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研修作业

    1. 大学本科课程《唐诗研究》的作业题目请大家帮忙做做,谢谢1.结 爱问

    1。

    安史之乱后的黯然现实摧毁了大历士人的希望。痛定思痛,他们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

    尽管有少量作品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在大历诗中,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出来,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

    2。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这种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杜诗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顿挫是他的激情受到理性抑制的结果。杜诗的风格是多样化的,萧散自然,便是其风格的又一重要特色。

    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了杜诗的这种特色,如《水槛遣心二首》。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更有代表性,这组诗把萧散自然的情怀抒写得从容和优雅,让人神往。

    杜诗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 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

    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

    3。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基本上都作于诗人入仕之后,其中有很多首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政治倾向。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这为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4。

    李白思想驳杂,既有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又接受了神仙道教的信仰,同时也受到纵横家与任侠风气的影响,这些都统一在“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中。 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李白诗中既有雄奇壮伟的意象,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因而,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2. 研究性学习:唐诗宋词中关于月的意象的研究寒假作业,就这几天时间

    诗宋词中的“月”的意象研究调查报告选题意义:通过本次的调查,既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

    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 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

    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风饮月,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或惑之,或寄之,或怀之,或思之,或忆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旨趣益远,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 由此,月与诗人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同时也造就了唐诗的盖世名声,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月的激扬、推动和烘托。

    首先,月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诗。唐诗的题目有一大批沐浴在月光的滤洗和浸润中,如《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别》、《关山月》、《望月怀远》、《古朗月行》、《拜新月》、《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月夜》、《月夜忆舍弟》、《江楼月》、《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正月十五日夜》……难以尽数,可以说,是月给了唐诗以丰富意蕴,给诗人以美妙的灵感,创造了唐诗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唐诗提供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

    其次,从诗的内容上说,月成为唐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月在唐诗意境的追求历程中,实现了“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月在唐诗意境的构造上广泛而多样。唐诗中的月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月的边塞意象。

    丹纳说,“自然界供给的比人工创造的更美”(《艺术哲学》)。 月在文学作品中构成的富有美感的独特环境,是人工做创造的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就有《关山月》、《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月作为一种寄托是诗人惯用的手法。早在唐代以前古诗人就有“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的思愁绵绵,唐诗也不甘落后。

    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的惨凄寂寥,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三首·其三》)的绵藐深沉,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婉。 同时,唐诗人又发展了边塞诗,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赋予边塞诗更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雄浑苍茫,有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有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的浩渺闲雅、有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二、月的时间意象。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 无论是南朝士人旷达,还是东晋名宿的风流,可是在历史舞台上都不过匆匆过客而已。

    诗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现实。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一体。

    既然月光又是生命的,因而月光通过生命意识又与时间意识相连结。 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张若。

    3. 唐诗鉴赏作业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仍未休兵。

    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是房琯在陈陶兵败,引起肃宗震怒,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被贬官华州司空参军,到华州后因当地发生饥荒,乃弃官西去。这首诗是乾元二年 (759) 秋杜甫弃官远游至秦州 (今天水)时所作。时年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等地都处于战乱之中。而诗人的四个兄弟只有杜占相随,其余都失散在山东、河南一带。战争烽火不断,亲人分离,想起自己忠不见察而被贬华州,继而又弃官远游,思亲怀故之情更加炽烈。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楼上报警的更鼓不时响起,路上已不见行人的踪影,夜深人静,边塞上响起了一只失群孤雁的哀鸣声。诗人开篇采用托物起兴的手法,先从戍鼓、雁声、明月写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自己的思家念弟之情。戍鼓是戍楼用以报时和警戒敌情的 更 鼓, 若 在 平时,响几下也不会太让人在意,而此时 “戍 鼓” 一 响,路上便 “断人行”,不 见 行 人 往 来 了,说明此时正是非常时期,战争的阴霾正笼罩在这片土地上。而偏偏在此时一只失群的孤雁从边 塞 的 上 空 飞 过,发出声声哀叫。不见行人只见孤雁已经 够 让 人 伤 感 的了,一声声哀叫更让人内心如针刺一般伤痛难忍。此联中 “断” 字和 “一” 字可谓炼字精妙,“断”字暗示了战争使交通阻绝这一现实,自己与亲人的联系也因而中断。“一” 字则烘托出了诗人自己孤苦零丁、思念亲人的孤独情怀。鸿雁可以传书,雁行又喻指兄弟,因而听到失群的孤雁的哀叫声,自然就引起了诗人对因战争而失散的兄弟的怀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晚正逢白露节,月光之下的露珠多么晶莹剔透,但我感觉还是我们故乡的月亮更为明亮。此联点题,见明月而思乡,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谁不说俺家乡好”,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自然月亮也是故乡的最明朗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情通过这两句可见一斑。“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此联直抒对兄弟的眷恋之情,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虽有兄弟,却全都在战乱中离散,彼此都居无定处,去哪里探问他们的死生呢?“有” 字与 “无” 字,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兄弟离散的痛苦,也概括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寄书长不达,况仍未休兵。”太平时候寄封家信都长时间不能到达,何况现在战争还未停息呢。此联表达了诗人思而不得见,思而无所托的失望心情,流露出希望早日平息战乱的强烈愿望。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更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读来真挚感人。诗一首名传千古的思乡名诗。

    4. 宋词研究作业答案

    自己写的~~~~没办法..格律派均如此般境地..现在又多少人知道吴文英?至于姜夔.除了《扬州慢》《暗香》《疏影》.今人又了解其几何?周邦彦同时是一名极通音律之词人..遣词造句必依律而入.“语工而入律”.词采和雅.炼字极为精辟.句意和婉.然其词句回环转折.语意深厚.非仔细研读而不可揣摩也.正是因为美成对音律的精通.所以.美成填词时更注重的是音律的协雅.词句的精炼.在今天看来.美成之词似乎晦涩难懂.如今美成的知名度尚不如晏欧.少游.容若之辈.其实.美成之大家风范.岂是如此之流可比邪?少游何德何能?小令不及二晏.长调不及三变.美成.音律创作贡献.乃不及三变.美成.尧章.至于所谓“深远”.难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能有“罗带光消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浪淘沙慢)语意深刻?“山抹微云,天连衰草”能有“半规凉月,人影参差”(风流子)回味悠长?“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能有“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浣溪沙)形象生动?王国维先生所谓“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实为一家之言.不值一驳.可惜今人只知美成所谓宫廷韵事.不知其词深远优美.以致有美成不及少游之评价..实悲哉也。

    ..。

    5. 唐诗鉴赏作业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仍未休兵。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是房琯在陈陶兵败,引起肃宗震怒,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被贬官华州司空参军,到华州后因当地发生饥荒,乃弃官西去。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 (759) 秋杜甫弃官远游至秦州 (今天水)时所作。时年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

    山东、河南等地都处于战乱之中。而诗人的四个兄弟只有杜占相随,其余都失散在山东、河南一带。

    战争烽火不断,亲人分离,想起自己忠不见察而被贬华州,继而又弃官远游,思亲怀故之情更加炽烈。“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楼上报警的更鼓不时响起,路上已不见行人的踪影,夜深人静,边塞上响起了一只失群孤雁的哀鸣声。

    诗人开篇采用托物起兴的手法,先从戍鼓、雁声、明月写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自己的思家念弟之情。戍鼓是戍楼用以报时和警戒敌情的 更 鼓, 若 在 平时,响几下也不会太让人在意,而此时 “戍 鼓” 一 响,路上便 “断人行”,不 见 行 人 往 来 了,说明此时正是非常时期,战争的阴霾正笼罩在这片土地上。

    而偏偏在此时一只失群的孤雁从边 塞 的 上 空 飞 过,发出声声哀叫。不见行人只见孤雁已经 够 让 人 伤 感 的了,一声声哀叫更让人内心如针刺一般伤痛难忍。

    此联中 “断” 字和 “一” 字可谓炼字精妙,“断”字暗示了战争使交通阻绝这一现实,自己与亲人的联系也因而中断。“一” 字则烘托出了诗人自己孤苦零丁、思念亲人的孤独情怀。

    鸿雁可以传书,雁行又喻指兄弟,因而听到失群的孤雁的哀叫声,自然就引起了诗人对因战争而失散的兄弟的怀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晚正逢白露节,月光之下的露珠多么晶莹剔透,但我感觉还是我们故乡的月亮更为明亮。

    此联点题,见明月而思乡,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谁不说俺家乡好”,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自然月亮也是故乡的最明朗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情通过这两句可见一斑。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此联直抒对兄弟的眷恋之情,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虽有兄弟,却全都在战乱中离散,彼此都居无定处,去哪里探问他们的死生呢?“有” 字与 “无” 字,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兄弟离散的痛苦,也概括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

    “寄书长不达,况仍未休兵。”太平时候寄封家信都长时间不能到达,何况现在战争还未停息呢。

    此联表达了诗人思而不得见,思而无所托的失望心情,流露出希望早日平息战乱的强烈愿望。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

    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更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读来真挚感人。诗一首名传千古的思乡名诗。

    6. 帮帮忙啊

    A诗歌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起于机北朝时代晋宋之交的陶渊明与谢灵运,陶诗多咏田园,谢诗模范山水,各有突出成就,对后世诗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

    唐朝开国之后,由于政治统一,政府奖励生产,生产力发展很快,几十年间,社会经济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给一些知识分子,造成了饱览山川田园风光的悠闲的物质生活条件。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思想活跃,许多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之心很强,他们四海游学,广泛交际,遍览祖国名胜山水。

    于是,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也随之兴盛起来,诗人们以歌赞祖国山川壮丽抒发壮志豪情,以描写田园闲适静美表现社会和平安定。由于唐代取士较为重视声名,一部分直接求仕困难的知识分子往往由隐而仕,走所谓的“终南捷径”。

    他们在隐居生活中,常常临水登山抒怀寄傲,游园写景乐隐怡闲。又加之唐初佛道盛行,文人们或隐遁山水虔诚向佛,或游历山川求仙访道,有更多机会接触自然,因而在盛唐时代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篇,并形成一个影响很大的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B、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

    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

    ;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CD婉约派,是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另一个相对的流派是豪放派。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綖(字世文,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集》。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

    王又华《古今词论》所引张说,大意略同。稍晚于张綖的徐师曾(字伯鲁,明嘉靖时人),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徐师曾的说法与张綖相近。

    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