传到了云南,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云南广大地区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密教。

    南诏统一六国,是借助了佛教和密教的力量,南诏各位统治者都崇奉观音,大黑天,毗沙门等佛教中的菩萨和诸护法神。从天竺道源源不断引进佛教同时,许多天竺国神祗也陆续来到云南,如:大黑天神等护法神。后来又从吐蕃道传入了观音,毗沙门,此时的这三尊菩萨和护法神就如同三足鼎立,共同成为了滇密众神的核心。

    七世纪中叶,南诏罗时代,传入藏密,藏密与滇密同根同源,亦巫亦佛,一个与萨满教融合,一个与道教融合。细奴做王之时,是松赞干布去世之日,两人共同特点:尊奉观音,推崇密教,借佛教之力统一诸部,建立政权强大。不仅传来佛教藏密,还传来借助佛教巩固王朝的经验。因此,南诏大理国的诸君王也借助观音等佛教中的人物和思想来统治自己国家。

    以统治者为例,南诏王就劝说丰佑的母亲出家,并花费了五千两白银建造了一座佛堂。另一统治者,蒙世隆的母亲段氏也是对佛教前程崇拜,深信不疑,母子共同铸造了“南诏铁柱”,现在遗迹尚存在弥渡地区。并且还在其国家内建造了三千座小寺院,八百座大寺院。蒙世隆之子蒙隆舜还以“嵯耶”作为自己国家的年号,“嵯耶”,也就是“阿嵯耶”,即观音菩萨的另一称号。同时,为了表达自己对佛教的崇奉,隆舜铸造了一百零八座像,安置在各个小巷街道,让百姓居民来崇拜供养。另外隆舜还用八百两黄金铸造了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两尊佛像,供奉在大理的崇圣寺内,由此可见,上至南诏大理国的王室,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是虔诚地信仰佛教,皈依佛法。当时的每户百姓都有佛堂,早晚都按照佛教的仪轨诵经念佛。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国家规定为斋月,人人不杀生,吃素斋,以示虔敬。

    最初,阿嵯耶观音形像,是来源于东南亚的占婆的形像,南诏大理国确立阿嵯耶观音佛信仰,形式上是借用东南亚的观音,但是对观音造像的象征功能没有确切的了解。在铸造这一类观音像时,就加入了南诏大理国的佛教特点,从而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阿嵯耶观音。

    南诏时期,洱海地区著名的崇圣寺,慈恩寺,佛顶寺等都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崇圣寺,则是大理第一观音大寺,始建于唐代,阿耶金观音像就是放置在了寺前三塔中的千寻塔。滇池地区有圆通寺觉照寺常乐寺,慧光寺等,就是著名的观音道场,在东南亚是著名的滇中巨刹。

    有学者指出,隆舜时期出现的阿嵯耶观音信仰,就是密教的观音王佛信仰。南诏大理国的诸君王,就是借助观音等佛教中的人物和思想来统治自己国家。

    南诏时期,汉族传统的统治国家和人民工具是土生土长的周孔礼教。唐王朝推崇儒学,儒学在大理地区也得到广泛传播,“所好者,唯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唐代士大夫基本上都自认是儒生”。但是,南诏末期形成的阿嵯耶观音,从历史看,在南诏大理国的土地上,还是最具有民族凝聚力的一种象征。及至现当代,信仰阿嵯耶观音依然是云南地区的主要信仰。

    参考链接

    3. 唐诗《宋将军走好》李白

    应该是《江夏别宋之悌》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宋之悌,长八尺。开元中,历剑南节度使、太原尹。尝坐事流朱鸢,会蛮陷驩州,授总管击之。募壮士八人,被重甲,大呼薄贼曰:“獠动即死!”贼七百人皆伏不能兴,遂平贼。

    《江夏别宋之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是开元二十年(734)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与贬赴交趾(今越南河内)的宋之悌分别时所作。首联说眼前江水与碧海相通,暗示宋之悌的贬所;颔联写人在千里之外,而情义却在眼前杯酒之中;颈联上句点出了送别时晴朗的天气,下句写晚风中的猿啸声;尾联表现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此诗情调悲切,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

    估计你是看了王宝强妻子出轨的新闻然后收到的表情图…… 可以告诉你其实不存在这首诗 是假的

    4. 南诏的文化与科技

    在诗星璀璨的唐朝,作为仰慕中土文化的南诏,能够涌现一批有造诣的少数民族诗人及其作品,是无须置疑的。

    只是这一批诗人及其作品,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已经无法获知他们的名字,也无颜再睹他们的诗作。 南诏杰出的诗人除杨奇鲲、段义宗外,还有赵眉隆、赞卫姚岑两人,而且他们在出使唐朝时还写过诗作。

    从段义宗《题判官赞卫有听妓洞云歌》一诗可知,赞卫姚岑的官职是判官,《洞云歌》是赞卫氏所作,段氏唱和。赵眉隆亦“有词藻”。

    这就证明,有史记录的这4位南诏使,同时也是南诏的4位诗人,他们之间应有唱和作品,只是未被历史记录。另外,世隆时期的董成也应是一位有造诣的诗人,世隆曾“遣清平官董成至成都”(《南诏野史》),被剑南节度使李福囚禁,险些被杀。

    因此有人认为《思乡》一诗是董成所作。 道南和尚疑为南诏时期的一位僧侣诗人。

    万历《云南通志》卷二、天启《滇志》卷二十八皆载有唐道南和尚《玉案山》七律一首,筇竹寺在玉案山,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三云,筇竹寺,“唐贞观初建”,元代郭松年就曾经在此地见到过“梵宇云堆筇竹老”的景象(郭松年《筇竹寺》),可推断道南和尚为南诏时筇竹寺僧。《玉案山》诗云:松鸣天籁玉珊珊,万象常应护此山。

    一局仙棋苍石灿,数声长啸白云间。乾坤不蔽西南境,金碧平分左右斑。

    万古难磨真迹在,峰头鸾鹤几时还。 此诗生动描写了玉案山的迷人景色,述说了这座名山的动人传说。

    让人们难解的是,全诗充满道教意味,这与道南的“和尚”身份不大合拍。 留有诗名的南诏诗人还有居住在楚雄五楼山的王载玄、张明亨。

    天启《滇志》卷十七说,王、张二人栖居楚雄五楼山,“志在清虚,日载酒峰巅,长啸狂吟,时人莫知识也。”后来遇上“无心昌道人”。

    到第二年约定的日期,王张二人重登塞上,口占一首绝句曰:“去年霜草断人魂,满江秋水白纷纷。犹记别离亭畔约,西山塞上未逢君。”

    吟罢,清风徐来,彩云飞舞,无心昌道人旋即来到。不多时,王载玄随无心昌道人腾空而去,张明亨亦阖然仙逝。

    然而《滇志》没有说明此诗的出处,其来源不清。 南诏的文学以诗歌和散文著称。

    南诏时期由于与内地联系的增多,加之汉族移民不断进入南诏境内,汉族文学在南诏得到广泛传播,因此“南诏大理时期洱海民族之文学见于纪录者,大都受中国(内地)文学的影响”。南诏文学多具有唐代文学的风采。

    南诏王及其子孙大多习汉文,读儒家之书。阁罗凤“不读非圣之书”,“尝读儒书”。

    唐西沪令郑回被阁罗凤“甚爱重之”,令教子弟,阁罗凤之子凤迦异、孙异牟寻都曾以郑回为师学儒学,因此“异牟寻颇知书,有才智”,“人知礼乐,本唐风化”。南诏还遣送统治者的子弟及贵族大臣到成都就学,前后延续50年,就学者多达上千人。

    这些就学于成都的子弟将汉文化带回了南诏,大大丰富了南诏的文学艺术,涌现出许多诗人和文人,南诏不少的诗文流传到唐朝内地,有的还被收录到《全唐诗》、《全唐文》中。南诏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和文人,南诏王寻阁劝即是著名诗人之一,他的《星回节游避风台》一诗被千古流传,其诗云:“避风善阐台,极目见藤越,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自我居震旦(南诏王),翊卫类夔契,伊昔今皇远,艰难仰忠烈;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

    此诗颇具唐诗风格。南诏官员中也有不少的诗人,布燮(清平官)段义宗的诗歌广为流传,例如《题大慈寺芍药》中的名句“繁影夜铺方丈月,异香朝散讲筵风”和《题三学经楼》中的“玉排拂道珊瑚殿,金错危栏翡翠楼”都是佳作。

    还有世隆时的清平官董成的诗《怀乡》:“沪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消银烛,愁多减玉颜。悬心秋月夜,万里照关山。”

    这首诗的唐诗风格突出,被收录在《全唐诗》中。清平官赵叔达的诗也很有名。

    清平官杨奇鲲的诗不仅意境新颖,而且颇具唐诗韵味,如收入《全唐诗》中的《岩嵌绿玉》:“天孙昔谪天下绿,雾鬓风鬟依草本,一朝骑凤上丹霄,翠翘花钿留空谷。”它充分反映出南诏诗歌的高水平。

    南诏散文的造诣也较高,流传极广的《南诏德化碑》是散文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碑文洋洋洒洒数千言,辞藻典雅,文字高洁流畅,跌岩生姿,一气呵成,颇有唐代散文大家的文风。 南诏时期的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尤以南诏的宫廷音乐为最。

    宫廷音乐是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内地和东南亚音乐而形成的。东南亚的“骠国乐”首先传入南诏,而后由南诏传入唐朝的长安。

    南诏宫廷中还流行中原王朝所赐的“龟兹乐”。南诏亦有自己的宫廷音乐,南诏王异牟寻作《南诏奉圣乐》,献给唐朝。

    南诏的乐曲还有“天南滇越俗歌”,这是由云南民歌经加工而成的官府音乐。还有“盖罗缝”、“赞普子”、“菩萨蛮”等乐曲。

    南诏为乐曲伴奏的乐器有筝、箜篌、五弦、琵琶、笙、笛、拍板、筚篥、铙、铎、钲和铜鼓等。南诏民间也广泛流传着许多“俗歌”、“俗舞”,最为普遍的是“踏歌”(打歌),以笙、笛等乐器伴舞,这就是桂馥《滇游续笔》所说的:“夷俗,男女相会,一人吹笛,一人吹芦笙,数十人环,。

    5. 唐朝末年南诏国与蜀国的战争

    太和三年(829年),剑南节度使杜元颖不晓军事,武备废弛,且苛待士卒,导致士卒引南诏入寇,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数万人。

    太和四年(830年),唐朝李德裕前来镇守,蜀地遂安,《资治通鉴》:“德裕乃练士卒,葺堡鄣,积粮储以备边,蜀人粗安。” 《新唐书》:“明年,(南诏)上表请罪。

    比年使者来朝,开成、会昌间再至。” 唐文宗准许南诏求和,立约互不相侵,又用李德裕为剑南节度使,整顿边防,训练士卒,防南诏再来攻掠。

    860年,安南引南诏兵乘虚攻破安南(今越南)交趾城,不久唐军再次占领安南。 863年,南诏攻破交趾城,唐军退守岭南。

    866年,唐安南都护高骈大破南诏军。髙骈率五千士兵渡江,在邕州打败林邑兵,进攻南诏龙州屯,蛮酋逃走。

    酋龙派杨缉思助酋迁守安南,以范脆些为安南都统,赵诺眉为扶邪都统。咸通七年(866年)六月,髙骈到达交州,取得多次胜利,士兵作战积极,杀死敌将张诠,李溠龙率万人投降,髙骈攻破波风三壁。

    南诏杨缉思出战失败逃回,唐军趁势攻入城池,唐朝髙骈斩酋迁、脆些、诺眉,献上首级三万,平定安南。 869年,南诏军开始进攻西川。

    875年,髙骈率五千人渡江,到达南定,大破南诏军,用缴获南诏军的物资来补给军队。监陈敕使韦仲宰率七千人至峰州,补充高骈的部队,髙骈继续进攻南诏,多次击破之。

    髙骈又大破南诏蛮于交趾,杀获甚众,包围交趾城。髙骈督励将士攻城,于是攻破城池,杀段酋迁及土蛮为南诏乡导的朱道古,斩道三万余级,南诏余部逃走。

    髙骈又击破归附南诏的土蛮二洞,杀死他们的酋长,土蛮帅众归附者达到万七千人。颜庆复到达新都,南诏分兵去抵挡他。

    甲午,与颜庆复遭遇,颜庆复大破南诏军,杀二千余人,蜀民数千人争操芟刀、白以助官军,呼声震野。乙未,南诏步骑数万到达,恰逢右武卫上将军宋威指挥忠武二千人至,立即与诸军会战,南诏军大败,死者五千余人……甲兵服物遗弃于路……高骈到达成都,派步骑五千追击南诏军,至大渡河,杀获甚众,擒其酋长五十多人,押送回成都,斩之。

    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又筑城于戎州马湖镇,称为平夷军,又筑城于沐源川,都处于南诏与西川之间的要地,各置兵数千镇守,使南诏失去再战的勇气。 髙骈写信给骠信,骠信非常恐惧,把他儿子作为人质送给唐朝,誓约不敢寇边。

    南诏长期与唐朝战争,宋威、髙骈等率唐军数次大破南诏军。南诏“屡覆众,国耗虚”,甚至到了征十五岁以下的男子为兵、而让妇女代替男子耕种的地步。

    乾宁四年(897年),唐朝西川节度使王建说“南诏小夷,不足辱诏书。臣在西南,彼必不敢犯塞”,不必下诏给南诏。

    [29] 与唐朝作战,南诏要依靠黎、雅间的刘王、郝王、杨王等浅蛮部族。王建严厉对待这些部族,南诏与这些部族不敢侵盗。

    后来这些部族首领泄露军机,都被王建杀死。

    交趾唐诗南诏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