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全唐诗春怨

    1. 闺怨诗与春怨诗的区别

    闺怨诗与春怨诗的区别在于使人所寄托的感情不同。

    1,闺怨诗,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女人本身就具有诗人的气质,感情细腻,容易入诗,加上些幽怨,就更让有哀怜了。一个欢乐的女人,她身上诗的意味可能要少一点,一个感情细腻,而处境又不佳的女人,她身上诗的意味就要多一些。当她在思念自己的丈夫或者情人的时候,诗的意味就更多,更加缠绵,更加动人心弦。

    2,《春怨诗》,《全唐诗》仅存诗一首。这首诗采用衬托的手法,通过打走啼叫的黄莺,怕惊了与丈夫团圆相会的团圆好梦这一细节,抒发了一位妻子对戍边丈夫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歌情意深沉、境界高妙,为难得的上乘佳作

    2. 唐诗《春怨》作者是谁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1]。

    【赏析】

    金昌绪;杭州人。《全唐诗》仅存诗一首。

    在大量优美的唐诗中,这首五绝成为特别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之一,绝不是偶然的。它取材单纯而含蕴丰富,意象生动而语言明快。引人入胜,耐人寻绎,令人一读不忘,百读不厌。

    这首小诗以妍美的生活意象体现幽怨的情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和煦的微风中飘拂着温馨的花香,翡翠般的绿叶装扮着一株株树木,显得特别清新可爱。在一家庭院的树梢头上,有几只爱唱歌的黄莺儿正在欢唱着——突然,住室的门被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钗横鬓乱的红颜少妇,嗔怒地把唱得正欢的黄莺儿赶跑了,口里还喃喃不已地自言自语着……

    这就是此诗要描绘的一幅生活画面。人们不禁要问:春光如此可爱。黄莺儿婉转的歌声又那么悦耳动听,这位少妇为何无心欣赏良辰美景,反而要把黄莺儿赶走呢?原来,她的丈夫久戍边疆,遥遥千里,音容杳无,她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和亲人相见。此刻,也许她在梦境中正走在去边地的路上,满心欢喜地盼望着和丈夫的会面,不知趣的黄莺儿偏偏在这个时候惊扰了她的美梦,她连这种虚幻的安慰也不能得到,怎能不把一腔怅恨无端地向着黄莺儿发泄呢?

    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本篇正是如此。它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朝廷曾先后派武攸宜、张守珪等进击契丹人。天宝之后,契丹族更加强大。由于边事频仍,到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唐代有不少诗人曾写过这个题材,如高适著名的《燕歌行》就涉及张守珪击契丹事。令孤楚也写过一首五绝《闺人赠远》:“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这两诗的主旨与《春怨》并无二致。构思也颇为相似。不过,《闺人赠远》虽不能把丈夫盼回,却毕竟在梦中同亲人见了一面,《春怨》连这种虚幻的美梦也没有做成。怨情尤为沉重而凄惋。它以颇富民歌风味的清新的语言,通过一个意蕴丰富的动作性细节的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所以最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在结构上,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净。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杨慎《升庵诗话》谓此诗“有神圣工巧”,倒也不算过分。

    [1]辽西:大约指唐代辽河以西营州、燕州一带地方。即今辽宁省锦州、朝阳至北京市东北怀柔、顺义一带,隋代因秦汉旧名曾于此地置辽西郡,寄治于营州,唐初改曰燕州,州治在辽西县。

    3. 《春怨》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宫怨诗。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句中的“泪痕”两字,也大可玩味。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4. 刘方平的《春怨》写的是什么意思

    刘方平《春怨》赏析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这是一首宫怨诗。

    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

    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

    句中的“泪痕”两字,也大可玩味。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

    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

    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

    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

    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

    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

    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

    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

    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

    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

    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