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带拼音闺怨
1. 唐诗《闺怨》拼音版沈如筠
guī yuàn èr shǒu ·qí yī
táng dài :shěn rú jun1
yàn jìn shū nán jì ,chóu duō mèng bú chéng 。
yuàn suí gū yuè yǐng ,liú zhào fú bō yíng 。
原文如下:
《闺怨二首·其一》
唐代: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译文:
大雁都已飞走了,书信再难寄出。愁绪多得让人难以入眠。
多希望能追随那无处不在的月影,将光辉照射到你的军营。
赏析:
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的。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诗没有单纯写主人公的愁怨和哀伤,也没有仅凭旁观者的同情心来运笔,而是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着眼于对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写,格调较高,不失为一首佳作。
2. 唐诗《闺怨》拼音版沈如筠
guī yuàn èr shǒu ·百qí yī táng dài :shěn rú jun1 yàn jìn shū nán jì ,chóu duō mèng bú chéng 。
yuàn suí gū yuè yǐng ,liú zhào fú bō yíng 。 原文如下: 《闺怨二首·其一》 唐代: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度,流照伏波营。 译文: 大雁都已飞走了,书信再难寄出。
愁绪多得让人难以入眠。多希望能追随那无处不在的月影,将光辉照射到你的军营。
赏析: 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
「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的。
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回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诗没有单纯写主人公的愁怨和哀伤,也没有仅凭旁观者的同情心来运笔,而是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着眼于对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答情的描写,格调较高,不失为一首佳作。
3. 给我举几个唐诗宋词中直接就带有“哀 “怨”这样的字的闺怨诗句,
挺多的,尤其是宋词里。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韦庄)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夜闻邻妇泣,切切有馀哀。
即问缘何事,征人战未回。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
不嚬复不语,红泪双双落。陇首怨西征,岭南雁北顾。
行人与流水,共向闽中去。泪干红落脸,心尽白垂头。
自此方知怨,从来岂信愁。(任翻)追悔当初孤深愿。
经年价、两成幽怨。任越水吴山,似屏如障堪游玩。
奈独自、慵抬眼。赏烟花,听弦管。
图欢笑、转加肠断。更时展丹青,强拈书信频频看。
又争似、亲相见。(柳永)数枝金菊对芙蓉。
零落意忡忡。不知多少幽怨,和泪泣东风。
人散后,月明中。夜寒浓。
谢娘愁卧,潘令闲眠,往事何穷。(张先)另外还有王昌龄的《长信怨》,虽然句中没有哀、怨,但却是标准的哀怨诗: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4. 写出《芙蓉楼送辛渐》拼音版
《芙蓉楼送辛渐》
[ 唐 ] 王昌龄
[hán yǔ lián jiāng yè rù wú ], [píng míng sòng kè chǔ shān gū。]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luò yáng qīn yǒu rú xiāng wèn ],[ yī piàn bīng xīn zài yù hú 。]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文解析
《芙蓉楼送辛渐》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诗人简介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人物争议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而《新唐书 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 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5. 谁能给我几首简小的闺怨诗谢谢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汉乐府歌辞《怨歌行》) 何事长门闭,珠帘只自垂。月移深殿早,春向后宫迟。
蕙草生闲地,梨花发旧枝。 芳菲自恩幸,看却被风吹。
(刘长卿《长门怨》)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白居易的《新乐府·母别子》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沈?缙凇对邮È住菲淙?。
6. 鉴赏《闺怨》这首诗
1、鉴赏: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
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
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
“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
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2、原文: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3、作者: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
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7. 闺怨 鉴赏 300字
美人久久地独坐,深锁双眉,泪湿一片,思念情人,充满了哀怨之情。
这首诗刻画人物细致生动,层次分明,含蓄深厚,余味无穷。 王昌龄《闺怨》赏析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①。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此诗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有来历,二是有新意。
说它有来历。主要是指“闺怨”是一种传统题材。
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
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紫燕欲飞先绕栋。
黄莺始哢即娇人。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
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很明显,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化用了谢诗的某些语句。
武则天的《苏氏织锦回文记》曰:“锦字网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旨,属文之士咸龟镜焉。”(《全唐文》九七)所谓“织锦回文”和“锦字回文”是同一典故,出自《晋书·窦滔妻苏氏传》,其事指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蕙(字若兰)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可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
“龟镜”就是借鉴,王昌龄的《闺怨》诗虽然不是直接“传写”窦滔妻之事,但它表现了“少妇”的空闺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不知愁”与第三句的“忽见”相照应,为下文的突兀转折作铺垫,构思新巧,对比强烈,有相反相成之效。
第一,是审美内容上的出新。在《诗经》中,每每以昆虫和植物来触发离人的悲心,但一般没有更深的含义,而这里的少妇看到陌头杨柳返青,不仅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更后悔不该叫他去外出求取功名。
不言而喻,在这个少妇看来,“杨柳色”比“觅封侯”更值得留恋,更有追求的价值。这里不仅包含着作者对功名富贵的轻视以及对美好时光和青春年华的珍惜,其审美内容也是新颖的,甚至可以说是进步的。
从思想意义上说,这首诗的价值主要是由第四句体现的,而此句的重点是“觅封侯”三字,这与初唐“属文之士”所“龟镜”的“闺怨之宗旨”,则是相通的。 在王昌龄现存的一百八十余首诗中,绝句约占一半,人称可与李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王世贞《艺苑卮言》)如果说这一首堪称“神品”的话,那么其“神”主要表现在一个新字上。 第二,是作者独出心裁。
首句“不知愁”(《全唐诗》作“不曾愁”),《唐诗三百首》编者于此三字旁注作:“偏先着此三字,返起下文。”其实不仅是这三个字,诗的前二句与“闺怨”的题意相反,着重写少妇的真稚心态和爱美字。
许多选本把这三个字释作“从军”或“良人辛苦戎事”(《唐诗品汇》卷四七)等。这样解释虽然不能说错,但却有以偏概全之嫌。
从军、征戎固然可以求取功名,而求取功名的途径又并非仅此一端。所以我认为“觅封侯”当与“觅举”的意思大致相同。
《新唐书·薛登传》上疏云:“方今举公尤乖其本。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
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在此诗中,“觅封侯”,是泛指外出求取功名,可以是从军,也可以指寻求其他功名。
8. 闺怨 沈如筠 赏析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留照伏波营.这是一首描写月夜思夫的诗篇.诗的第一句就用雁足传书的典故表达了丈夫戎守南疆,妻子独守空闺,面对当空皓月思念征夫的无限深情."书难寄"的"难"字,细致地描述了思妇的无限憧憬与美好遐想,但家人远远,自己行单影又苦无人诉,丝丝隐恨直上心头.大雁都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想传封书信都已无人理会,怎不苦也!更此时天上月圆人不圆,伊人怎不满怀愁绪,愁肠千结,恨到归时放始休!.正是有这千般的滋味,让她夜不能寐,更重难眠.不能够入睡,因此曾幻想与亲人的梦里的持手相看也就成了镜中月,水中花,空自欢喜了一场,愁怨更甚于前."愁多"表明她千般思量,愁绪满怀.因为愁多而不眠,因为梦阑愁也就越发多起来.真个是别是一翻滋味在心头. 在如此的心情之下,她无法在卧于孤罗帐,只能是"揽衣起徘徊"(<明月何皎皎>).百般无聊地走进清凉的庭院,在皎皎明月之下,彷徨来去久久不歇.想远在天边的爱人,此时正在如此的月色下驻守于长风的漠塞之上.满目是相同的月华如练,人却是相隔千里万里,这样的情景怎么不心伤,心酸?自然就会使她产生希望自己能象月光一样,越过万水千山直洒在伏波营中的恋人身上,可以短暂地依偎,借此来暂解相思之苦。
9. 闺怨 沈如筠
下面这首词是我中秋前夜自己填的,欢迎鉴赏!念奴娇 中秋 丁亥中秋前夜,余课后独步校园。
满月高挂,万物披纱。灯光昏暗,树影斑斓。
情侣缱绻,共赏婵娟。余独歌于僻静之处,所歌者皆赵传,水木歌曲之属。
不觉多年辛酸,尽涌心田。念及梦想高远,心劳力绌,青春缺憾,余怀怆然。
因作此篇,聊以遣怀。月朗风清,凉秋夜,银纱遍洒小楼。
天高地迥,怎奈何?愁绪欲诉还休。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佳期恨难留。
韶华近逝,梦境飘渺依旧。十年笑我痴绝,落花有意,流水偏无情。
随影独歌寒露下,夜色愈添烦忧。月满几时?上下索求,何似摘星宿!勇者无惧,漫漫长路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